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身邊那些指指點點的話語真的很重要嗎?

我們身邊那些指指點點的話語真的很重要嗎?

前段時間有一朋友遇到一件糟心事,事情的發生有些超出了他目前所能夠承受的範圍,弄得他很苦腦,便找我訴苦。整件事情因涉及親人和最要好的朋友,因此就有一些無關之人在一旁指指點點,讓我的朋友一時間有些難以接受,可就算如此,他對我說自己還是儘量的放寬心,不去想那些指指點點的話語。

我告訴他這樣的做法是正確的,有很多事你不去理會、在意、解釋,隨著時間的流失也會消失的,相反你越著急解釋,反而如同欲蓋彌彰一般越解釋越遭到質疑。

我們在生活中總會遇到些一發生點事就喜歡出來指指點點,說三道四的人,這樣的人之所以遭人煩的一個原因便是他並非瞭解事實的真相,也未必能夠幫助你解決問題,可他就是喜歡在中間插上一腳。

這樣的人即可恨又可悲,可恨的是他擾亂了你解決問題的思緒,甚至是添油加醋的擴大了事實的真相,讓你的內心不得已安寧;可悲的是這樣的人在幾年之後你會發現他仍舊是幾年前的老樣子,不論是在生活方面,還是在工作中都不會有什麼變化。

只因他們始終把焦點放在與己無關的是是非非上,而忽略了自身的發展,他們往往滿足於現狀,不願意去改變,也沒有一種想要讓自己生活變得更好的想法。要想讓他們改變除非是遇到迫不得已,非做選擇時,他們才有可能做出改變,可是真到了那時,他們大多早已失去了選擇的主動權,而被動的接受生活已經安排好的結果,這就讓我想起了從小生活的環境。

我是在廠礦里長大的孩子,那時的住宅區是工廠自己建蓋的生活區,學校也是廠礦裡自己的學校,我們相當於生活在一個封閉、自給自足的小社會里。

那時我們家住在靠近學校的生活區裡。記得剛搬到那裡每當晚飯過後,大人小孩都到學校的操場上玩,小孩子在操場上做著各種的小遊戲,一旁的大人則是三五成群的在邊上聊天。

起初剛搬到那裡時,母親會陪著我和妹妹一同到操場上玩,可沒過多長時間我便發現即便母親把我們送到操場上玩,她也不願意在那裡多呆,而是選擇回家做家務,或者去做一些別的事情。

後來在一次偶然的情況下,我聽到母親和朋友說不太喜歡到操場裡和人聊天,除了一些家長裡短的事情,就是各種是是非非。自己實在對那些是是非非不感興趣,也沒有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去關心與自己毫無關係的事情。

實際上也確實如此,從我記事起母親的心思就幾乎放在我和妹妹身上,還有自身的發展上。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各種早教班,興趣班還沒有興起時,她就開始請好友教我們手風琴,以開發我們的智力,陶冶情操為目的。不是科班出生的她會利用業餘時間,勤加苦練手頭上有的樂器,以及學習有關樂理方面的知識。

在我成長的過程中,也聽到了一些有關對母親不好的評價,比如說不合群,或是清高,可是作為女兒的我知道這些負面的評價都是源於她將旁人“合群”的時間和精力用在了我們,以及自身的發展之上。

事實上,當企業改革,工廠面臨倒閉時,母親的“清高”與“不合群”換來的是地方學校裡的接納,以及如今令許多工友們羨慕不已的退休工資。而那些“合群”的叔叔阿姨們在工廠倒閉時就已成為了下崗工人,低收入人群。無力改變,也無從去改變,只留下一聲嘆息。

當然,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所留下的社會問題,我們也無權去評判哪一種生活方式的對錯,只願我們都能夠把一些多餘的時間和精力用在自身上,當生活中哪一天出現變故,或者說是困境時,我們有能力去應對所發生的一切,以及擁有主動選擇的權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