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笑貧不笑娼”,其實還有下半句,說透了“人性”而不被流傳

相信大家對“笑貧不笑娼”這句話一定耳熟能詳,日常引用的頻率也很高,就連考試作弊都能用這句話來自我認定,其實如此使用這句話就說明你對這個詞句的理解不對。

俗語“笑貧不笑娼”,其實還有下半句,說透了“人性”而不被流傳

笑字在這裡可以理解成歧視和看不起,而娼字則是代表著各種不道德的謀生手段。說來也奇怪,按理說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以道德為衡量標準的社會,道德告訴我們,要憐憫貧窮,批判各種不道德。文人雅士更是推崇君子固窮,講究人要安貧樂道堅守底線。但是說到底人性裡面有惡的一面,人非聖賢,在生存面前,道德顯得無足輕重。

俗語“笑貧不笑娼”,其實還有下半句,說透了“人性”而不被流傳


笑貧不笑娼,字面意思說的是道德淪喪。但是反過來講,人窮志短,當你貧窮而毫無出路的時候,固然可以去笑話那些不擇手段的人。但是對於多數人而言,當你面臨生存危機,當你有一個不道德的機會的時候,恐怕也會不擇手段的去選擇成為娼的一員。所以,在更深層的含義中,說的確實人性中惡的一面,人性難改,道德難存。

換一個方向,當我們踏上社會獨立謀生的時候,我們終究會面對越來越多的社會的陰暗面。特別是現在這個物慾橫流的時代,很多的人為了生存,終究會屈服於現實。小到請客送禮,大到陰謀算計,毫無底線。說到底,我們是在生存,是在適應這個社會的一些陰暗面。為了自己和家人的生存和幸福,我們或多或少的做了一些不道德的行為。雖然不足為外人道,但是這有何嘗不是一種無奈與奮鬥。在這種語境下,不思進取甘於貧窮,讓自己和家人生活於困苦,同樣是一種讓人唾棄的行為。

俗語“笑貧不笑娼”,其實還有下半句,說透了“人性”而不被流傳


道德終究是一種理想化的社會準則,它不像法律一樣有著強制性,所以相比於法律更容易遭到破壞。而這種破壞,多數是源於無奈。諺語往往可以在不同的語境下,得到多個不同的意思。放之現代社會,貧窮往往有的時候比娼妓更為可恥。風塵中的女子固然滿足不了社會的道德標準,但是這些女子至少付出的也是尊嚴,體力和身體健康。但是社會上有多少待在家中無所事事的啃老族。有多少有腿有腳,卻寧願乞討為生的渣滓。這些人難道不是更無恥嗎。

那些收入一般的社會勞苦大眾是貧窮的,但是他們吃得飽穿的暖,活得有尊嚴。無論是物質和精神上,他們都算不得貧窮,最多是不富有。笑貧不笑娼的下半句是“救急不救窮”,這句話讀懂了真實的“人性”,但流傳程度很低,因為說透了人性,兩句結合在一起我們就能看出這裡的重點就是那個“窮”字,為什麼都對窮那麼反感呢?都不願意伸出援手呢?什麼叫救急?

俗語“笑貧不笑娼”,其實還有下半句,說透了“人性”而不被流傳


朋友家人甚至陌生人遇到突出起來的災難比如突發重病、家中失火等,這當然要幫上一幫,因為這不牽扯到因“急”致貧的人的品格和信譽問題。但要是因為沒錢還想要去想買車、旅遊、吃大餐,不去努力掙錢反而把希望寄託在向朋友借錢上,這一般人就要考慮一下了,這個借錢的人是不是好吃懶做,是不是有能力還我錢啊,是不是信用度良好啊。所以啊急是一種突發事件,窮卻是一種信用風險,現在的窮人往往在別人眼中是好吃懶做,不務正業,信用不高的形象,肯定沒有人真的原因去借錢給窮人。

俗語“笑貧不笑娼”,其實還有下半句,說透了“人性”而不被流傳


在現在的社會我們應該提倡固窮的志氣,堅持光明磊落的做事,不能因為錢財而去降低自己的道德標準,至少要堅守法律的底線。同時,我們還要奮發有為,畢竟千年來我們中國人最信奉的就是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只要肯努力總會好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