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街與法源寺


到一個城市,剛開始很興奮,會四處轉轉,看旅遊景點、查攻略做安排等等。參見去旅遊的時候。可是一旦超過兩年,就會溫水煮青蛙似的懶得動。我是這樣的典型。

也是最近,突然間看到朋友無意中說的一番話醒了自己,要出去走走,去一些很有特色的地方,不枉在北京這樣的名城生活(其實任何一所定居的城市也都是如此),別虛度在自己的一方小天地裡。

還有最近與朋友聊天,感覺到聽宗教的東西略多,有了興趣去找些廟看看。就剛去的牛街清真寺與法源寺,在北京的南城,原來的宣武區,現在併到西城區,菜市口附近的一塊地方。一趟線下來溜正好。

牛街

早有耳聞,這回去見識到了在聚寶源等網紅店排隊的氣勢。走得累了我就認慫沒排,回過頭就在淘寶上搜代購,也沒想買,就看看圖片過過眼癮,感覺就很滿足了。

我越來越發現看美食節目比自己吃美食更適合我。失眠、狀態不好的睡前我都看大胃王“小豬豬特能吃”吃飯的視頻,居然能慢慢平靜下來,睏意襲來睡個安穩。深夜放毒報復社會這樣的梗完全影響不到我哈。

對牛街最深的印象是居民樓的建築。很普通的板樓,但配上了綠色的勾邊,感覺賞心悅目了許多。當然也是尊重教義,讓建築物更美觀更體現伊斯蘭風格的意思了。


牛街與法源寺


清真寺在維修沒有開門。我就在門口看了看,拍了張照片。

即使開門我作為非信眾也不見得能進去看,而且忘了從哪看到了清真寺不讓女生進,女生要做禮拜有專門的寺院,不知道中國的是不是也這樣。我從網上搜了一些內部的圖片,看看權當體會一下吧。


牛街與法源寺


在牛街,在清真寺,有些不自在如影隨形。我想了想,應該是陌生感、距離感的結果。怎麼說呢,在宗教場所,很明顯與我不是一夥兒的。

我一分敬一分畏八分無所謂,越看這些場景、越查資料,知道他們的文化越多,越覺得他們與我是如此得不一樣,而我應該是永遠也不會和他們一樣。這種情緒彙集起來就會讓我有不自在的感覺吧。

清真寺門口有一個很大的照壁,大概有四十米長。據說原來這地方都是民居,民居環繞著清真寺和照壁。後來都清理了,現在修成了寬闊的馬路,只把照壁保留下來。這是中國的傳統,大門前用照壁擋一下,應該是吉祥風水好的意思。清真寺的門是衝西的,說是朝著聖城麥加的方向。


牛街與法源寺


法源寺

法源寺是個有故事的地方。


牛街與法源寺


北宋末年的“靖康之恥”,金人大舉攻宋,除掠走大量金銀珠寶之外,還將宋徽宗,欽宗擄到北京,曾把欽宗幽禁於此備受凌辱達數月之久。

元代初年南宋謝枋得抗元失敗後,也被關押在此直至絕食而亡。

明代末年崇禎皇帝聽信別人讒言誤入反間計,一代名將袁崇煥含冤屈死,他的部下冒死偷出將其頭顱,送往法源寺超度。

到了清末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變法失敗後,血染菜市口,其靈柩曾停於法源寺內······悲壯的歷史讓人唏噓不已。

我是聽說過李敖的作品《北京法源寺》,然後還被改變成同名的話劇作品,叫好又叫座,在網上看過一點。

這座寺有千年的歷史,被稱作“一座法源寺,半部中國史”。所以李敖寫戊戌變法的故事,從這座寺廟入手,把譚嗣同等人物刻畫得栩栩如生,是很有眼界和功力的。

而現代,法源寺也是網紅寺,貓挺有名的,還有春天的丁香。更不用說它是一所佛教的高等學府,類似於清華北大這種吧。


牛街與法源寺



綜合起來看,這座寺廟借千年之勢,一直把文化與精神傳遞下來,很厲害。

看了看寺內的宣傳欄,對其中一個故事挺感興趣的: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修禪的僧人,他去尋一個得道高僧,進了山區走了好幾天沒口吃的。突然看見個賣餅的大娘,他前去化緣。

剛得了餅子吃呢,冷不丁被大娘問了個教義裡一句話的解釋,大概是宗教中什麼東西的本心是什麼,你現在覺得本心是什麼。他含著餅懵了,說岔劈了,支支吾吾,囧得無地自容,大娘就走了。

他這才明白,原來大娘就是他要找的高僧的化身,告誡他無論何時都要把教義中的“心”放在一切事物的前面。於是就得道了。

我覺得這故事就是用來表達佛教寓意,教育那裡的學生的。

真要是我遇到這種情況,我就坦誠地說我餓了在吃餅,一時想不起來,腦子不轉了,我此時的心就是吃餅的心。

當然這個問題應該就沒有標準答案,還是看對教義、對慾望是否足夠自信和誠懇。

法源寺給我的感覺很規整,比較重視佛教精神的傳遞與它是佛學院分不開的。還照了張相,是裡面另一個宣傳欄,一些具有知音體的句子,感覺可以用在公眾號文章裡,嘿嘿。


牛街與法源寺


從中看出佛教常用思考方式:要XX好之前,得先問自己的心地好了沒?

正值冬天,空氣並不是很好,也不是旅遊旺季,這些有故事的地方人也不多,正好是清淨的散步路線。轉完心情很舒服,回家去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