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時代:普通家庭的孩子怎麼做才能贏在起跑線上

人工智能技術還處在發展初期,科幻電影中無所不能的AI智能大腦還沒有出現,幾乎與人類沒有區別的機器人也還沒有出現。我們在前面人工智能系列專題中提到,人工智能有三部曲(擬人、類人、超越人),目前它僅僅處在擬人階段。

人工智能時代:普通家庭的孩子怎麼做才能贏在起跑線上

奇點臨近

智能大腦的雛形已經開始慢慢孕育,ET大腦、百度大腦、谷歌大腦等等各個大廠開始構建屬於自己的大腦,並以此影響普通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波士頓動力的類人機器人Atlas已經可以實現類人一樣的三級跳高,網絡上應該可以搜索到相關的視頻,相信你看後應該會被先進技術折服,但同時也會後脊背發涼:它們會不會代替我們。

人工智能,表面上靜悄悄的在等待,實際上背地裡各種新技術層出不窮,我們會慢慢感受到人工智能技術給人類帶來的壓力。它,人工智能,在等待一個奇點。

智能時代的資源再分配

人類經歷了第一次、第二次工業革命,兩次革命分別以蒸汽機和電力為代表,因此可以看作是兩場動能革命。後來以計算機和半導體為代表的革命,加快了信息的傳播效率,因此可以看作是一場信息革命。

我們知道,人類的三大基本資源分別是物質、能源、和信息。前面三次革命,基本上保證了人類對基本資源的需求。每一次革命,都會帶來社會資源的再分配,而誰站在革命的浪潮上,誰就有了對資源分配的話語權。在人類這個種群中,誰有了更多的資源,誰就是王。

但是,目前人類對物質、能源、和信息的使用效率相對比較低,所以前三次革命只能說是基礎革命。而人工智能帶來的這場革命,實際上是一場效率革命,是一場腦力革命。同樣的,誰站在這場效率革命的最前沿,誰就有了資源支配的話語權。

人工智能時代的普通人

我們知道馬斯諾的心理需求理論,人類的基本需求包括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情感和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社會進步,人類生理上的需要基本得到滿足。安全上的需要也有非常大的改善,情感和歸屬、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充滿了靈活性。

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大大提高人類在滿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的水平和效率。但是,中短期(百年)內與人類一樣有情感和心理活動的機器人還不會出現,長期(百年以上)會不會出現還不可預測。因此,人工智能技術並不能滿足人類情感和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而只是給人類提供高效率的途徑來實現這些需要的滿足。

在人工智能時代,那些從事簡單的重複性勞動的工種將會逐漸被機器取代,而人類將會集中在那些需要人類智慧的工種上。簡單的工種被取代,是社會的進步;然而,社會需要新的工作機會來接收被取代的工人。

普通家庭的孩子如何贏在起跑線上

為什麼寫給孩子?因為他們是最有可能趕上人工智能技術奇點的那批人。在人工智能時代,生存法則有二:一是擁抱它,二是利用它。

人工智能不會變成神,它永遠是人類研發的高科技產物。因此,普通家庭的孩子可以從小就專注於人工智能技術的學習和鑽研,成熟後投身於人工智能建設大軍中。

人工智能技術可以提高人類做事情的效率。普通家庭的孩子可以從小就熟悉人工智能技術,並將其應用到諸如設計、審評鑑定、管理、藝術創作、心理諮詢、情感服務等智能機器沒法代替的工作中去。

但是,不管是擁抱智能,還是利用智能,都需要從小就接觸人工智能。只有在時代浪潮裡,才不會被時代拋棄。

擴展閱讀:人工智能專題系列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