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僅剩2天,有關這一年的旅行,10個永恆瞬間

也是在這一年行將結束的時候,有一天,心血來潮,我把所有旅行自媒體的簡介改成了「每一天,都是旅行」。事後我很認真地想了又想:那一定是因為現實的每一天與時空受限,所以身體裡才渴望無拘無束的自由。這一年,去了一些地方,在我心裡,是真正有意義的旅途。

1、太舞滑雪小鎮

2018僅剩2天,有關這一年的旅行,10個永恆瞬間

2018/01/14

積雪未化,山坡上傾斜的白樺樹,向天空伸展開光禿禿的枝椏,山鷹覓食盤旋。天空藍得澄澈近乎不真實。就著虛掩的拉開一半的窗紗簾,反覆閱讀《雪國》顯出一點倦意。然而抬頭便能瞥見窗外不遠處的山中白雪。想必晌午的山谷,也憑添了一絲暖意。在這寒冷冬日,在這小鎮裡,安安靜靜,以自己的心境與步調,隱居避世。度假旅行或療養的意義,便是無言的真諦。這與晉人的詩句「此中有真意,慾望已忘言」是一樣的感受。

2、跟爸媽,北京過年

2018僅剩2天,有關這一年的旅行,10個永恆瞬間

2018/02/14

今天

南鑼鼓巷,鐘鼓樓,後海

逛遊…

感受老北京

ps,1月31日,腰間盤突出,疼痛難忍,打電話喊來爸媽,躺在硬板床2周整……

3、臺北,小巨蛋

2018僅剩2天,有關這一年的旅行,10個永恆瞬間

2018/04/14

赴一場時間之約。未來三、四天,是隻屬於自己穿梭回過去的悠悠時光。從我在少年時聽她的1993年到今日的2018年……時間仍然繼續在走

ps,特別不容易辦了入臺證,在香港轉機,延誤4個小時,抵達臺北,僅停留兩天,只是專程要看她人生首場“小巨蛋”……喜歡純粹的一切

4、天津

2018僅剩2天,有關這一年的旅行,10個永恆瞬間

2018/04/30

這一年五一在天津

最近幾年假期都是跟家人在一起

好像跟同齡人的旅行少之又少

要珍惜每一次重逢,團圓

真的就是這樣

5、日本·東京

2018僅剩2天,有關這一年的旅行,10個永恆瞬間

2018/10/10

時隔第一次去往日本,東京,已經過去5個月了。出發前,小區門口的一棵桑葚樹,成熟的果實噼裡啪啦往下掉,地面被過往的居民碾壓成一層黏稠硌腳的黑紫色。像極了此時此刻,熟透的柿子呱嗒一下墜地,冷不丁路過還怪嚇人的。於是忍不住感慨:今年的時間,怎麼一下子就從春天來到了秋天呢!

還記得初二秋季的一堂語文課,老師佈置過一篇命題作文,叫《一葉知秋》。過去(也就是18歲以前)我還不像現在這般愛寫字,對於作文幾近是趕緊寫完作業,應付了事的心情。後來發現,我是如此熱愛寫作這件事,以至會經常因為謹慎、敬畏,常常處於一種掙扎與糾結的狀態。如今靠近不惑之年,在卡頓中,卻好像嗅出些什麼。從無話可說,不想說,一切都是徒勞的虛無主義裡,覺得還是應如實的記錄下什麼。這種帶有“中年危機”般的心理機制,讓我自己有一種從文字中的阻塞到簡單的轉變。

倘若讓我現在寫秋天,我的眼睛和心頭只有開篇提到的柿子吧。它們就像二十年前我眼中隨風飄落的一片葉子,瑟縮的告訴那個胖小子,秋天來了,是一樣的道理。

而這,也像我初次抵達日本,在經過了5個月的夏藏後,對於東京塔想說的話。

旅途的奇妙,或許就在於它竟能通過時間的反芻,來把一個具象的地標建築,轉化成符合自己當下心境的一種懷念。我永遠不曾知道,收錄在梁靜茹2007年《崇拜》那張專輯的一首歌曲,它的開頭歌詞,卻成為我看見它後唯一想說的話:

在東京鐵塔 第一次眺望

看燈火模仿 墜落的星光

6、敦煌


2018僅剩2天,有關這一年的旅行,10個永恆瞬間

2018/09/19

旅行之於你我的日常,無非是源於某種視覺傳達,準確說是傳遞出那個目的地別具一格的“色彩印象”。通過親自拜訪,或深或淺的交融,一步步求證與先前的心理預期是否相契合:滿意或者失望。對於剛剛以朝聖者的心態去觀望的這座古城——敦煌,收穫無疑是豐碩與欣喜的。

7、內蒙古·通遼

2018僅剩2天,有關這一年的旅行,10個永恆瞬間

2018/10/06

2018年十一國慶長假,8天,在通遼,和大外甥小明一起看的動漫清單:

電影《瑪麗與魔女之花》

劇集《蟲師》第一部(26集全看完)

《小豬佩奇》(第一季的6集)

劇集《阿爾卑斯山的少女》(4集)

宮崎駿電影《紅豬》

還有爸媽做的踐行午宴

分別,是為了下次的團聚

8、北京野生動物園

2018僅剩2天,有關這一年的旅行,10個永恆瞬間

2018/10/13

動物園,應該承載了太多人的童年記憶吧。無論你是70後、80後、90後、00後,週末、節假日,在爸爸媽媽的呵護下,逛逛動物園,我想幾乎是每個人的美好回憶吧。小時候,能進京去一趟北京動物園就樂得屁顛屁顛的。長大後,當真的來到這座人山人海的城市工作,逛動物園的次數,不超過三次吧。動物園,這三個字,它不僅僅是童年、童真的代名詞,我越來越覺得它應該是久居都市的人們尋找另外一種自我對話的載體。畢竟,我們人類也是動物嘛!動物看動物,這樣想,其實還蠻有趣的。因為,有時你真的搞不清究竟是我們在看它們,還是它們在看我們。就在北京,除了西直門旁邊的動物園外,在南邊大興區的榆垡鎮,還有一個野生動物園。秋天,除了看紅葉,到動物園散步也是正經事吧!

9、大覺寺

2018僅剩2天,有關這一年的旅行,10個永恆瞬間

2018/11/04

金燦燦的千年銀杏樹,抓魚的貓,曬太陽的老龜,斑駁的遼代石碑,掩映在紅葉中的白塔,穿漢服拍照的古典美女,安靜的茶室,像栽在盆景裡似的的竹子……大覺寺,已經不止是一座寺廟了,而是你我在忙碌中迴歸緩慢步調與生活節奏的一種方式。它的秋之美,還要等待你親自去發掘與感受。

10、萬聖書園

2018僅剩2天,有關這一年的旅行,10個永恆瞬間

2018/11/21

不是說,在這個世界上就分為九種人格嗎。而書店,我覺得只分三種。一是大雜燴,充斥著烏泱泱人群書城的那種;二是特色書店,比如專門賣某一個品類或是具有獨自經營理念的小眾書店;三,便是萬聖書園這種人文社科類書店。在我眼中,“萬聖”之所以不會被劃分到第二個類別,是與它強大的精神品格分不開的。它一點也不小。無論是其店鋪規模,還是囊括的人文社科類書籍的品種。

但它確實又是小小的。小到它把書店內的每一片區域,都用心良苦的精雕細琢。從社科圖書門類的索引標識,到書架與書架之間的距離,書籍與周邊產品的陳設,光線的明暗、色調,店內播放的音樂,甚至是那一隻已經有著十三四歲高齡、牙齒掉光的黑色老貓——“平安”。

它就是那樣的小,但不是小氣的小,也不是小家子氣的小。但就是在小小中,它佔據著心窩裡很大的一片角落。因此它也是格外溫暖的。我想,它源自於人文社會科學本身對於人精神內核的塑造,更來自盛放它的這個名叫“萬聖書園”的大容器。就像同樣是一枚蛋糕,隨隨便便置於那,和精心挑選一個盤子斟酌擺放,再點綴些其他有意思的玩意,簡直是天壤之別。

為什麼有的書店一進去,就覺得好像哪裡不對勁。為什麼有的書店一進去,你就遲遲出不來。你被莫名其妙的東西緊緊擁抱著。可能是所有印在紙張上那些文字所輻射的巨大能量場,可能是書店建築本身所散發的美學格調。又或者,僅僅是你一廂情願的對於它的偏愛,帶著深深的偏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