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自主研發磁性基板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

在電子科技大學國家電磁輻射控制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一條現代化生產線上,一片片薄如蟬翼、名片大小的磁性基板材料被製造出來。別小看這塊僅有2.25平方分米大小的黑色磁性基板,它被切分組裝在手機背面攝像頭附近,可以保障手機在複雜環境下傳輸天線信號,相當於和外界互聯的傳感器。

這款由電子科技大學歷時10餘年研發的高磁導率磁性基板,打破了國外基板廠商壟斷市場的局面,不僅被華為、魅族、小米等手機採用,產品還銷至美國、日本等數十個國家及地區。憑藉“高磁導率磁性基板關鍵技術及產業化”項目,電子科技大學鄧龍江教授團隊近日獲得2018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高磁導率磁性基板是一類新型電子基板材料,具有磁導率高、厚度薄、阻抗匹配效果好等特點,被應用於近場通信、無線充電、抗電磁干擾等領域。此前,我國在高磁導率磁性基板材料系統集成能力、製造工藝水平等方面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差距。”鄧龍江說,其主要技術難點在於如何解決金屬發射對高頻信號屏蔽傳輸難題,以及採取哪種工藝能把材料製作得更薄,以滿足電子設備薄型化、小型化和集成化需求。

從2008年起,鄧龍江團隊圍繞基板材料關鍵技術及產業化開展了大量研究、實驗工作,最終發明出一種高磁導率、低損耗磁性基板材料配方體系,並建立了全相溶水性體系流延法工藝,實現了安全、環保、高效、低成本生產。

“目前我們從配方到工藝實現了自主創新,形成自主知識產權,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鄧龍江說,項目研發的高磁導率磁性基板通過自主研發的水性流延工藝大幅降低材料製備成本,材料價格僅為國外產品壟斷價格時的十分之一。

然而,僅價格低廉並不是進入市場的唯一保證,國產磁性基板能不能用、好不好用、穩定性怎樣,需要整個電子產業鏈共同摸索。項目組聯合成都佳馳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珠海市魅族科技有限公司等企業,共同推進國產磁性基板的商業應用。通過產業鏈合作,突破了國外在磁性基板應用方面的專利壟斷,實現了材料製備、器件設計、設備應用的自主知識產權。當前日產材料量能滿足60萬部手機需求,國內許多手機品牌都在使用該材料。

中科網(208.com.cn)是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服務平臺,助力企業創新能力提升和區域科技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