一对民国学术大咖的蜜月生离死别

本文作者黄强

山东《老照片》曾经刊登过一幅社会学家费孝通与王同惠婚纱结婚照,费孝通穿西装,王同惠着婚纱,婚服与造型是当时流行的款式,新娘头上戴着西式披巾。照片摄影于1935年,在结婚照的背后有着一个非常悲凉动人的故事。

一对民国学术大咖的蜜月生离死别

【图1,费孝通与王同惠结婚照】

费孝通与王同惠是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同学,同系不同班,两人都是吴文藻的学生。1933年费孝通燕大毕业后,进入清华大学深造。1935年费孝通准备去广西大瑶山进行社会调查,得到了当时桂系首脑李宗仁的同意。王同惠与费孝通结伴而行,考虑到路上的方便,当时女性外出调查多有不便,两人决定结婚。

一对民国学术大咖的蜜月生离死别

【图2,燕京大学未名湖】

1935年暑假,费孝通与王同惠在燕京大学未名湖畔的临湖轩,即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的住宅,举办了热闹的婚礼,一对才子佳人喜结连理,令人羡慕。

婚礼结束后,两人与唐兆民等人就奔赴广西大瑶山,进行科学调查。在大山森林之中的科学调查,就是他们的蜜月。

一对民国学术大咖的蜜月生离死别

【图3,广西大瑶山】

结束了对坳瑶山实地调查,1935年12月16日,也就是他们新婚100天之后,费孝通与王同惠向茶山瑶转移。从古陈到平南县的罗运乡的山路崎岖,曲折多险,调查队唐兆民、张荫庭带着4位挑夫以及向导先行,费孝通与王同惠随后。行至五指山冲口一块大石板时,两人感到疲惫,就停下来休息,让唐兆民和挑夫、向导先走一步,他俩休息一会就追赶他们。

休息了一会,觉得体力又所恢复,费孝通与王同惠继续上路。当行至潭清的岔路口时,他们走错了路,误入一片竹林之中。林中阴暗,方向不清,他们一路摸索,走到了斗蓬岭石八地方,看见一扇类似门的东西,误认为到了近村,费孝通便探身察看,哪里知道这是古陈村瑶人盘公平捕野兽设下的套子。费孝通一探身,脚踩到套子上,机关松动,木石齐下,把费孝通压住了。危急之中,王同惠奋不顾身把石块木头逐一移开,才将受伤的费孝通从套子中解救出来,但是费孝通已经不能站立,瘦小的王同惠将费孝通背到安全地带之后后,奔出林中,寻找救援。

一对民国学术大咖的蜜月生离死别

【图4,费孝通与王同惠】

王同惠这一去就杳无音信。费孝通独自在荒林中痛苦地熬过寒夜,第二天清晨,他忍着疼痛,一步步向村里爬行,向村民求救。由于言语不通,村民又不识字,无法交流,比划了半天,村民菜明白费孝通受伤需要救治,于是村民将费孝通背到古陈尾,被安置在陈如清家,村民找来识字的小商贩张献南,通过纸笔写字,才了解到事情的原委。

一对民国学术大咖的蜜月生离死别

【图5,王同惠著作】

在村民的帮助下,费孝通与调查队取得了联系,大家均未发现王同惠的下落,估计王同惠发生了意外。村民们分头寻找,也没找到王同惠,一直到出事的第7天,村民在古陈与罗运乡鸡冲屯交界处,发现有野藤断开,有东西跌下的痕迹。寻找痕迹往下寻找,终于在华冲尾一处山涧急流中,发现了王同惠的遗体。原来王同惠出林中求援时,夜黑路滑,失足坠下山涧。这时距费孝通与王同惠结婚才108天,王同惠年仅24岁。在村民的帮助下,按照瑶族风俗,为王同惠进行了遗体处理,然后又由村民抬着遗体,送出大瑶山,在桂平县江口圩,装棺上船,运至广西梧州,将王同惠的遗体安葬在梧州市西山公园。费孝通身受重伤,由梧州换船至广州,住进柔济医院治疗。

一对民国学术大咖的蜜月生离死别

【图6,王同惠墓】

新婚百日,相爱的人就成永诀。为了救治他,王同惠不行遇难。看到结婚照上的已经逝去的爱人,费孝通痛不欲生。他们为中国社会学调查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后来费孝通在社会学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他的心里却一直没有忘记王同惠,忘记他们曾经在大瑶山艰苦考察的点点滴滴,以及误入斗篷岭、遭遇困境的日日夜夜。

黄强黄不息2016年、2017年两次年度文化头条号。

黄强,字不息。知名服饰史学家、金学家,多年来致力于金瓶梅文化、中国服饰史等研究,已出版《另一只眼看金瓶梅》《趣民国》《文人置业那些事》《服饰礼仪》《消失的南京旧景》等著作15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