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2年的世界大戰

柴可夫斯基有一首經典的管絃樂作品《1812序曲》,是為了紀念1812年庫圖佐夫元帥帶領俄國人民擊退拿破崙大軍的入侵,贏得俄法戰爭的勝利而創作的。該樂曲以曲中的炮聲而聞名,有多次室外演奏曾經使用了真正的火炮發射來伴奏。

1812年的世界大戰

1812序曲CD 辛辛那提交響樂團

1812年是值得紀念的一年。這一年,俄法大戰的同時,在地球的另一端,英屬加拿大與美國之間也爆發了一場跌宕起伏的戰爭,史稱第二次美英戰爭。經過兩年的鏖戰,交戰雙方於1814年簽署了和平協議,加拿大從此奠定了內部統一、國土邊界以及與美國關係的基礎。

如果算上這一年結束的第七次俄土戰爭,以及玻利瓦爾領導的方興未艾的拉丁美洲獨立戰爭,1812年的世界曾經陷入了席捲歐美的大戰之中。

1812年的世界大戰

1812年的世界大戰

我們重點介紹俄法戰爭和美英戰爭。

俄法戰爭

1812年,法國皇帝拿破崙如日中天,擊破反法聯盟,基本徵服了除俄羅斯之外的歐洲大陸。而俄羅斯退出了為了絞殺英國經濟貿易而成立的"大陸封鎖系統",終於導致拿破崙發起對俄國的遠征。

夏天,拿破崙集結60萬大軍,兵分三路入侵俄國。俄國在戰爭初期只有24萬兵力陳兵西部邊境,因此採取且戰且走的撤退戰略,同時實行堅壁清野和焦土政策,拉長了法軍的補給線,並使得法軍無法在佔領區進行搶劫和補充。

雖然法軍在斯摩稜斯克戰役等一系列戰役中取勝,但是拿破崙一直沒能達到殲滅俄軍主力的目的。隨著越來越深入俄國內陸,以及天氣轉冷,泥濘而漫長的補給線成為噩夢。法軍因傷病、飢餓、開小差等原因大幅度減員。拿破崙的中央法軍只剩下了16萬人。

此時,俄國元帥庫圖佐夫已經在莫斯科以西125公里的博羅季諾嚴陣以待,擺開了戰場。俄軍在戰場構築了一個大型多面城堡和三個突角堡作為支撐點,投入了10萬步騎兵和673門火炮。法軍有124000人和587門火炮。此時,雙方的兵力已經非常接近。

1812年的世界大戰

博羅季諾戰役

殘酷的戰鬥進行了兩天,法軍雖然佔領了多面城堡和突角堡,但是也付出了慘重的上網代價。其中為佔領一個多面城堡就損失了4000人。在混亂的戰場上,雙方士兵衝進伸手不見五指的濃煙中,翻過地上成堆的屍體對射,炮火不斷地摧毀殘垣斷壁中戰鬥的步兵。雙方指揮官也因為無法瞭解戰場形勢而出現多次誤判。戰至傍晚,雙方收兵重整。當晚,庫圖佐夫下令撤退,俄軍讓開大路,放棄莫斯科城,而轉向外圍作戰。

法軍在博羅季諾戰役中又傷亡了3-5萬人,俄軍也有5萬左右的兵力損失。當疲憊不堪的法軍進入莫斯科時,他們得到的只是一座熊熊燃燒的空城。

庫圖佐夫的部隊放棄莫斯科後,非常巧妙地計劃和實施了側敵行軍機動,史稱塔魯丁諾機動。拿破崙完全不知俄軍去向何方,而俄軍已經為反攻做好了準備。此時雖然只是十月,但莫斯科已經開始下雪。拿破崙請求停戰未得到俄國答覆,只得下令撤退。

1812年的世界大戰

莽莽俄羅斯吞沒了拿破崙大軍

士氣低落的法軍行進在泥濘的撤退之路上,俄軍緊隨其後,不斷派出騎兵埋伏和襲擊,並抓住機會進行突擊和包圍。法國軍隊在11月16~18日的3天交戰中傷亡6000人,被俘2.6萬人,幾乎喪失了全部炮兵。俄軍的平行追擊和波里索夫口袋陣,又使得法軍幾乎全軍覆沒。最後,拿破崙僅帶領不到1萬殘兵度過別列津納河,逃出俄國。

拿破崙法國因為戰敗而分崩離析,他本人也於第二年退位,被流放到上。

1812年的世界大戰

法軍進軍與撤退路線

美英戰爭

拿破崙的失敗,直接影響了另一場戰爭的勝負,這就是美英戰爭。

美英戰爭由美國挑起,在加拿大和美國境內展開。參戰的一方為年輕的美國聯邦軍隊,一方為英屬加拿大境內的英軍、加拿大民兵和印第安戰士。

美國獨立戰爭1783年結束後,美國一直意欲佔領加拿大,將英國殘餘力量趕出北美大陸。1812年,由於美國在密西西比流域的擴張,嚴重侵犯了印第安部落的利益,印第安蕭尼部落酋長德康瑟計劃聯合各部落,在英軍的支持下,收復被美軍佔領的中部土地。這導致美國的主戰派決心先下手為強﹐一次性解決英國祖家﹑加拿大及印地安問題。

1812年的世界大戰

發生在加拿大的美英戰爭

當時的加拿大分為兩部分,英裔組成的上加拿大和法裔組成的下加拿大。下加拿大於1763年通過英法協議而劃歸英國殖民地。美國曾經希望法裔背叛英國迎接美軍,結果事與願違,信奉天主教的下加拿大人反感美國人,決心與英國人並肩作戰。

戰爭之初,雙方的力量對比極不平衡。美國有750萬人口,12000軍隊並計劃迅速擴軍到5萬人,而加拿大隻有不到50萬人,5000正規英軍。而英國深陷歐洲戰場對付拿破崙,無力救援加拿大。

1812年的世界大戰

戰役態勢圖

美軍的進攻在三個點上展開:伊利湖畔的底特律,安大略湖畔的約克(多倫多)和尚普蘭湖地區。在底特律,英軍和加拿大民兵巧妙地利用美軍對印第安武士的恐懼心理大打心理戰,竟然迫使美軍投降。隨後,英軍南下俄亥俄攻入美國境內,但被美軍反擊得手,底特律得而復失。雙方戰線恢復到了戰前狀態。

1812年的世界大戰

印第安武士為英軍助戰

在安大略湖的尼亞加拉前線,美軍攻克加拿大首府約克(今多倫多),並放火燒燬了議會大樓和眾多民房,搶劫了大量平民和公共財物。此舉激起了上加拿大的強烈憤慨,民眾紛紛拿起武器保衛自己的家園,阻止美軍北上進攻金士頓,使得英軍牢牢掌握住了聖勞倫斯河補給線。隨著英國艦隊駛入聖勞倫斯河支援,英軍控制住了安大略湖。

在尚普蘭湖地區,美軍的攻勢由於大批士兵不願出國作戰而夭折。後來英軍反攻到此,美軍終於振作精神將英軍擊退。

1812年的世界大戰

火燒白宮

戰鬥打打停停到了1814年。拿破崙遠征俄羅斯大敗而歸之後,英國組建了第六次反法同盟,在萊比錫戰役中打敗法軍,終於取得了歐洲戰場決定性的勝利,得以騰出手來對付美國。強大的英國海軍首先封鎖了所有美國港口,陸戰隊更是在艦隊的配合下攻陷了美國首都華盛頓。為了報約克(多倫多)被焚燬的仇,英軍放火燒燬了白宮和國會大廈。

然而,此時經過兩場戰爭的英國人已經疲憊不堪。部隊深入美國腹地,補給線過長,沿途不斷遭受美國民兵的襲擾,已經窮途末路。在隨後的巴爾的摩、田納西和新奧爾良的戰役中,英軍被美國軍隊和民兵打得大敗。在巴爾的摩戰役的麥克亨利要塞攻堅戰中,美國律師弗朗西斯·斯科特·基寫下了後來成為美國國歌的不朽詩篇《星條旗永不落》。

1812年的世界大戰

巴爾的摩戰役

1814年底,美英雙方在比利時簽署《根特條約》,停戰並恢復領土邊境。

這是一場關係到加拿大生死存亡的戰爭,促使加拿大的英語和法語兩大殖民地居民聯合起來對抗共同的敵人。抵抗入侵之敵加強了殖民地的內在凝聚。戰爭的最重要結果是使英屬北美殖民地於1867年聯合為加拿大聯邦。由於為戰時補給而開鑿麗都運河,運河樞紐渥太華成為首都。

1812年的世界大戰

停戰條約簽訂

戰爭影響

1812年的幾場戰爭改變了世界格局。法國一蹶不振,俄國樹立了大國地位,英國維持住霸主威望,年輕的美國聲譽鵲起,製造業蓬勃發展,加拿大走向獨立建國。奧斯曼土耳其喪師失地進一步沉淪,委內瑞拉在西蒙.玻利瓦爾的領導下走向解放,並進一步掀起了整個拉丁美洲的獨立熱潮。

1812年是清嘉慶十七年。嘉慶當政25年,政績不多,也沒有經歷什麼戰爭。他最大的成績就是嘉慶四年親政後抓捕並賜死和珅,沒收財富摺合近11億兩白銀。世界上發生的近代化戰爭似乎並沒有引起清廷的關注和震動。在28年之後,英國的軍艦出現在廣州海面。

1812年的世界大戰

英國艦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