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屋脊”之称——西藏


西藏自治区,简称“藏”,通称西藏,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南边陲,首府拉萨,是中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

西藏自治区位于青藏高原西南部,地处北纬26°50′至36°53′,东经78°25′至99°06′之间,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称。全区面积120.223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8,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中仅次于新疆。 西藏北邻新疆,东接四川,东北紧靠青海,东南连接云南;周边与缅甸、印度、不丹、尼泊尔等国家及地区接壤,陆地国界线4000多公里。

西藏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元朝以后,中央政权始终对西藏行使着有效管辖。西藏唐宋时期称为“吐蕃”,元明时期称为“乌斯藏”,清代称为“唐古特”、“图伯特”等。清朝康熙年间起称“西藏”至今。 2018年上半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15.8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9.8%,增速比一季度加快0.3个百分点。


名称沿袭 汉语中的“西藏”一词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西藏自治区,称为西藏。西藏,以清朝中央正式定名得名。唐宋为吐蕃;元朝属宣政院;明朝称乌思藏,设都司等;清初称卫藏,卫即前藏,藏即后藏;后正式定名为西藏,为西藏得名的开始;清朝设西藏办事大臣;民国初西藏地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1965年西藏自治区正式建立,西藏一词即成为西藏自治区的简称,单字简称为“藏”。

英文“Tibet”一词,可能源于突厥人和蒙古人称藏族为“土伯特”,在元代经阿拉伯人介绍到西方,也即是源于藏族的自称bod。在民族称谓上,Tibet对应于“藏族”;但是在地域称谓上,Tibet有时对应于“西藏”,有时又泛指整个藏族地区,与“西藏”的含义有重大差异。

2014年6月,西藏自治区撤销日喀则地区,设立地级日喀则市。 2014年10月,西藏自治区撤销昌都地区,设立地级昌都市。 2015年3月,西藏自治区撤销林芝地区,设立地级林芝市。 2016年1月,西藏自治区撤销山南地区,设立地级山南市。 2017年10月,西藏自治区撤销那曲地区,设立地级那曲市。


2017年10月02日,据《国务院关于同意西藏自治区撤销那曲地区设立地级那曲市的批复》 一、同意撤销那曲地区和那曲县,设立地级那曲市,那曲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色尼区浙江西路3号。 二、那曲市设立色尼区,以原那曲县的行政区域为色尼区的行政区域,色尼区人民政府驻那曲镇文化西路26号。 三、那曲市辖原那曲地区的聂荣县、安多县、巴青县、索县、比如县、嘉黎县、尼玛县、班戈县、申扎县、双湖县和新设立的色尼区。

行政区划 西藏自治区下辖6个地级市、1个地区和72个县。 2018年5月7日上午,西藏那曲市举行撤地设市挂牌仪式。那曲市从而成为西藏第六个地级市,也是目前全国最年轻、海拔最高的地级市。

位置境域 西藏自治区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南部,地跨北纬26°50'~36°53'、东经78°25'~99°06'之间,面积122多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1/8,在中国各省区中,仅次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居第二。北面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相邻,东面和东南面同云南省、四川省接壤;南部与西部自东而西与缅甸、印度、不丹、尼泊尔等国以及克什米尔地区毗邻,国境线长约3842公里。


地形地貌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隆起最晚、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因而被称为“世界屋脊”,被视为南极、北极之外的“地球第三极”。西藏高原位于青藏高原的主体区域。

自然气候 西藏的气候,由于地形、地貌和大气环流的影响,独特而且复杂多样。气候总体上具有西北严寒干燥,东南温暖湿润的特点。气候类型也因此自东南向西北依次有:热带、亚热带、高原温带、高原亚寒带,高原寒带等各种类型。在藏东南和喜马拉雅山南坡高山峡谷地区,由于地势迭次升高,气温逐渐下降,气候发生从热带或亚热带气候到温带、寒温带和寒带气候的垂直变化。

西藏最为著名的湖泊有纳木错、羊卓雍湖、玛旁雍错、班公湖、巴松错、森里错等。 在西藏,许多湖泊都被赋予宗教意义。纳木错、玛旁雍错、羊卓雍错,被并称为西藏的三大“圣湖”。此外,还包括在藏传佛教活佛转世制度中具有特殊地位的拉姆拉错湖、地处藏北的苯教著名神湖当惹雍措、位于安多县的热振活佛“魂湖”——错纳湖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