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亚“瑞士”——动乱贫穷的克什米尔


克什米尔,被誉为“南亚瑞士”,20世纪初该地旅游业发达,成为当地人民主要收入来源,直到50年代爆发印巴战争,让这一地区动乱不安,图为印控斯利那加路上车内向外张望的孩童,该地刚经历长达两月的干旱。

克什米尔全称为查谟和克什米尔,面积19万平方千米,人口达1600万。在1947年时该地77%都是穆斯林,《蒙巴顿方案》规定穆斯林占多数的属于巴基斯坦,然而方案又允许克什米尔可自由选择归属,使克什米尔归属扑朔迷离。这一划分导致今天克什米尔成为世界最为动乱不安的地区之一。图为斯利那加雪地行走的兄弟。

克什米尔是一个多种宗教信仰聚集地,并拥有众多穆斯林、印度教教徒以及佛教教徒。其中拉达克地区佛教徒最多。图为印控克什米尔夏季首府斯利那加,一名男子在下雪时骑着自行车。


现今克什米尔地区由两个国家分治:巴基斯坦控制了西北部地区(自由克什米尔和克什米尔北部地区),印度控制了中部和南部地区(查谟-克什米尔邦)。两国都宣称对克什米尔全境拥有主权。图为印控克什米尔夏季首府斯利那加,一辆摩托车被积雪覆盖。

由于印巴两国都拥有核武器,克什米尔向来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具危险性的领土争端之一。印巴两国为了争夺克什米尔地区曾经爆发了三场战争:1947年第一次印巴战争、1965年第二次印巴战争和1971年第三次印巴战争,还有一次是1999年在印控克什米尔的卡吉尔地区爆发的卡吉尔边境冲突(有些人称为第四次克什米尔战争)。图为印控克什米尔地区,一名男子在大雪中行走。

克什米尔地区文化包容性极强,当地各种信仰一起发展。该地的伊斯兰教义受到苏菲派影响较深,与西亚的逊尼派课什叶派差异甚大。图为印控地区印度部队在大降雪时使用安全盾牌掩护。


现如今克什米尔地区经济以农业为主,历史上该地的开什米羊毛世界著名,出口到了世界各地。当地居民编织和制造围巾、丝地毯、垫子、kurta以及陶器,出产的藏红花功效非常好。该地畜牧业也很发达。图为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的斯利那加,一位送牛奶的人正在一辆马车上卖牛奶。

印巴关系时紧时缓,双方在克什米尔地区的武装冲突几乎从未中断。两国不断发生冲突的原因,归根到底是克什米尔问题。克什米尔问题影响的不仅是印巴两国,周边东亚、中亚和南亚都是将受到该地区不可预知走向的影响。图为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的斯利那加,大雪覆盖了自动人力车。

克什米尔语是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克什米尔地区人民的共同语言,它的文学历来受梵语、波斯语、乌尔都语文学的影响。《伟大之光》、《巴纳苏之死》、《哀乐之传》和《杰纳传》都是该地著名的文学作品。图为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的斯利那加,一名男子在大雪中拍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