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讓好人枉死·天上多一個仙人,不如地上多一個好人

不要讓好人枉死·天上多一個仙人,不如地上多一個好人

我想做個好人

很多人愛歌頌損己利人,說做人要有“奉獻”精神,不要那麼計較得失——問題是,損失的不是他們,而是他們口中的“好人”。

大三時,學校終於允許校外租住。

同學們都撒了歡似的往外跑,因為受夠了11點斷網斷電。

雙人間,獨立浴衛,水電自付,月供才二百;這麼高的性價比,絕對稀缺資源。總是慢一拍的我,找到那棟六層小樓時,頂層邊間竟還有一個床位,不禁大呼:幸運!

後來發現,不是我幸運,而是他們受不了那個神一樣室友——他叫楊百家,是鄰校師範大學的學長,來自江西某個山村,他們村第一,也是唯一的大學生。

他,獨立、勤奮、不菸酒、不遊戲,整日抱著書本習題,簡直就是傳說中的別人家的孩子。跟這麼一位好學上進的人一起生活,真的壓力好大;稍微打攪到他,就會感覺自己很不是人,於是我只好經常跑到外面玩。

混熟了知道,楊師兄是他們市的文科狀元,以他的成績完全可以去一線城市,更好的學校。但是因為他們學校為了引進優質生員帶動名氣,給他開出了免學費、全額獎學金外加生活補貼等諸多優惠條件才請過來的。和他一比,我等凡人就是渣渣。

後來聽說校方希望他畢業留校,不過被他拒絕了,說是要回老家教書。

我曾問過為什麼,他道:天上多一個仙人,不如地上多一個好人。

當時我沒理解,也沒有去深究,再也沒有聯繫過。

我喜歡讀《聊齋》,其中有一個小故事很有意思:

明朝萬曆年間,湖北大才子楊漣,進京趕考。

自認為考得不錯他,在快要公佈成績的時候,還悠哉悠哉的吃東西。

當他聽到自己落榜後,原本吃著正香的蛋炒飯頓時難以下嚥,噎胸口上上不去、下下不來,成了一塊病症。

他失落地往家鄉走,偶遇一個道士。他請道士吹奏一曲《梅花三弄》,被道士高超的竹笛演湊技巧感染,認為自己遇到世外高人,便有了出家的念頭。

道士看了看,覺得他是個可造之才,但並不像帶他走。就用拂塵指著楊漣身後道:我不仙人,你看,仙人來了。

楊漣立刻轉頭舉手瞭望,尋找仙人蹤跡。瞧他急切的樣子,道士一拍他的後背,給了一個字的評語:俗!

楊漣被這一拍,頓時懷孕似的來了妊娠反應,張嘴想吐,嘔···最後吐出一個硬塊。也不嫌髒,彎下身看自己的嘔吐物,用兩個樹枝剝開裡面是帶著血絲的蛋炒飯。

病症沒了,頓時覺得輕鬆了許多。再一看道士,已經不見了蹤影。

最精彩的是蒲松齡先生評論的那句:天上多一個仙人,不如世上多一個聖賢。解者必不議予說之傎也。

有些人會為楊漣失去這麼好的成仙機會而可惜,我覺得與其讓天上多個仙人,不如地上多一個好人。

這句話讓我重新想到了百家學長,放棄富足的城市生活、優渥的學校待遇,毅然決然的選擇回到家鄉教書,因為他知道,大學裡並不缺少他這麼一個老師,有的是人想要替代他。而他的家鄉,那個偏遠的小山村,卻很少有人願意去。如果有能力的他不回去,家鄉的孩子們將更難有出頭之日。

目前為止,教育仍是大部分人改變自身命運,打破階層束縛的的唯一機會。僅憑這一點,百家學長就值得敬佩。

經過校內網、老房東等多方打聽,終於讓我聯繫上了他。知道這些年,他在好心人的資助下,建起了一座山村小學,他成了校長。在他幫扶下,他們村已經有了出了十幾名大學生,是遠近聞名的“教育先進鄉”。初步實現了自己的夢想,很替他高興。

但他的境遇,讓我很為難。去年,縣裡支援他們的老師走了,現在全校兩百多個學生就指著他一個人,他連病都不敢生,深怕辜負了這些孩子。

說實話,我很同情楊師兄的遭遇,但讓我或者勸認識的親朋好友去做鄉村教師,沒有深仇大恨的話,我做不到——山村的條件,太苦了,習慣城市生活的我們根本生活不下去,不信,你一天不刷手機試試。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所欲而甚施於人。

楊師兄說過,他是吃百家飯長大,他們家窮,村子裡也不富裕,他是村裡父老鄉親合力才供上的大學。學有所成,回報家鄉,情理之中,也義不容辭。

讓我們去?舒適與辛苦,富足與貧乏,沒誰天然地應該選擇後者。我們是想做好人,但好人要活著,好人也希望過上舒適、富足的生活。

你是什麼時候不看新聞聯播的?我想不起來了,反正很久了,不過原因我還記得:那陣子新聞裡天天歌頌見義勇為、造福一方和為國捐軀的烈士,對,他們都是烈士。當我們知道他們的時候,都是烈士了。

我們當然應該歌頌英雄烈士,我們也希望自己做個好人,但我們不想做個好心死人。

我們耳邊經常聽到,消防、緝毒、見義勇為的英雄們,為他人、為社會、為國家犧牲,而他的家人因此陷入的赤貧。

要知道,通常有能力幫助他人的人,同樣也是他們家庭的支柱。一個熱血青年,能夠為了兄弟兩肋插刀,一個父親同樣也能為自己的妻兒委曲求全。我們應該爭當好人,但做好人好事的代價不應該由好人獨自承擔,而是應該有社會分擔。

天上多一個神仙,不如地上多一個好人。天堂已經建設的十分美好了,不缺烈士去建設他。而我們的世界還需要很多活著的英雄。

相識是緣,表達為話;我是吳吞之,感謝您的降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