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生而為人,就是為了成為思維舵手!|一刻·晨讀

點擊「一刻talks」,選擇「設為星標」

我们生而为人,就是为了成为思维舵手!|一刻·晨读
我们生而为人,就是为了成为思维舵手!|一刻·晨读

本文8080字,閱讀時間約11分鐘

導讀: 如果人生是大海,那我們每個人就是一條小船,唯有成為思維舵手,才能主動控制生命之船駛向理想的彼岸,而現實情況是,大多數人甘願呆在甲板上當個忙碌的水手,至於船嘛,漂到哪裡算哪裡……

我们生而为人,就是为了成为思维舵手!|一刻·晨读

1938年,在西北的一個窯洞裡,一個人伏在案頭奮筆疾書。

他已經兩天沒有睡覺了,蒼白的臉在蠟燭的光照下略顯灰黃。

實在太累了就打盆水洗洗臉,或到院子裡轉轉,或在椅子上閉目,然後繼續寫。

桌上常備一塊溼毛巾和一塊石頭,溼毛巾是在渾身冒汗時擦臉用的,而時不時攥攥石頭可以放鬆那隻因不停書寫而麻木的手。

五天後,稿紙越摞越高,而他的體重卻越來越輕,眼睛裡佈滿了血絲。

第七天,因寫作太投入,右腳的鞋被火盆的火燒穿,灼得跳了起來。

第八天,他犯了頭疼,感到很虛弱,但繼續堅持寫。

終於在第九天,完成了5萬字的全稿——《論持久戰》,此文一出,世界震驚!

你知道這個人就是毛澤東,他把自己關在屋子裡沒日沒夜地深研九天,就是為了破除當時國人面對日本侵略的兩種“本能”思潮。

一種是“亡國論”,當日軍佔領南京以後,很多人想都不想,就以為要亡國了,於是產生了放棄抵抗的思想。

另一種是“速勝論”,當中國軍隊取得平型關和臺兒莊大捷後,很多人又被勝衝昏了頭腦,產生了機會主義思想,妄圖在三四年內打敗日軍。

如果當時沒有人提出“持久論”,而是跟著“亡國論”或“速勝論”隨波逐流的話,中國的命運不知道還會飄搖多久?

好在毛澤東花費了大量的腦力,用科學嚴謹的審視,描繪了清晰的抗戰路線,制止了兩種“本能”思潮,主動控制局勢的發展,帶領中國走出困境。

如果說世界是大海,那中國就是一艘船,而毛澤東就是當時這艘船上的思維舵手。

他精準地把控著航向,躲礁劈浪,駛出混亂,過程中沒有一步是模糊不清的。

這種卓越的認知能力也塑造了他一代偉人的特質。

偉人稀有,難以模仿,也模仿不得,但其運用的底層方法論卻是可以借鑑的。

從成長角度看,他有很多東西值得我們學習,但最耀眼的,莫過於其強大的“元認知能力”。

這一點在寫《論持久戰》的經歷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我曾專門寫過一篇普及文《成長慢,是因為你不會“飛”!》來強調“元認知能力”的重要性:

如果缺少了元認知,我們將不能稱之為人,如果元認知能力不強,我們也很難從人群裡自我覺醒和自我進化,進而從人群中脫穎而出。

它如此重要,以至於我把它稱作是人生的終極能力!

那麼這個重要的人生終極能力到底是什麼呢?

簡單說它就是一種:自我審視、主動控制,防止潛意識“自動駕駛”的能力!

我们生而为人,就是为了成为思维舵手!|一刻·晨读

我們天然生活在“自動駕駛”中

很多人對“自我審視和主動控制”這幾個字並不以為然,認為自己隨時都可以審視自己,並控制自己的所思所想和言行舉止。

如果有這種想法,我想你僅僅是理解了字面上的意思,下面我來舉幾個場景,大家重新體會一下。

比如早上醒來,我們的第一反應通常是什麼?不假思索地去拿手機,對吧?這種不需要思考就能作出的習慣性反應,就是潛意識的“自動駕駛”。

實際上,這個時候我們最應該做的事情是先起床、穿衣服、洗漱,等一切收拾妥當了之後,再來查看信息。

否則很可能會因為各種信息的牽引而去看這個、看那個,最後可能半個小時過去了,人還在被窩裡。

在這一刻,我們有自我審視和主動控制能力嗎?好像沒有!

再比如我們明明準備查點資料,結果打開手機,看到一個小紅點,就被群消息和朋友圈吸引過去了。

然後一個接著一個的地點開,很快十幾二十分鐘就過去了,回過頭才想起自己是來查資料的。

這個時候,我們有自我審視和主動控制能力嗎?好像還是沒有!

因為我們的第一反應是潛意識“自動駕駛”的,甚至連自我審視和思考的機會都沒有,就已經沉浸到消息中去了。

這是兩個非常常見的現象,也是兩個很小的當下場景,現在我們把時間拉長到一天這個跨度上去看看。

很多人經常會在一天結束的時候,發出靈魂之問:我這一天到底都幹了啥?最重要的事情好像沒做多少,亂七八糟的瑣事卻做了一大堆!

當下幡然醒悟、痛下決心,提醒自己從明天開始一定要先做最重要的事,但是第二天,又不知不覺地陷入了這種怪圈。

這個時候,我們似乎依舊被潛意識“自動駕駛”著,自己無法控制呢!

我們把時間跨度再拉長,拉到需要做成一件事或人生目標的跨度上看看。

很多人想要一個美好的人生,於是給自己立了很多Flag,早起、跑步、閱讀、寫作……等等,但是沒幾天就發現那些事並不好玩,最後就放棄了。

因為那個目標大概率是受大環境的影響而跟風產生的,並非自己真正的內在需要。

別人說閱讀好,自己也想閱讀,別人說寫作好,自己也想寫作,別人說跑步好,自己也想跑步……

一位年輕的讀者和我交流時說,自己非常努力,堅持了早起兩三年,但有一天突然不想再早起了,然後徹底放棄。

因為她儘管做到了早起這件事,卻一直不清楚自己早起究竟為了什麼,對自己有什麼意義,於是強大的行動力戛然而止。

很多時候我們都是這樣,只是單純的想要,卻並不清楚這件事情對自己真正意味著什麼,並沒有賦予自己特殊的意義和強烈的剛需。

如果仔細觀察就能察覺到,這仍然是我們下意識作出的第一反應,仍然是潛意識在“自動駕駛”,我們並沒有真正地進行自我審視和主動控制。

從當下,到每天,再到一生,我們天然生活在“自動駕駛”中,如果沒有刻意的“自我審視和主動控制”,是很難從這種狀態裡跳脫出來的。

當然,到目前為止,你可能還是有些糊塗,因為我不斷地提到“自動駕駛”這個詞,不清楚它到底是什麼?

為了方便理解,我先給大家做一個簡單的介紹。

我们生而为人,就是为了成为思维舵手!|一刻·晨读

成長就是為了“主動控制”

我们生而为人,就是为了成为思维舵手!|一刻·晨读

我們的大腦實際上由圖中的1、2、3部分組成。

1叫“基礎腦”,是控制本能的;

2叫“情緒腦”,是控制情緒的;

3叫“理智腦”,是主導思考和自我控制的。

1和2可以統稱“原始腦”,因為它們進化得比較早,3又稱“現代腦”,是新生事物,是我們人類獨有的。

我們剛剛生出來的時候, 1和2是先發育好的,而3是還沒怎麼開始發育,所以此時“理智腦”的戰鬥力約等於零,我們的所有行為都由“原始腦”控制。

簡單地說,這個時候我們只有本能和情緒,和剛出生的小貓小狗沒什麼區別。

你看所有的小寶寶,你給他看什麼,他就會被什麼吸引過去,他可以在笑和哭之間瞬間切換,注意力極短,幾乎所有的注意力都是被外界所吸引和主導的,他們的行為完全是由著原始腦的天然本能“自動駕駛”的。

本能和情緒的特點是追求直接、簡單、舒適,所以它們很短視,沒有遠見,而理智腦有遠見,可惜它又很弱小。

隨著我們不斷地學習長大,大腦的前額皮質才開始發育,表面積增大,溝回增多,灰質變厚,神經細胞之間的連接增強,理智腦的戰鬥力慢慢增強,我們開始有了思考能力和自控能力。

不過“理智腦”的戰鬥力其實包含兩個部分:

一部分是認知能力,簡單地說就是學習、理解、記憶、運算能力,我們在學校中鍛鍊的主要就是這種能力;

另一部分是元認知能力,簡單地說就是觀察、反思、判斷、選擇的能力,它比認知能力更高一層,是審視並控制認知能力的。

我们生而为人,就是为了成为思维舵手!|一刻·晨读

一個事實是:在我們長大的過程中,我們對環境做出的絕大多數反應其實並不是理智腦做出的,而是原始腦做出的。

因為原始腦很強大,不僅反應快,而且能耗低,而理智腦進行思考時,非常耗能和吃力,所以大腦會優先使用原始腦來進行決策。

比如我們前面說的,醒來第一件事拿手機就是原始腦作出的決策,是一種潛意識的習慣,不需要花腦力思考就能做出的決定。

但是我們如果不知道大腦的工作原理,就意識不到這是“自動駕駛”,還以為這是自己主動的有意識的行為呢!

隨著我們理智腦的不斷成熟,它就能慢慢參與到大腦的決策中去了,但是千萬不要太樂觀,因為即使我們到了成年以後,理智腦的控制能力也遠遠不及原始腦。

所以你應該能理解,為什麼有些人活到幾十歲的了,依然執行力不強、專注力不夠、意志力不足,依然想不清自己真正想要什麼,自己能做成什麼。

這背後的根源都是因為缺少“元認知”,或是元認知能力不足。

而另一個令人遺憾的事實是,我們很多人雖然接受了教育,在人生的最初階段集中鍛鍊了理智腦。

但是學校教育側重的是“解答和運算”能力,也就是我們前面所說的戰鬥力中的第一部分:認知能力;對第二部分的元認知能力卻很少涉及。

而且很多人自離開學校以後,就很少再自主學習,一直都是憑經驗和習慣在生活,所以理智腦幾乎不再得到刻意的鍛鍊,水平增長非常有限。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很多人即使年大了也會陷入由“習慣和天性”驅動的“自動駕駛”生活,看起來是一個獨立的人,但過著並不獨立的生活。

所以,一個人想要掌握命運之船的風帆,就必須主動刻意地去鍛鍊自己的元認知能力,通過一些針對性的路徑,去提高,我們就會比一般人走得更快、走得更遠。

我們再看看上圖,就能想明白,

所謂的終生學習和終生成長,就是想辦法提高前額皮質層的功能,特別是其中的“元認知能力”部分,讓理智腦更多地參與到大腦的決策中,慢慢地降低潛意識的“自動駕駛”決策,掌控大腦決策的主導權。

而這個主導權易手的過程中,一個人會出現的最明顯特徵就是能夠“主動控制和選擇注意力”,這就是心智成長的過程,它與“注意力自動駕駛”正好相反。

大家都知道練習冥想可以提高元認知能力,這是因為冥想練習的過程中,需要主動約束注意力集中到一點上,長期這樣鍛鍊可以增加前額皮質的表面積和灰質厚度,也就是增強我們理智腦的能力。

練習的時間越長,我們的注意力就能越集中、越專注,不會輕易進入到“自動駕駛”的分心走神狀態。

元認知能力足夠強的人都有一個很好的品質,他們能夠在環境中主動選擇信息,不會被隨機、有趣的娛樂信息隨意帶跑偏。

比如,你在食堂吃飯的時候,對面牆上的電視機正在放一個電視劇,無意識的人可能就會不自覺地投入到電視劇情中去,而元認知能力強的人會花幾秒鐘提醒自己,這個電視劇對自己沒有任何意義,看電視純屬浪費時間,應該專心吃飯,然後回去把手頭的那本書讀完。

同樣,當我們漫步街頭的時候,無意識的人總是會被路邊上音樂、屏幕廣告、叫賣聲、突發事件輕易地吸引過去,而元認知能力強的人總是會花那麼一兩秒時間去思考這事值不值得關注。

毛澤東年輕的時候為了鍛鍊自己主動控制注意力的能力,還專門跑到菜市場門口讀書,可見他很早就有意無意地鍛鍊了這種能力。

在小馬宋《朋友圈的尖子生》這本書中,劉丹尼曾說到這樣一個觀點:

教育的意義就是教你在遇到一件事的時候,如何看待它。當你對這件事進行反應的時候,總是有你自己的天性在裡面,比如說有人罵你,你就想罵回去,但是你在這個反應當中會有一個哪怕是零點幾秒的間隔去思考或者審視,這個間隔就是你獲得的教育或者經歷的意義。

這段話非常好的闡釋了元認知能力在大腦決策中的作用,就是這個零點幾秒的時間,對我們來說,非常關鍵!

當我們起床時,如果能有零點幾秒去思考一下是應該先起床還是先拿手機,或許就可以做出主動的選擇;

當看到群消息的時候,如果能先停留零點幾秒,告訴自己應該先做重要的事,而不是先點那個小紅點,或許就可以避免自己陷入信息流……

每次當我們遇到需要選擇的關口,我們要是都能先停留幾秒鐘先思考一下,就有可能激活自己的理智腦,然後啟用元認知來審視當前的自己,做出不一樣的、更為主動的選擇。

種種現象都表明,那些有影響力的傑出人士與普通人的差距普遍集中在元認知領域,他們總是能在大大小小的選擇關口上,展示出跳脫潛意識“自動駕駛”的能力。

從而對身邊的環境,自己的行為,他人的關係儘可能地觀察、思考,產出自己有理有據的見解,然後不斷優化改進;

他們能看到事物更多的意義,能賦予目標強烈的剛需,以致比其它人更有專注力、執行力和意志力;

他們能覺察他人的想法,剋制自己的言行,從而顯得情商更高。

他們真正的競爭力不在自己學習事物的能力,而在於自己強大的元認知能力。

畢竟很多學習能力、運算能力很強的學霸,他們的理智腦同樣強大,但未必能過好自己的人生。

所以,我們剩下要做的事情就是想辦法鍛鍊自己的元認知,想各種辦法去鍛鍊,就像鍛鍊我們的肌肉一樣。

只要經常鍛鍊,它就一定會變得越來越強,並最終在“自動駕駛”下也能輕易被激活,從而保持自我覺知,進行“自我審視和主動控制”,降低“自動駕駛”的可能。

當然,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是需要付出努力和心血的,因為我們人腦在接受外界刺激時,最先作出反應的是控制本能和情緒的原始腦,主導理性邏輯思考的大腦皮層常常最後才被激活。

很多時候,理智腦甚至根本就沒有機會思考,決策就已經被本能和情緒給劫持了。

所以我們要做好心理準備,拉長週期,不要指望馬上就能做到,我們不可能僅僅因為知道這個道理就會擁有這個本領。

就像你不可能短時間內通過健身就讓自己從一個瘦弱的體格變成一個強壯的體格。

鍛鍊元認知同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們在生理鍛鍊上需要花多少心力,在心理鍛鍊上也至少需要花費同樣的心力,並且要持續練習,還需要方法指導。

現在,我就和大家一起把在動態生活中練習元認知能力的方法系統地梳理一遍。

不算難,看起來甚至很簡單,歸結起來可以用一句話概括:

一定要在選擇節點上多花元時間!

我们生而为人,就是为了成为思维舵手!|一刻·晨读

成為自己人生的思維舵手

“元時間”是我自己創建的概念,在百度上目前沒有這個名詞,至少在成長領域內沒有。

這是一個極好的概念,因為一天24小時,看起來每一分每一秒都一樣,但實際上並不相同!

有些時間的權重要遠遠高於其它時間,我把這些時間叫做“元時間”。

元時間通常都分佈在“選擇的節點”上,比如一件事情、一個階段或一天的開始或結束時。

換句話說,所有需要面臨選擇的節點或時間上,都需要我們養成“多花元時間”的習慣。

不能在這個時候喪失主動權,任由原始腦“自動駕駛”進入下一個階段,尤其是那些即將面對誘惑或者困難的時候。

當然,在過程中也是一樣的,如果發現自己開始走神、猶豫了,也需要及時主動地跳出來,啟用元認知來消除“自動駕駛”。

那麼在“元時間”內,我們要做什麼呢?

也很簡單,就做一件事:“想清楚”!

如果不在這些選擇的關口想清楚,我們就會陷入模糊,而模糊就是潛意識的領地,它會使我們在不思考狀態下產生本能的第一反應。

比如你去公司的免費自助食堂就餐,如果不假思索地憑喜好和感覺打菜,每樣喜歡吃的菜都可能會打到最大量,最後餐盤中的食物遠遠超過自己的食量,吃完吧太撐,不吃完吧浪費,很尷尬。

但是隻要你能在拿起餐盤的前一秒進行自我審視和提醒,就能在拿勺的時候保持克制,只打一半甚至更少的量,讓自己剛好吃到七分飽。

所以,基本應對策略便是:在選擇關口審視自己的第一反應,併產生自己的清晰明確的主張。

比如我們希望自己成為一個會說話的人,遵守一個原則就好:

想兩遍再說!

因為第一句脫口而出的話往往出自情緒腦,是“自動駕駛”的產物。

如果我們能在那句話出口前先停上一兩秒,用理智腦再審視一遍,或許馬上就會改變主意,換一種說法,甚至直接選擇保持沉默。

畢竟有時候最好的回答就是不回答,而這種回應方式通常只有高元認知能力的人才能捕捉到。

因為這個時候,我們既能跳出自身來審視自己,也能同理感知對方的感受。

同樣,當我們早上醒來的那一瞬間,當我們拿起手機的那一瞬間,當我們會議結束的那一瞬間,當我們回到家的那一瞬間……

我們都要面臨新的選擇,都會產生第一反應和選擇,這時就要主動消耗腦力去審視它們,尤其是當時還有一些誘惑或困難需要面對時。

雖然堅持這樣做會更累,但這正是我們鍛鍊元認知能力的時機,就像是在舉思想啞鈴,讓自己的理智腦變的更強大。

***

要做到“想清楚”,不僅要審視第一反應,同時還要產生清晰明確的主張。

比如到了週末,我們的第一選擇可能是睡懶覺,不過在覺察審視之後,我們可能決定改用這個時間來學習,畢竟難得有大塊的時間可以用來提升自己。

但這時我們的選擇還是模糊的,因為平時那些想做但又沒時間做的事情,一下子都堆在了一起,這本書想讀,那本書也想讀,還想寫文章、鍛鍊等等。

每件事都很想做,權重似乎都差不多,以致在不同的選項之間搖擺,無法果斷地開始行動。

很明顯,這不是元認知能力強的表現,因為在多選項前懸而不決,又讓自己處於了模糊狀態。

元認知能力強的一個突出表現是:對模糊零容忍!

必須想辦法讓自己找出那個“唯一”的選項,那個“最重要”的選項,讓自己在某一個時間段裡,只有“一條路”可以走!

哪怕真的取捨不定,也要刻意指定一個,然後忽略其它。

這理由很簡單,既然權重都差不多,那隨便做哪個都是沒有損失的,猶豫不定,什麼都想做,又什麼都做不好,才是最大的損失!

鑑於元認知能力的這個特點,我自己在生活中就非常重視日程規劃這個習慣。

我會在每天晚上或第二天早上,根據明天或當天的工作安排,儘可能地把每個時間段要做的事情都明確到紙上,幾點到幾點,具體做什麼,每一步都很明確。

如果過程中,日程有了變動,也要另外花時間重新調整,以繼續保持清晰。

即使是娛樂或處理即時消息,我也會單獨指定一個明確的時間來處理,以讓自己保持專注先完成重要的事。

這樣做並不是為了讓自己像機器一樣,死板地去執行,而是讓自己心中有數。

一旦遇到干擾,也能在干擾結束之後,快速回到原軌跡,而不會被“自動駕駛”劫持,去做其它有趣但和目標不相關的事。

這樣的時間就是元時間,佔用的並不多,但卻非常值的去花!

我們可以回想一下,凡是自己行動力弱的時候,腦子裡對未來的具體行動肯定是模糊不清的。

要麼因為選項太多、要麼因為任務太難、要麼已經被“自動駕駛”劫持,對後續行動根本沒有想法,走一步算一步。

在這個時候,最好的自救方法,就是把所在想做的事情都列出來,然後排序,找出最重要的那件事,讓腦子清醒;

如果是因為任務太難,那就把任務分解,一旦拆解,難度就會降低,任務就會變清晰,否則就會因畏懼情緒而產生巨大的模糊。

在模糊的狀態下,我們會本能的選擇那個最簡單、直接、舒適的選項——進入走神、娛樂或隨大流的“自動駕駛”狀態。

***

模糊,不僅僅侷限於這些生活中的小細節,在主動做成一件事或選擇人生目標等大事上也是如此。

正所謂選擇大於努力,如果不在如何選擇這件事情上花大量時間去思考,就會讓自己陷入低層次的無效努力。

回頭看,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總是願意在做具體的事情上花上大量的時間,想都不想,就一頭栽進了具體的細節裡。

卻對什麼事情更重要,什麼事情最重要,做成一件事需要花費多少心力,做這件事對自己到底意味著什麼……等長遠的意義極為模糊。

比如同樣是閱讀,在你眼中的意義可能只是用眼睛掃描文字,快速地把這本書掃完。

而在有意義的人眼裡,閱讀就是和高人聊天,這樣自己願意不斷地從書櫃中請出不同的高人,賦予了這樣的意義,內動力就會完全不同。

若是看不清意義,就會別人說好,自己就想要,於是產生很多欲望,什麼都想要,什麼都想學,還想馬上看到效果。

最後自然是盲目地投入行動,卻什麼也做不成,進而變的更加焦慮。

焦慮的人沒有“元時間”的意識,他們只知道不動腦子的直接去行動,喜歡用飽合的行動來感動自己,“想與做”的時間配比懸殊的驚人。

毛澤東在寫《論持久戰》的時候,用了9天的元時間,管了八年的全面抗戰,集中思考的用時佔比其實非常低。

而我們大多數人甚至連那麼一丁點兒的深入思考時間都不願意去花,只是任由自己隨著本能的慾望迷失在行動的自我滿足裡。

被“自動駕駛”確實輕鬆,但我們只能看著路邊的風景從眼前飛馳而過,卻不知道自己要去哪裡,最終又會到哪裡?

如果一直處於這種不可控的人生狀態,那就悲哀了!

***

現在我們可以總結了,成為思維舵手的三種方法:

  • 針對當下的時間,保持覺知、審視第一反應,產生明確的主張;

  • 針對全天的日程,保持清晰,時刻明確下一步唯一要做的事情;

  • 針對長遠的目標,保持思考,想清楚長遠的意義和和內在動機。

元認知能力高的人就是這樣的:

無論是當下的注意力,當天的日程安排,還是長期的人生目標,都力求想清楚意義,自我審視和主動控制,而不是隨波逐流。

如果人生是大海,那我們每個人就是一條小船,元認知能力高的人會時刻掌握方向舵,主動控制生命之船駛向目的地,而元認知低的人總是喜歡呆在甲板上當個忙碌的水手,至於船嘛,漂到哪裡算哪裡……

高爾基曾經說:每一次剋制自己,就意味著比以前更強大。

我以前不是很理解這句話的意思,但是現在懂了。

因為每剋制一次,就是一次自我審視和主動控制,是一次元認知能力的鍛鍊。

要是能經常鍛鍊,我們的理智腦可不是越來越強大麼?

有關“元認知”的參考閱讀

毛澤東寫《論持久戰》

《毛澤東傳》P189

我们生而为人,就是为了成为思维舵手!|一刻·晨读

天津日報 劉繼興

毛澤東名著《論持久戰》背後的故事

http://dangshi.people.com.cn/n/2014/0922/c85037-25706433.html

劉丹尼言論

《朋友圈的尖子生》P232

我们生而为人,就是为了成为思维舵手!|一刻·晨读我们生而为人,就是为了成为思维舵手!|一刻·晨读

------ 熱文推薦 ------

我们生而为人,就是为了成为思维舵手!|一刻·晨读我们生而为人,就是为了成为思维舵手!|一刻·晨读
我们生而为人,就是为了成为思维舵手!|一刻·晨读

一刻 talks ・ 全球創見者分享平臺

長按下方二維碼發現更多未知驚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