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奏!節奏!還是節奏!

“節奏”“節拍”對於學習音樂的人來說是再熟悉不過的名詞,但要真正理解其含義,能橫的縱的講明白,並會歸類練習,可能會有很多人含含糊糊、摸稜兩可。

一、怎樣理解節奏、節拍

節奏!節奏!還是節奏!


1、節奏的狹義與廣義之分。

許多教材中對節奏概念的解釋為“把長短相同或不同的音按一定的規律組織起來叫節奏。”很多人按此定義通常把節奏理解為若干個音(包括休止符)時值長短的組織關係,這是對節奏的狹義理解。這種理解比較浮淺,沒有考慮“一定的規律”所蘊涵的深層意義。那麼,這“一定的規律”應如何理解呢?

實際上,廣義的節奏不僅包含音樂進行中各個音的長短組織關係,而且蘊涵著強弱拍交替(有無規律、有何種規律等)即節拍,以及力度、速度、重音、推進力、動感等等多方面的因素,這些因素便是“一定的規律”。也就是說作為音樂藝術中的節奏,是把許多長短不同的音,用各種不同的形態藝術地組合起來,使音在進行中形成疏與密,動與靜,長與短,頓與挫,快與慢,揚與抑,散與整,斷與連等對比的千變萬化的音響世界,其音樂表現力是無止境的,永不枯竭的。

因此,任何一種情況下,節奏都不可能以純粹的狹義存在,它必然要包含著廣義中的另一些因素,即“一定的規律”。如“××與××”貌似,在理論、譜面上似乎只是由兩個時值均等的音構成的一種節奏,狹義理解是相同節奏,但由於重音位置的不同(將重音記號標在前一拍或後一拍),廣義理解便是兩種。因為它不可能沒有速度、力度、強弱拍等因素,在這些方面作不同的處理,就會成為多樣的廣義上的節奏。

迄今為止的許多記譜法,一般都只是(或只能)注重於描繪節奏的狹義的形象,使得一些偏重於通過樂譜的視覺途徑去學習音樂的人,不知不覺地把自己對於節奏的理解囿禁在其狹義之中,從而形成了簡單的、平面的、機械式的、死板的“節奏觀”。實際上,在一切良好的音樂表演中,都可以十分明顯地感受到廣義節奏中的多種因素。只有通過聽覺,通過親自參加音樂實踐活動的途徑,才能真正理解節奏的廣泛含義,才能領悟到立體性的、豐富多彩的富有生命活力的節奏魅力!

2、節奏與其它音樂要素的關係

節奏,在音樂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它和旋律是構成音樂的兩個基本成分。人們常說,節奏是曲調的骨骼,音樂的生命。節奏可以脫離旋律而存在,旋律卻離不開節奏。

在音樂中,節奏與旋律(指音高方面)、和聲(含復調)合稱三大要素並融為一體。但節奏也可脫離旋律與和聲而獨立,表現為不定音高的疏密,斷連的點、線組合形式,且仍有一定的表現能力。如打擊樂演奏時用的節奏。

3、如何區別節奏與節拍、拍子與節拍

音樂教學或學習中,節奏與節拍、拍子與節拍總是緊密相連的,這部分也是教學或學習中容易混淆的知識點。認識並掌握音樂的節奏與節拍,是每個學習音樂的人必須具備的知識和能力。

前面已經介紹了節奏,下面我們談節拍。

A、概念:節拍指相同時值的強拍與弱拍有規律地、週期的反覆。象四二拍子就是每小節都有一強拍、一弱拍,而且是有規律的進行反覆。節拍就是以這種強弱關係來組織音樂的。

B、節奏與節拍的區別:節奏與節拍永遠同時存在於音樂中,不可分離,只有從概念的抽象定義中才能分開表述。節奏與節拍又是有區別的,節奏具有多樣性,是在某種節拍基礎上不同時值的音靈活的、千變萬化的組織形式;節拍具有均勻性。節拍是強弱規律性的反覆交替,沒有時值變化。因此,有人稱節拍是被合理地設計出來的,人工地、機械地規定出來的。“節奏包含著節拍的特點,而節拍卻不能概括節奏的全部意義。”

C、拍、拍子、拍號:計算音符時值的單位叫拍。每個單位拍用固定時值的音符(具體音符)來代表,就是拍子。如以四分音符為一拍,每小節內有三個單位拍,就叫四三拍子。表示拍子的記號叫拍號。

節拍與拍子也是有區別的。節拍不包括音符的固定時值,比較抽象;而拍子則用固定時值的音符來表示,比較具體。如每小節有二拍的作品(它可能是四二拍、二二拍或八二拍等),都是小節與小節強弱(弱強)、強弱(弱強)反覆交替的節拍,拍與拍之間只有強弱關係,沒有固定時值的表示;拍子則不同,除表示出強弱關係外,還用固定的時值來表示。如2/2拍是以二分音符為一拍,每小節有二拍。2/4拍是以四分音符為一拍,每小節有二拍。談到此我想補充介紹關於拍號的讀法:筆者在不同的教科書上見過不同的讀法。稱謂的混亂勢必造成所表達意義的不同、給交流帶來不便及概念的不統一。如2/4拍子,有的讀作二四拍子如《湯普森簡易鋼琴教程》;有的讀作四二拍子如李重光老師《基本樂理》;甚至有人錯誤的讀作四分之二拍。因此一定要規範(固定)一種讀法。我認為2/4應讀作四二拍子,其他拍號讀法同此。

我國現行的樂理教材受西洋基本樂理的影響,對節拍的強弱類別僅僅以世界多用的類別一概而論。如2/4拍子是一強一弱;4/4拍子是強、弱、次強、弱;3/4拍子是一強兩弱等。而對具有中國特色的、具有中國人審美特色的節拍類別介紹極少,我國有部分民歌、民族器樂曲、民間歌舞、戲曲中的節拍傳統鮮為人知,如民族器樂曲《倒八板》中的“強弱弱強”四拍子、“強弱強”三拍子、“弱強”二拍子、“強”一拍子。另外,在其它作品中常見的還有強弱弱弱四拍子(又稱一板三眼)、強強弱三拍子,以及中國古代就有的散拍子和一拍子(又稱有板無眼或流水板)。如果不懂這些知識,演奏(唱)的結果只能是把中國作品西化,洋味十足。

二、關於節奏的讀法與歸類練習

節奏!節奏!還是節奏!


1、正確讀節奏

日常教學中,我發現有關節奏的讀法琳琅滿目,有匈牙利的、日本的、法國的、中國的鑼鼓經……。大家莫衷一是,沒有統一與規範。教學中我通過總結認為只要簡單易學、易記、準確的讀法就是科學的。

2、節奏歸類

節奏的組織過程中儘管存在著千變萬化的形式,但是,我們稍加留意就會發現,這許許多多的形式歸納起來並不多。這些節奏我們可以稱之為母節奏,或者原型節奏。其它節奏都可以由它們演變出來。這些節奏是:

(以四分音符為一拍的讀法)

(1)全音符

(2)符點二分

(3)二分

(4)一個四分

(5)兩個八分

(6)前八後兩十六

(7)前兩十六後八

(8)四個十六

(9)前附點四分(兩拍)

(10)後附點四分(兩拍)

(11)前附點八分(一拍)

(12)後附點八分(一拍)

(13)四分切分(兩拍)

(14)八分切分(一拍)

(15)三連音。

需要說明的是

1、單位拍的時值發生變化後對節奏來說僅僅是書寫方式的變化,其類型還是以上這些,不會發生改變。

2、在這些節奏類型基礎上採取加音或減音、跨小節使用等方法就會演變出很多其它節奏類型來,但萬變不離其宗。因此,節奏練習的基礎就是首先把母節奏練好,而後循序漸進地增加難度練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