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希堂”的由來

“三希堂”的由來《三希堂》匾額

乾隆皇帝把王羲之<strong>《快雪時晴帖》、王獻之<strong>《中秋帖》、王珣<strong>《伯遠帖》視為三件希世之寶, 將其珍藏於養心殿內的西暖閣,此閣原名溫室,因藏此三寶,易名“三希堂”。

“三希堂”的由來

王羲之《快雪時晴帖》“三希堂”的由來

王獻之《中秋帖》“三希堂”的由來

王珣《伯遠帖》

他親筆書寫的“三希堂”匾額,至今還懸掛在牆上,匾額兩側有對聯:“<strong>懷抱觀古今;深心託豪素”。豪素,指詩文著作。

“三希堂”的由來

“三希堂”內部照片

乾隆皇帝胸懷古今、博覽群書、勤政親賢。他曾說:<strong>“吾今之名此堂,謂之為希賢、希聖、希天之意”。愛賢,重德,順法天地自然的治國之道才是乾隆奉行的“三希”真意。

<strong>《三希堂法帖》

乾隆十二年,乾隆皇帝令人,從內府收藏的歷代名家書法中,精選名帖,聚集眾工,將其模勒上石,鐫刻成帖。因為帖中有三王之作,故稱《三希堂法帖》,又稱《御刻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所謂“法帖”,即是把名家書法集而成冊, 供他人效法之帖。

帖中的字,是如何傳神的鐫刻在石頭上呢?

刻碑要先書碑,古代書碑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書丹,就是用筆蘸硃砂,直接在石頭上寫字以備鐫刻。“三希堂”的由來

故宮藏《三希堂法帖》清拓本

另外一種就是模勒上石,《三希堂法帖》制碑就是用這種方法。

首先用透明的紙,附在原帖之上,鉤勒出字的輪廓,再在鉤好的紙的背面,用硃砂再次反鉤出輪廓,故稱為雙鉤。

然後覆於備刻的石頭, 以紙數層疊放於摹紙上,永石均勻砑磨,使硃砂粘於石面之上,據此鐫刻,而書家的原墨跡也得以完整保留。

“三希堂”的由來

故宮藏《三希堂法帖》清拓本

《三希堂法帖》摹刻精良,卷帙浩繁,堪稱鉅製。製作過程,非能工巧匠不可勝任。完成後,乾隆皇帝僅精拓數十本賜與寵臣,可見對其愛憐之至。

“三希堂”的由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