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軍伶:經歷過風雨後的彩虹最美麗

吳軍伶:經歷過風雨後的彩虹最美麗

奮鬥者語錄:

回想我的經歷我的成功,路是一步步走出的。未來,我還要將事業做得更大、更強,將創業路、人生路走的更寬更闊。我想打造自己的“京北大艾園”,幫助更多像我一樣的殘疾人脫貧致富。

在致富的道路上,她敢闖、敢幹,只要認準的事,不管遇到什麼困難,不達目的絕不罷休。她的臉上永遠洋溢燦爛的笑容,面對人生坎坷,她就像風雨中綻開的玫瑰,永遠散發著自信自強的光芒。在她的身上有一股永不服輸的韌勁,從找不到工作到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巾幗致富帶頭人,47歲的農婦吳軍伶,憑藉自己的勤勞勇敢,走出了一條不同尋常的奮鬥路。

吳軍伶是北京市懷柔區北房鎮韋裡村人,在她13歲時,一次意外,讓她失去了右手,但她對生活沒有失去信心。寫字、做家務,她都學著用左手做到。成家後,剪枝、養豬、做小買賣,吳軍伶一直夢想著讓家裡富裕起來。

2004年,吳軍伶投入了家裡的全部積蓄,承包了30畝經濟林地,種上了玉米,正當玉米長到了喇叭口時,趕上了一場大風,顆粒無收。看著自己辛勤的勞動化為烏有時,她的心難受極了。這些玉米是她懷著八個月的身孕,硬是爬著跪著開出來的,怎麼辦?林地裡不能搞種植,可不可以搞養殖呢?說幹就幹,2005年,她東拼西湊了三萬塊錢,在林地裡養起了雞、鴨、鵝,可是那年又趕上了禽流感,不但沒賺錢,還賠了幾萬,債務壓的她喘不過氣來,一向堅強的她有些茫然了。就在吳軍伶最無助的時候,懷柔區婦聯為她送來了扶持資金,轉年科委又送來1500只節糧蛋雞,養雞、種菜互利互易,很快吳軍伶家走上了種養循環的路,還清了債務還有點積蓄。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吳軍伶深深的知道,殘疾人找工作有多難。記得初中畢業後的兩年裡,村裡的姐妹們都上班了,唯獨她找不到工作。2007年,吳軍伶帶頭成立了林生澤合作社,當時只有7人,都是殘疾人和農村婦女。社員胡克勝自幼患小兒麻痺,妻子李鳳琴智力殘疾。結婚後,一直靠低保生活。吳軍伶主動找到了他們,請李鳳琴來合作社上班,扶持胡克勝在家養雞養羊,有時也請他來打零工。靠著他們勤勞的雙手,2012他們主動退了低保,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回想過往,吳軍伶感慨到:“帶著大家致富並不容易。不會育雞我來育,不會下菜苗我來下,不會選種子我來選,不會賣我來賣,賠了我自己扛。這些年我真的很累,白髮增了很多,但我無怨無悔,因為我找到了自身的價值。我們的產品都有了自己的品牌,做了認證,走進了高端的市場。”在吳軍伶和姐妹們的共同努力下,她們的合作社被評為“雙學雙比婦字號基地”和“市級合作社”,吳軍伶本人也被授予北京市三八紅旗手、北京市自強模範、北京市勞模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吳軍伶常說:“我們能有今天,除了我們自身努力外,離不開黨和政府的鼎力相助。婦聯、殘聯給我們送來了項目資金,科委給我們派來了技術專家,農委給我們用上了新品種,還有那麼多單位和好心人向我們伸出了溫暖的手。我常和親戚朋友講,沒有國家咱啥也不是。”

作為國際會都,懷柔讓世界矚目,環境也越來越美。晚上站在村東口的觀光臺上,就能看到雁棲湖國際會議中心的夜景,吳軍伶感慨地說:“我們懷柔要多美有多美,正在建設中的科學城就在我們村對面,以後我們也是科學城的鄰居了。為了適應懷柔區的新發展,我們的養殖業必須退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們要堅定地響應號召。”

2016年,吳軍伶率先退出了養殖業,轉型發展立體循環農業和養生醫藥業,種植了大量的艾草、杭白菊。“鎮裡給我的艾草園周邊修了路,園子裡也建了涼亭,周邊環境得到了大大的提升,現在再也看不見羊糞和雞糞了。我們村將來就是有山有水有樹林的生態自然村了。”吳軍伶笑著說。

為了進一步傳承弘揚艾文化,傳播艾知識,使艾草更好地為百姓服務,去年端午節,吳軍伶成功舉辦了北京首屆愛之艾文化節,當天門庭若市,現場舉行了艾文化知識競答、艾灸義診、健康宣講、發放暖心粽子和艾煮雞蛋等公益性活動,不僅讓艾文化傳播更遠,還讓遊客近距離感受到了艾文化的博大精深及親身感受艾灸的效果。

吳軍伶說她未來的目標是要藉著“一帶一路”的東風把她們種植的艾草賣到外國去,“讓我們村的人不但富起來更要強起來,擼起袖子一起奮鬥,小康路上一起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