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你們嘲諷為“青銅玩家”的逃跑計劃,其實是本季《歌手》打造“創作季”的標誌

被你们嘲讽为“青铜玩家”的逃跑计划,其实是本季《歌手》打造“创作季”的标志

逃跑計劃終於登上了《歌手》的舞臺。

據說,導演洪濤等待逃跑計劃已經許多年了,直到在《歌手》開播的第六年,這個“計劃”才得以落地。可從Timing上來說,這也許不是最合適的時候:2011年12月,逃跑計劃發行首張專輯《世界》;2012年,《夜空中最亮的星》成為年度爆款單曲,並在2013年、2014年接連由張恆遠、張傑各自帶到同年的《中國好聲音》、《我是歌手》第二季的舞臺。作為歌曲原創的本尊,得到了2019年才姍姍來遲。乃至熒幕前有些不怎麼熟悉樂隊的觀眾表示:啊,原來逃跑計劃,真人是長這個樣子的呀!

初次亮相,逃跑帶來的是他們代表作之一的《一萬次悲傷》。當年,我在豆瓣上是怎麼評價的:

“《一萬次悲傷》歌曲架構和內容讓我想起Remioromen的《粉雪》,即日劇《一公升的眼淚》的插曲,這樣唯美而大氣的吉他流行曲可遇不可求……我喜歡的不僅是他們直率的歌詞、充滿了現場感的飽滿錄音和縮混,還有主唱毛川自然的演唱方式,更重要的是他們在保持音樂悅耳的同時,又不失獨立樂隊的草莽之氣,以及在許多歌曲中傳遞出來的大氣魄大格局。”

以《一萬次悲傷》作為《歌手》的頭炮,這是一個正確的選擇。歌曲在兼具旋律性和流行度的同時,它本身的意境也足夠遼闊。當然,逃跑計劃也針對《歌手》對歌曲做了相應的改編。最起初時,《一萬次悲傷》是一首偏向不插電編排、並把原聲吉他放在很重要位置的歌曲,歌曲一開頭就是主唱毛川“oh honey”,以木吉他彈唱的方式單刀直入;而在《歌手》裡,我們先聽到的是Keyboard的浪漫編排。自2015年起,逃跑開始在表演里加入鍵盤手,現場效果得到了很大豐富。2018年他們的《大事發聲》現場,那一個版本的《一萬次悲傷》吉他音色便在往後退,鍵盤音色向前,可算作是對《歌手》的練兵。

而到了這一刻,也許是逃跑計劃樂隊成立以來最重要的一次現場表演。樂隊早已不是初出茅廬時那個橫衝直撞的少年,樂隊整體配合達到了他們空前純熟的狀態,吉他手馬曉東在英倫吉他連復段的群山疊嶂基礎上,延展至北歐器樂搖滾的高遠,曲銳和毛川一起製作的program填注了樂隊和聲的縫隙。主唱毛川的少年心氣被時間打磨後,他在保留自己獨特音色的同時,也讓自己的聲音披上了一件溫暖的羊毛大衣。我們還非常難得地聽見了副歌部分的女聲和聲,雖然去年的《大事發聲》live時已有這樣的設計,但《歌手》上的表演才是完成品。“我奔湧的暖流,尋找你的海洋”,聽到毛川唱這一句時,我彷彿能看到他身後有一條無盡的地平線,初升的旭日正把一抹陽光傾灑到上面。

被你们嘲讽为“青铜玩家”的逃跑计划,其实是本季《歌手》打造“创作季”的标志

我翻了翻微博、知乎,不少網友在看了第一期《歌手2019》播出後的repo,對逃跑暫時靠後的名次表示在意料之中,並戲稱其為《歌手》的“青銅玩家”。《歌手》作為一個game,確實有它自己的規則,聽感要夠刺激,改編要夠獨特,這才更容易得到現場投票觀眾的青睞。如果要以這個標準來看,逃跑計劃的《一萬次悲傷》真的比不過吳青峰唱的《燕窩》——吳青峰用高密度的音符製造的過山車式聽感當然要更加討好耳朵。可吳青峰唱《燕窩》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單純炫技嗎?“節目組告訴我這次是‘創作季’,所以我直覺就想唱《燕窩》:一首在討論創作心血與歌者價值的歌。”吳青峰在節目播出後的微博這麼說。

“創作季”啊朋友們!再跟我說一遍:這一季的《歌手》是“創作季”啊!

《歌手》辦到第七年,所謂的“實力唱將”幾乎都請遍了。作為當前華人世界製作規格和關注度均為第一的音樂綜藝節目,在面對各種不同風格的演唱者時,到底“歌手”的定義是什麼,什麼才是判斷一個“歌手”是否“優秀”的標準,對於不同身份、背景、聆聽經驗的聽眾來說,很難有一個百分百的正確答案。

就像我們看韓磊和李玟,他們同樣是《我是歌手》單季的冠軍,他們也許有著同樣的肉身構築,但他們卻代表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歌手”體系。

所以,為什麼2019年的《歌手》,要強調“創作”。

歌手是音樂的表演者,而音樂是一門藝術。17世紀,藝術(Arts)一詞在法語中正式誕生,繪畫、雕塑、建築、詩詞、舞蹈以及音樂,和我們平日裡所使用的日常生活用品工藝分家,人類追求美這件事才成為了一門學問。包括音樂在內,無論是哪一種藝術形式,都是創作者“傳達生活經驗的一種形式,不管此經驗是根據自然觀察或從想象中得到,無論這個經驗是否帶來特殊的訊息,它都具有一種能使思想與情感彰顯的力量,而且能夠引起觀賞者相同的強烈情感。”當我們在聽音樂的時候,其實是在進行一種共震,這也是為什麼《歌手》的轉播鏡頭常會給到臺下觀眾們,無論是不自覺地開口跟唱、扭動身體,還是熱淚盈眶,它都是音樂導向的結果,也是左右觀眾投票的最重要因素。

對於往屆的《歌手》來說,這一種“力量”傳遞的方式最常見於技法的應用,鄧紫棋、李玟、林志炫等,他們在技巧上都有著極致性的表達,他們是大眾傳統認知中的“歌手”。但像逃跑計劃這樣的,在演唱技巧上確實稍遜一籌的,他們難道就不是“歌手”了嗎?為什麼洪濤想要在這一季的《歌手》主打“創作”?是不是走錯《中國好歌曲》的片場了?不對。正因為《歌手》已經辦了七年了,大家都知道技巧並非是音樂作為一種藝術形式、使人共震並催生你為他投票的唯一武器。

音樂無論是走哪種風格,藝術無論表現為何形式,判斷標準永遠是建立在獨立意識基礎上的自由創作。能夠走心的表演,不僅需要外部的直觀表現(技巧),更需內部的精神表達(內核),藝術家的創作過程本身就是一個技巧與精神品格相互融合的過程,針對藝術作品來說,它的生命力在於不可替代的獨立意識。

那麼,你可知道,逃跑計劃對於《歌手》而言,他們身上的“獨立意識”,有多重要。

被你们嘲讽为“青铜玩家”的逃跑计划,其实是本季《歌手》打造“创作季”的标志

在少年漫畫中,有一個詞叫做“戰力膨脹”,如《七龍珠》裡,凡人都是戰鬥力為5的渣渣,超級賽亞人是多麼地彌足珍貴,到後來隨便一個超級賽亞人第三段變化,戰鬥力都突破200億了。《歌手》亦如此,它要怎麼樣去解決聽眾從最初的高音崇拜,再到如今的高音疲勞的自然轉變,唯一的方式就是去構築多元審美的語境,並去強調每一個“歌手”身上的獨立意識;在基於“翻唱他人歌曲”大規則的前提下,引入像逃跑計劃、還包括吳青峰這樣的,具備強烈創作者氣質的歌手,希望他們把自我的獨立意識灌注到接下來的每一首歌曲當中,成為這首作品的創作者——我想,這是這一季節目裡想要做到的、表達的東西。

逃跑計劃作為當下華語音樂中獨立音樂的名片,他們雖不是高產的樂隊,但他們是優秀的現場表演者,也是具有出眾創作天賦的創作者,他們延展了流行音樂的表現形式,並在這一過程中對聽眾不斷地發出挑戰。可能對於不常聽歌的朋友來說,對逃跑計劃的瞭解至於《夜空中最亮的星》還有現在這首《一萬次悲傷》,但熟悉他們的朋友還可以跟你如數家珍《再見再見》、《Chemical Bus》、《Like a Bird》、《閃光的記憶》等。我當然希望逃跑計劃能在本季《歌手》多唱幾首歌。這不僅是出自我個人的私心,更是因為我知道,出於逃跑計劃的創作者身份,但他們在演繹他人作品的時候,也會帶著突破和再造的心態。此前逃跑計劃在另一個綜藝中改編了崔健《快讓我在雪地上撒點野》,對老崔原曲中的時代抗爭進行世代新修,唱成了毛川這一代人一面西裝革履率一面瘋狂蹦迪的快樂分裂;後又有一首翻唱老狼的《睡在我上鋪的兄弟》,又把白衣飄飄的校園民謠時代改成了每個人都手持電子設備、宿舍裡還裝有空調的新時代。

逃跑計劃的個體意識及歌曲的再創造能力如此之強,我再分享一個故事:若干年前我還是另一位創作歌手朱婧汐的企劃,在朱小姐發個人專輯時,我拜託毛川能不能簡單地錄一個cover,給我們蹭點逃跑的流量;沒想到,後來毛川整個發了一個.avi,視頻裡逃跑計劃全員西裝骨骨,當時還留著蘑菇頭,他們用The Beatles的方式正兒八經地從節奏、和聲重新改編演唱了這首歌;拿到視頻之後,同事們問我為什麼要跪著聽,真的(彩蛋:感興趣者可搜索“逃跑計劃 孩子”)。

被你们嘲讽为“青铜玩家”的逃跑计划,其实是本季《歌手》打造“创作季”的标志

上世紀60年代,一位名叫John Cawelti的樂評人老溼就曾表示過,“我一眼就能看出普通的流行組合和極富創造性的樂隊之間的區別。普通的樂隊只是單純的表演,並不帶有任何標誌創作者身份的個人意見;而像披頭士這樣的樂隊,他們的演出已經成為一種複雜的藝術創作。”對於逃跑計劃而言,他們同樣也是具備這樣創作能力的樂隊,我希望在下一期,下下一期,下下下一期的《歌手》上,繼續聽到他們真誠且具有感染力的表演。

作為流行音樂行業的從業者,我當然明白,所有的音樂產品都是社會產品,在唱片工業中生存的歌手都必須長期承擔著一種壓力:為聽眾提供更多的、能夠在第一時間吸引同樣一批聽眾的音樂。而在《歌手》上,類似的壓力依然存在。但我同樣相信且見證著,少部分歌手雖然身處利益驅動的商業化體制內,但依然可以保持藝術家和創作者的自覺。

至於那些嘲諷逃跑計劃是本季《歌手》“青銅玩家”的,繼續玩你們的農藥吧……

音樂自媒體“亂彈山”

萬馬齊喑的亂世裡,

透過音樂,

我們記錄當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