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名醫難?共享醫生、共享護士都來了

日常生活中,人們總會遇到頭疼腦熱的情況,去醫院掛號排隊時間長,有時自己也說不清哪個部位存在問題,還要在不同科室間來回諮詢;遇上家中長輩身體行動不便,看病後的日常保健又成為煩心事兒……

看名医难?共享医生、共享护士都来了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普通民眾現在在手機端可以在線問診、預約上門服務等,醫生、醫療設備甚至是護士資源不再受到侷限,大家能夠一起“共享”醫療優質資源,“看病難”有望得到解決。

多點執業聚集“共享資源”

醫生集團扎堆深圳

在提到市民看病難時,一公立醫院管理者曾說:“看病難,實際上是看名醫難。”要掛某位名醫的號,必須在名醫所在的醫院排隊掛號,名醫成為了醫院的“私人財產”。如何讓這種醫療資源能獲得更好的共享和配置?醫師多點執業的不斷突破創新,讓這種“私產”終於可以走出醫院的圍牆,成為共享醫療中的重要一環。

2015年7月,深圳市規定,在市、區衛生行政部門註冊的臨床、口腔、中醫、公共衛生類醫師,可以在全市所有取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的醫療、預防、保健機構執業。醫生們得以走出醫院,名正言順地到更多的地方為患者看病。

深圳市公衛處(醫改辦)處長李創提出,醫師多點執業後,必須要有專門機構為醫生提供各種各樣的服務。醫生集團營運而生。2016年,深圳將國內第一張”醫生集團“的工商執照頒發給博德嘉聯醫生集團。

作為博德嘉聯創始人,林鋒形容“醫生—醫生集團—醫院”的關係好比“飛行員—航空公司—機場”。志同道合的醫生合夥經營一個醫生集團,集團通過集合更多的優秀醫務工作者,為客戶、患者提供個性化的治療“路線”和服務,評估各地醫療機構的條件是否合適開展服務。

看名医难?共享医生、共享护士都来了

這種醫生集團為醫生多點執業打開了思路,不斷吸引醫生的加入。據悉,在經過幾年馬不停蹄地“奔忙”,目前,德博嘉聯已簽約國內外知名大型三甲醫院專家300多名,由中國工程院院士黎介壽擔任博德嘉聯醫生集團醫學導師,服務範圍涵蓋34個學科,不少優秀的985畢業的年輕醫生也正在積極加盟德博嘉聯。患者可以在這一醫生集團直接預約心儀的名醫專家,據介紹,在德博嘉聯找醫生的,多為疑難雜症。

李創說,醫生集團承擔這樣的責任:一是集聚醫生,以團隊的力量共同對接市民的醫療健康需求;另一方面,完善服務機制,包括為醫生對接醫療機構和患者提供方便,協同解決醫生的醫療責任風險、醫療糾紛處置、學術交流等問題,“這樣,醫生心裡有底了,才能安心工作。”

由於政策的開放,深圳已經成為國內醫生集團最為集中的城市,2016年至2017年間,就有157家醫生集團落地深圳。

手術室、醫療設備如何共用?

2017年,杭州市衛計委《關於設置全程國際Medical Mall試點的請示》得到浙江省衛計委批覆,允許杭州全程健康醫療門診部為入駐全程國際Medical Mall的其他醫療機構提供檢驗、病理、超聲、醫學影像等醫技科室及藥房、手術室等共享服務。

Medical Mall即“醫療商場”,建在了大商場裡,一般是指由多家醫療機構組成的醫院。張強醫生集團創始人張強認為,未來這種新興形態一定會被大量複製。現在優質醫療資源集中在三甲醫院,患者和社會成本都很高,Medical Mall突破了一些不合理的醫療機構設置。

看名医难?共享医生、共享护士都来了

業內人士認為,通過“共享醫院”模式,有利於改善患者的就醫環境,無需大小疾病都往醫院去擠;對於醫生來說,這種模式給他們提供了創業的條件。醫療涉及生命健康,必須建立相應的門檻。建議對於科室、設施還是要做出一定規定,不然很容易出現安全問題。

“共享護士”來了

呼籲監管政策到位

護理是醫療中重要一環,護理人員也是醫療資源之一。在老齡化趨勢下,“共享護士”誕生了。共享護士,即只需打開一個醫療平臺的App,進行兩三項選擇,一鍵下單,就能有護士上門為家裡生病的人提供打針輸液、吸痰導尿等輔助醫療服務。

看名医难?共享医生、共享护士都来了

2015年12月,醫護到家APP上線,2016年,該平臺下載用戶正式突破1500萬人次,註冊認證的專業執業護士超過4.3萬名,有效訂單超過10萬份。有業內人士稱,這種共享模式不僅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老人足不出戶的健康需求,也減輕了子女的護理壓力,滿足市場需求的產品受到歡迎也是有理由的。”

2018年6月20日,國家衛健委針對“共享護士”指出,目前,部分有條件的省市探索開展“共享護士”上門服務,解決了老年人和行動不便患者就醫難的問題,給老百姓帶來了便利,也為護理服務進入家庭進行了探索。

不過,這種上門醫療服務也存在安全隱憂,不少市民都擔憂護士資質、護理環境等問題,呼籲能在“共享護士”出現的同時加強監管和政策支撐,讓市民享受共享護士便利時心裡有底。

看名医难?共享医生、共享护士都来了

深圳也鼓勵類似於醫生集團的護士集團,“除了醫生集團外,深圳市也將鼓勵護士集團、家庭醫生集團、醫學影像醫生集團、病理醫生集團、心電圖醫生集團等其他新業態的發展,護士集團可以提供一般護理服務,也可以開設護理門診、護理院,提供高品質的護理服務。”李創在一文章中提到。

看名医难?共享医生、共享护士都来了

來源 讀創App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苑偉斌 鄭健陽 白永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