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人:山顶的风景,请好好享受——读《中年的意义》

中国有句老话:“月过中秋清辉减,人到中年万事休。”这句话大体定下了国人对中年看法的主基调。特别是在网络空间,中年总是个过于沉重的话题:上有老,下有小;既要顾家,又要事业;不敢潇洒,更不敢崩溃;经常抑郁,一不小心还会累死。——提到中年,总是带有一些悲惨、悲壮、悲哀的情绪。甚至赵明义的保温杯、冯唐的“油腻中年”,都能引发中年人“怀旧+感慨”的狂潮。

人到中年,果真如此不堪、危机重重吗?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推出的新书《中年的意义》,为读者讲述了一个“新的中年故事”。作者大卫·班布里基,是英国剑桥大学临床兽医解剖学家,圣凯瑟琳学院的艺术与人文领域研究员。他的特长是以动物学方法研究人类生理特性,包括怀孕、基因和性别、头脑等。

在这本书里,他采用多学科视角分析了中年现象,从皮肤老化、容颜衰老、身体发福、更年期、怀孕等表层问题,到时间体验、心智成熟、情绪控制等深层问题,他得出了不一样的结论:

人类的中年不是负面的事,而是正向的经验;是变化而不是危机。甚至可以说,中年是解放,是演化、文化与性格的解放。

中年是一种自然演化的现象

班布里基是个兽医,考虑问题往往首先采取动物学视角。在回答是什么造就了中年人这个问题时,作者指出,首先是基因,“在造就中年人所需要的信息中,多得超乎想象的信息都储存在基因里——虽非全部,但已经包含了大部分”。

其次是发育。发育的程序并没有在出生、青春期或骨骼成熟的时候停止。基因的“生命时钟”会不停走下去,人们继续改变,直到成年之后还未停止。我们会看到有一连串明确而活跃的基因变化持续进行,时间很长,甚至会产生像更年期和中年发福这类事。人到四十岁的时候或许已经长大了,但发育的过程还未结束。

最后是演化。人类的中年,是基因经过数百万年演化而形成的,自然选择把年过四十的人类塑造成独特的生物。生命始于发育,终于老化。如果说发育和老化是互相冲突的两个过程,那么中年时期正是创造与破坏力量势均力敌的时候。他们并不是逐渐凋零,而是进入到一个特别的人生新阶段。

中年,是人类所特有的生命现象。

中年更是一种文化现象

为什么只有人类有中年这个独特的现象呢?这与人类社会的觅食、生存方式有关。人类能走出动物界,中年人起到了非常关键作用。

班布里基认为,养育一个正常成长的人类儿童,需要的不只是食物,他们还需要信息。人类的大部分信息,和许多动物一样,都保存在基因里。但人类还有另一种获得信息传承的方式:跟长辈学习。这就是文化传承。

文化传承对于人类的重要性远远超过生育这种基本能力。通过传承,人们获得了日常生活中用得上的大量信息,有助于人们存活并且繁衍。

中年人兼具经验和精力,是人类所需最有力的提供者。人类的生命蓝图理论主张,人类过了生育年龄还可以活很久,就是为了扮演这种传递信息的角色。

人到中年,把慎重而平衡的观点传达给下一代的时间似乎还足够。相比之下,老年就不行了。老年要说的事太多,剩下的时间却太少,往往把这个过程变成拼命想把信息塞给下一代,“他们却好像没在听,令人沮丧绝望”。

文明传承需要中年人的角色。人类处于一个智力、技术和社会性的良性循环之中,而驱动这个循环的力量正是中年人。中年人类注定扮演提供资源和传承信息给年轻人的重要角色,而其他事(例如拥有好看的外表)则变得没那么重要。

这,才是中年的意义。

中年究竟是什么?

如果你想在书中找到一个简洁的关于什么是中年的定义,恐怕会失望的。作者认为“中年”的含义如此丰富,以至于不可能用一句话简单概括,他列举了十八个特点描述“中年”:

  • 出现在人生的40-60岁之间。

  • 是“生命时钟”和“死亡时钟”的平衡时期。

  • 是人类后生殖期的独特阶段,但自然选择仍然作用在这一时期的人类身上。

  • 我们的角色改变,从生育和养育变成提供资源和保存文化。

  • “体细胞”真正开始显得可以抛弃。

  • 这时人类利用能量的效率高得惊人。

  • 已知的宇宙中最聪明的动物达到认知的巅峰。

  • 感知的时间本质、意义、价值和急迫性都改变了。

  • 人生的成就从青春的希望,变成实际而无法避免的现实。

  • 他们的认知与情感达到完美的平衡。

  • 我们精神稳定的美妙时光。

  • 我们和彼此差异最大的时候。

  • 生育力逐渐衰退,性有了新的意义。

  • 这时照顾现有的子女比生育更多子女更重要。

  • 这时男性的生育地位和女性差异最大。

  • 不论别人怎么说,这时候我们还能生下健康的宝宝。

  • 是自由性交、无避孕的夫妻最后一个孩子长大的时光。

  • 虽然受到种种因素影响,伴侣关系仍然是最稳定的时期。

作者是如何得出这些结论的,这里就不剧透了,建议您到书中慢慢体会。不过可以保证的是,作者的结论是可靠、可信的。虽然作者一再提到,他是在讲一个“中年的新故事”,但我们可以看最后的参考文献,密密麻麻有23页之多。可见,这绝不是在“讲故事”,而是在大量扎实的文献资料基础上,重新认识中年的结果。

——需要提醒的是,这不是常见的那种读完一遍就可扔掉的鸡汤故事合集,这是一部严肃的著作,需要读者静下心来体会。

中年犹如山顶的风景,要好好欣赏

《中年的意义》对中年的分析,让我想起古希腊人的观点。古希腊人记录一个人的生平,往往说某人的盛年是哪一年。所谓盛年,指的就40岁左右的中年,古希腊人认为那是一个人成就最高的时候,用“盛年”的年代减去40,就是一个人的出生年。可见古希腊人对于中年是非常重视、正面评价的。

班布里基对中年亦作如是观:“我对中年很乐观——热衷于歌颂一个独特而关键的人类创新,这一创新经过演化,变得有生命力、积极正向,而且过程可能是令人愉快的。”可谓不吝赞美之词。

作者并没有像常见的成长励志书籍那样,非常肯定地给出如何过好中年生活的建议;如果给,也就只有像“注意体重、别吸烟、多运动、多动脑,别太担心未来”这样的老生常谈。——有用,但并不能真正从“意义”的层面解决中年人的问题。

不过我们不必失望。《中年的意义》还是给出了一个开放性的原则:虽然基因、生理特质和演化决定了人类的中年,但“我们所有人显然都有自由意志。每个人都能自主选择要做什么”。

事实上,中年人可做的事情很多,绝非“人到中年万事休”:“你可以抵抗你的演化遗传。虽然这么做不会让演化遗传消失,但你也不会有多少损失。努力保持年轻的外表,晚点生孩子,做些年轻时被禁止但你希望当时做的事。”

最后,作者以一种肯定而积极的语调陈词:“我们很幸运,活在人类历史上最适合当中年人的时代。这个时代的40岁男女,有信心可以健健康康地活到 60岁。我们都有自由、时间和智慧在中年做想做的事。只要善加利用你拥有的,然后别忘了,不朽的诸神不会拿他们的中年时间来烦恼无法控制的衰退。他们会把那段时间用在美妙而有生产力的变化之中。”

这就是作者为我们讲的“中年的新故事”,正能量满满。

如果你也正在为步入或即将步入中年而惶恐不安,建议你还是和我一样,接受作者的观点:放下所有的思想包袱,把“时间用在美妙而有生产力的变化之中”,尽情去“做些年轻时被禁止但你希望当时做的事”吧!

(【英】大卫·班布里基:《中年的意义》,译者:周沛郁,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8年5月第一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