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子曲”这些“非遗”您知道吗?(一)

“鼓子曲”这些“非遗”您知道吗?(一)

鼓子曲又称大调曲子或曲子。在河南各地还有些不同的称谓,如开封又叫鼓词儿、八角鼓。周口、汝南一带叫丝弦道。太康叫弦歌,禹县叫清音,西平、遂平叫北词。豫北则叫中州古调等。

“鼓子曲”这些“非遗”您知道吗?(一)

清代鼓子曲的演唱者多为官宦、文人、乡绅和富商,主要以庭堂坐唱形式。或消遣自娱,或以曲会友,或为一些喜事助兴,不取报酬。演唱者闭目端坐,持檀板(又叫匀板、牙子、手板)或八角鼓击节,早期还曾用过月鼓,另有弹三弦伴奏者,此谓之一弹一唱。人多时,则用三弦、琵琶、筝、洞箫、八角鼓、小碟等伴奏,演唱者持板居中而坐,此谓之众星捧月。唱至接腔时,伴奏者和观听者齐声应和,则谓之一唱众和。所唱曲目多文雅曲词,如《渔樵耕读》、《踏雪寻梅》、《伯牙访友》及以“三国”、“红楼”、“西厢”为内容的曲目等。此时期在各地享名者有邓县的周四少、马万寿,方城的吴福禄,镇平的冀奇,西峡的张子显,周口的丁老殿、孔老储和开封的曹红安等。

“鼓子曲”这些“非遗”您知道吗?(一)

清末民初,鼓子曲出现了在茶馆演唱的茶馆曲子和与民间踩高跷相结合的高跷曲子,高跷曲子突破了庭堂坐唱、闭目哼曲儿的局限,并在曲目、曲牌方面开始由雅趋俗,如常用〔阳调〕、〔银纽丝〕、〔呀油调〕、〔诗篇〕、〔汉江〕等俗牌杂调,曲目则多唱《蓝桥会》、《小姑贤》、《胡二姐开店》等。演出时着装、化妆,并进行简单的分脚拆唱,因而,很快在城镇乡野传播。

“鼓子曲”这些“非遗”您知道吗?(一)

民国以后,各地的曲子班社和曲友汇集处的“曲子窝”纷纷涌现,南阳所属各县的城关、南阳石桥镇、禹县顺店镇、开封学院门儿、洛阳东关、安阳城隍庙等,约有一百多个。演唱者在万人以上。太康弦歌社,汝南万寨丝弦道班,淅川城关镇鼓子曲自乐班,开封永康社、鼓词儿北社、西社。汝阳小店曲子班,新野王应祥曲子铺等,在各地均有一定影响。个别班社开始了营业性的演出,如襄县李启元(盲人)和其弟子王书聚、沈万庆等组成的坐板曲子班,在茶馆、书场或四乡进行营业演出,轰动一时一批卓有名望的曲友也随着鼓子曲的繁荣而出现,如汤印侯、叶先里、郝吾斋、仝振武、曹东扶、张进忠、严干卿、潘志莲、姚志应、张月樵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