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孝敬老人的方式不對,等同於不孝!

子女孝敬老人的方式不對,等同於不孝!

今日看到一篇寫有關一封老人遺書的文章,據文章所說遺書在過去的一段時間裡已經刷爆了朋友圈。

遺書的內容是老人如今已80多歲,膝下兒女有四位。活了一輩子,一手養育了四個孩子,又分別養育了八個孫子,前前後後一共十二個孩子。

可是等她老了,以為能過上清閒的老年生活時,孩子們卻一個個擺起了臭臉。

老人的老伴去世後,她孤獨一個人居住,她一心希望可以有一個孩子把她接到家裡。為此,她盼了兩個月。可是兩個月後,誰也不肯把她接去家裡住。

老人從小出生在農村,沒有什麼奢求,只希望有個陪伴,可是子孫沒有一個願意做的。後來,老人生病了。因為疾病的原因,兒子女兒們的臉色擺的更臭了。

老人很感激兒女們在她生病期間的陪伴時光,但是老人也更心寒。作為母親,她心存感激,感激他們的陪伴,但是她更怕得罪她的孩子們。於是她不吃孩子們的一口飯,不穿孩子們買的一件衣服,也不花他們的一分錢。

即便如此,久病床前無孝子,孩子們還是悄無聲息的退出了老人的生活。再後來,老人甚至期盼這個疾病快快把她帶走吧,死了就能見到老伴了。

臨終前,白髮蒼蒼的老人感嘆:“我真的感激你們的陪伴和照顧。但是呼出了這句話,我還想說,我後悔生了你們,如果有來生,再也不見了。”

最終,作為一個母親,臨終對孩子們還是隻有祝福,她希望孩子們的晚年可以幸福。

文章在敘述完老人遺書後感嘆道:“看到老人的遺書,愈發感到心寒。”

面對這樣的感嘆,若是沒有長期和老人生活在一塊的經歷,我會毫不猶豫的贊成作者觀點,可是因我的外婆與我們長期生活在一塊,對老人的一些心理,以及行為十分的瞭解,因此想對這篇遺書談一些不同的見解。

首先,遺書以及寫遺書的文章存在著一些片面性。

從老人遺書中的內容可以看出老人帶有情緒,當一個帶有情緒化的人去講述一件事時,便不能夠客觀的說出整個事情的原委,並且會將所有問題都怪罪於他人。我不是在替她的兒女說話,而是在陳述人性的一個特質,當類似的事情發生後,你我都會本能的展現出這樣的特性。

再加上老人在文中提到處理兒女給她臉色看是以不吃孩子們的一口飯,不穿孩子們買的一件衣服,也不花他們的一分錢的方式,老人顯然進入了我們常說的“老小孩”的行為模式,因此,用“寒心”來評判老人的兒女未免有些武斷。

關於“老小孩”的行為模式,我拿我家“98”年的老寶貝來說吧,她非常依賴我母親,依賴程度相當於三四歲的小孩,連上個廁所時間過長都要打開廁所門看一看,更別提出門辦事了,有時辦事時間給耽誤了,她老人家一臉不高興,有時真心是拿她沒有辦法。

可是沒辦法,面對這樣的“老小孩”你還不能真跟她生氣,這就是接下來要談論的第二個問題了。

在孝敬老人時我們不能單方面的提供物質上的關懷與照顧,老人的心理安慰同樣很重要,並且遠超物質上的照顧。對於老人來說給他們花再多的錢不如多陪陪他們。

對於那些不能時常陪伴在父母身邊的兒女來說,經常打電話與老人聊天,或者當有時間陪伴在父母身邊時,儘量多陪他們說說話,即便他們跟你聊天的話題仍舊是些“老生常談”也能夠讓他們感到心滿意足。

對於長期和老人生活在一塊的兒女除了摸清楚老人的生活以及飲食習慣,瞭解一些老年人的心理活動以外,用他們能夠接受的話語把你不能夠接受的事情,和喜歡做的事跟他們一一說明也是很有必要的,這樣可以避免長期生活在一起的一些摩擦。

關於瞭解老人心理,我有一個小故事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前段時間我家老寶貝因某事而生氣,勸也勸過了,安慰的話也說過了,可是在事情發生的那幾天的時間裡,她老人家心裡的那道坎怎麼也過不去,幾乎隔一天就要說一次,說的時候把年輕時的傷心往事一併拿出來說,且一把鼻涕一把眼淚一說就是一個小時以上。

幾次下來,我們真心有些受不了,有一天只有我和她在家時,她說的時候又開始要哭,我勸說了幾句感覺沒有作用時,我便說:“外婆,你想哭就大聲的哭出來,哭一哭,心裡會舒服一些,放心的哭吧,不會嚇到我的”,說後便獨自去忙我自己的事。

沒想到這樣說她反而不再繼續了。在這之後又發生了兩次同樣的情況,我都是讓她想哭就哭,並且可以大聲的哭出來。效果都是一樣的,她不但沒有放聲大哭,並且讓她傷心的事也幾乎不再提了。

從這事中我得出了兩個結論,一是老人更加的以自我為中心,出現任何問題時都把自己推的一乾二淨,全部責任都是對方的,因此我才更加質疑那遺書中所陳述的內容;二是老人有時真的和小孩差不多,以哭的方式引起“大人們”的注意力,目的是以求取關注。

當然作為子女來說應該學會用父母能夠接受的話語和他們進行溝通,若在當中溝通了解了整件事情的原委,且老人一意孤行的話,甚至用孩子般的恐嚇手段來對付兒女,那兒女可以在安全的情況下順水推舟,這樣老人發現自己的招術並不靈驗便不再和你鬧騰了。

就如同我外婆,她自以為用哭鬧的方式能夠使我們感到害怕,讓我們高度重視她的“無理取鬧”,可誰知被我歪打正著的告訴她並不擔心她哭,反倒支持她以哭的方式進行發洩時,她便覺得沒意思,自然就放棄了哭鬧。

當然,在這期間我們並沒有對她置之不理,而是在其他方面給予她更多的關心與愛,讓她感覺自己並不是孤零零的一個人,她感受到了我們的溫暖,自然的不願意再去想那些不開心的事。

最後拋開子女是否孝順的問題不談,子女與父母之間出現的摩擦,大多是出於老人太“閒”的原因,所謂“無事生非”便是這個道理。

試想一下年紀尚淺的我們假若成天沒有事可做,是不是會覺得很無聊,且時間過得很慢?

對於喪失大部勞動能力、且無法跟上網絡時代的發展速度的老年人來說,他們的生活那就更無聊了。

因此,適當的給老人安排一點工作也是愛他們的一種方式。比如說摘菜,疊洗好的衣物。

最近我也試著讓外婆給我打下手,發現效果特別的棒。她的時間因做了一些簡單的家務而被打發了,自己也有被人家需要人感覺。

因為之前我在打掃房間時聽到過她說自己老了,什麼用都沒有了(做不了什麼事),而今天我在做飯,讓她幫我打下手時,卻聽到她說如果不是腰疼,腿不好的話,廚房裡的活她能夠全包。

可見,即便是年齡很大的老人都希望自己還能發揮一些作用。而以往我們認為什麼都不用他們幹才是對他們的孝敬,這樣的想法也是錯誤的。

而對於年紀尚淺的我們來說,一定要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加的豐富多彩,真正學會安排好自己的生活,老了便不會覺得生活無聊,自己無用了。

去年聽到過一個很不錯的養老故事,朋友到英國出差時遇到的房東老太太,老太太退休後在60多歲的情況下考取了一所大學的心理學專業,攻讀碩士學位,這樣活到老學到老的方式也不乏是一種不錯的養老方式,讓自己的生活變得豐富的同時,還能為旁人分擔憂愁,很值得我們效仿。

畢竟生命只有一次,別讓年齡限制了我們的生活與想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