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前半生都在忙著讓別人高興

最近看了一部美劇《性愛大師》,裡面有一個女性讓我印象深刻。

莉比是一個漂亮的姑娘,最初,她是婦產科醫生馬斯特斯的秘書,後來,她成為了馬斯特斯的妻子。

結婚以後,莉比從秘書變成了一個全職的家庭主婦,她開始將經營自己的家庭當做自己的全職,以期下半生無憂。

她將家裡收拾的井井有條,將自己打扮的得體漂亮,在各種社交場合中配合丈夫,為他掙足面子。

而就是在這看似完美的婚姻中,馬斯特斯出軌了。

女人的直覺與敏銳讓莉比很早就察覺了丈夫的出軌,但是她選擇了隱忍不發,繼續在眾人面前扮演一個完美的妻子。甚至莉比跑到丈夫出軌的小三面前與她達成了一個協議,:你可以和我丈夫繼續在一起,只要你不拆散我們的家庭。

莉比,在這部劇播到的這個時刻,已經基本完全喪失了自我。她壓抑、隱忍、不快樂,甚至通過出軌的方式來報復丈夫的不忠、發洩自己的不滿。

但是,她還是想維繫自己的婚姻。

最終,真相還是被攤開,婚最終還是離了。

我的前半生都在忙著讓別人高興

在這段婚姻關係裡,莉比的一切付出並不曾換來丈夫的感激,她只顧著讓丈夫開心,完全忽略了自己。

等到莉比都四十歲了,才發現自己忙忙碌碌的這前半生就在討丈夫的開心中溜走了。

心理學家薩提亞將人的性格特點分為五類:討好型、指責型、超理智型、打岔型、和表裡一致型,而這其中的討好型人格指的就是喜歡取悅他人的人。

取悅別人是一種強迫的甚至成癮的行為---你對他人的認可上癮了。

而大多數喜歡取悅他人的人,對拒絕和敵意有著根深蒂固的畏懼和焦慮,只考慮他人而忽略自己。

蔣方舟曾在《奇葩大會》上袒露心聲,她稱自己就是一個討好型人格的人。並且她還分享了自己在親密關係中“討好型人格”的例子:

在蔣方舟談戀愛的時候,男朋友給她打電話,結果男友在打電話的過程中責罵她,結果蔣方舟不停的道歉,男友非但沒有原諒,反而覺得她十分的敷衍,沒有誠意。而蔣方舟甚至都不敢說一句你別給我打電話了。

蔣方舟在接受媒體採訪的時候深度剖析了自己這種討好型人格養成的原因。

蔣方舟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寫作,母親對她要求十分的嚴格。最早蔣方舟把自己寫完的作品拿給下班的母親看,最期望看到的就是母親因為看到她的作品而開心,並且表揚她。這些童年的早期經歷讓她成為了一個喜歡取悅別人的人。

這種持續的渴望得到別人認可的狀態一直持續到了她成年,甚至,從她在18、9歲的發現自己渴望取悅別人開始一直到現在都在做著自我的爭執與鬥爭。

我自己也是這樣一個人,從小希望能夠得到來自方方面面的認可,即使我並不喜歡。

我為了讓父母高興,從來不敢提出買玩具的要求;長大後選擇了自己並不喜歡的專業;為了讓朋友高興,我會做自己並不想做的事,逛不想逛的街;為了讓老闆高興,我會接並不想做的工作,去並不想去的飯局;為了讓家裡人高興,放棄與好友相聚而選擇在家帶孩子…

我的前半生都在忙著讓別人高興

老闆給員工大喊

這真是一部取悅別人的人生“血淚史”。

但是,關鍵是,慢慢的,覺醒已經開始。

在《性愛大師》中那個在婚姻裡隱忍長達十年的莉比的故事還沒有講完。 這個故事的精彩之處就在於莉比在離婚之後終於開始了深刻的自省並實現了不管是從經濟上還是精神上的巨大成長。 這種成長讓莉比有了一個華麗的轉身。 她開始選擇真正的為了自己而活。

離婚之後,莉比在四十歲的年紀,準備帶著孩子穿越半個美國去學習法學併成為一名律師。

她新交的優質律師男友阻止她,因為異地戀往往是給一段戀情提前宣判了死刑。但這個時候,莉比表現出了超前的勇氣,她是這樣回答律師男友的:以一個男人為中心去規劃我的人生的時代已經徹底結束了。 我不會按照你的意願來影響我的選擇。 我們的關係,只能順其自然。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曾經看過這樣一句話:一個真正覺醒的女人,高度尊重自我價值的實現,而不會本末倒置,將自我實現作為一個吸引好男人的工具與手段。

正如張國榮的歌詞中所唱:“我就是我,是顏色不一樣的煙火。”

這世界上沒有人強迫你去取悅別人,選擇權永遠在你手上。

我的前半生都在忙著讓別人高興

當我們垂垂老矣,回首往事,驀然發現這一生都是為了讓別人開心而活,自己總在扮演著一個十分委屈、充滿悲情主義的角色,是不是有點太遺憾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