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聽就懂,一做就錯,那就不是真的懂

很多家長反映:我們孩子,跟他講完題目後,馬上就懂了,但是做題目的時候,錯誤率還是很高,什麼原因?其實這是一個偽命題——真正懂了,就不可能錯,如果錯了,那就不是真的懂。我們區分孩子是不是真的“聽懂”,不是聽他們回答“懂了”。我們很習慣地會問“懂了沒有?”孩子的回答基本上是“懂了”,這時候的“懂了”裡面水分很多,因為那是一種條件反射式的回答——老師習慣這樣問,學生也習慣這樣回答。課堂中,老師在臺上問:“都聽懂了沒有?”學上們在臺下齊聲回答“懂了”,殊不知,這些“懂了”的學生中不乏眾多的“南郭先生”,因為沒有人願意讓別人知道自己聽不懂,那是一件很丟人的事情……

一聽就懂,一做就錯,那就不是真的懂

那我們該怎樣檢驗孩子是不是真懂?第一種方式就是做題,做對了當然就是懂了,這是最通常的做法。另一種方式就是,讓孩子按照你講的再講述一遍給你聽,從他的講述過程就能判斷出真偽,如果可以有條理的講述,那就說明聽懂了;如果講述過程含糊不清或者講不出來,那就是沒懂……

一聽就懂,一做就錯,那就不是真的懂

另外,給孩子講解題目的時候,一定要把基本的概念講清楚。通常我們認為簡單的概念,對於抽象思維剛開始發展的孩子來說,就是難題,切忌想當然地認為你會的孩子就一定會。比如有個媽媽給孩子講解一道題目:“用兩個一樣大小的長方形拼合成一個正方形,正方形的邊長是12釐米,問原來長方形的周長是多少?”她按照周長的公式講了半天,孩子都沒有搞清楚,原因是孩子不理解為什麼周長的公式是“(長+寬)*2”。講解這樣的題目前,先要搞清楚“周長是什麼,長是什麼,寬是什麼,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我們需要把最基本的知識點先搞清楚,做到先知其所以然,才能知其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