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平這個家族出名了,你認識嗎?

在羅平這片溫潤的土地上,

留有許多耐人尋味的本土歷史故事,

但大多故事已漸漸被後人遺忘,甚至無人知曉。

還好,仍有這樣一位法官,一邊載著天秤的厚重,肩負著公正為民的責任與擔當,一邊孜孜不倦學習研究著文史,為傳揚羅平歷史文化默默寫文,為人們講述著一篇又一篇鮮為人知的歷史故事。

在上一期的“羅平末代土司城——淑龍山寨”一文中,法官以妙文揭開了淑龍山寨的神秘面紗,既為大眾茶餘飯後添了點樂趣,也為傳揚羅平寶貴的歷史文化做著小小貢獻。但於具有文人情懷的法官而言,對文史的愛好並非是講完了一個故事,書成墨幹,就此止筆不書,而是持之以恆才會有墨跡飄香,歷史文化也才能淵源流傳。

於是就這麼翻開了下一篇章

羅平這個家族出名了,你認識嗎?

羅平風光

彩雲之南

一個美麗神秘的地方,

是今天人們無限嚮往的旅遊之地。

而在古時候,由於江河阻隔,山高路遠,雲南被視為蠻荒之地。雖然從秦漢時就在雲南設置郡縣,但是朝廷一直未能真正對雲南進行有效統治管理。

到了明代,為了穩定邊疆,朝廷向西南地區進行了大規模的移民。地處雲南東部滇、桂、黔三省(區)結合部的羅平,因為秀美的山川,肥沃的土地,吸引了大量來自大江南北的移民。在這股移民潮中,有大量的漢族官員來到雲南任職,他們中的許多人在任期結束後,與其家人一起留在了美麗的彩雲之南。

羅平這個家族出名了,你認識嗎?

擅長堪輿的劉氏選擇的居住地

劉道夫就是其中一位明嘉靖時期到雲南任職的官員。

羅平這個家族出名了,你認識嗎?

劉道夫畫像

劉道夫,字南壄,據傳系漢高祖劉邦後裔,原籍福建福州府閩縣時裡升,嘉靖年間進士。

劉道夫先是在河南開封府任知府,後輾轉到雲南陸涼衛(陸良)、羅平州任職,並在羅平安了家,之後劉道夫又轉任雲南廣西府知府(府治在今瀘西),官至正三品。劉道夫在雲南任職期間,廉潔奉公,政績卓著,為滇東和滇東北地區的和平穩定作出了重要貢獻,最後鞠躬盡瘁,在廣西府任上逝世,殯於瀘西矣補。

羅平這個家族出名了,你認識嗎?

劉氏家族聚居的九龍臘莊

劉道夫去世後,其兩個兒子劉元吉、劉銳均在羅平生活,並通過讀書先後取得功名。劉元吉中舉後,於萬曆14年(1586年)出任四川雲陽縣知縣,《羅平州志》記載:

“兩袖清風,政績卓著,

平居清操,尤善於學,

深明易經,精於堪輿,

致仕後返回羅平,授生徒以終老。”

劉元吉任職期間

雲南提學使、易學家凌夫惇寓居羅平龍甸期間,劉元吉經常前往請教。因此,劉元吉深得凌夫惇真傳,對《易經》非常精通,比較善於勘察風水。據說當初羅平州城遷至現在的縣城所在地,就是時任羅平知州黃宇請劉元吉堪輿選擇的。劉元吉去世後,人們在羅平文廟鄉賢祠內供奉了其牌位,以紀念其一生所做的貢獻。

羅平這個家族出名了,你認識嗎?

九龍河風光

從劉元吉起,劉氏家族對易學的研究和傳承一直持續至今,今天生活在羅平境內的劉元吉後人,還有許多善於堪輿風水。在羅平歷史上堪輿最為有名的,莫過於劉氏入滇五世祖劉楷。民國二十一年修撰的《羅平縣誌》載:

羅平這個家族出名了,你認識嗎?

《羅平縣誌》

“地仙”

被地方人稱為

所卜吉穴多有發祥

劉楷最善勘輿,

羅平這個家族出名了,你認識嗎?

九龍河風光 天啟二年

沾益州女土司設科起兵反叛,其手下頭目補鮓、安應龍在7月份帶兵攻陷亦左縣城,並聯絡羅平州土司營長阿九,於9九月圍攻羅平州城,在圍城的兩個多月期間,焚燒劫掠關廂,州城內外遭受浩劫,生靈塗炭,許多百姓被迫舉家外逃避難,流離失所。

劉家除了少數幾個人外,其餘十多人均遭不測。劉元吉之子劉鍾帶著侄兒劉本清到今師宗淑基亨召村避難,並在那裡定居。但劉氏家族畢竟對易學有較深研究,始終念念不忘羅平這方靈山秀水,後來隨著社會秩序慢慢穩定,一部分劉氏後人就逐漸遷居到羅平九龍河沿岸,並慢慢發展壯大。

羅平這個家族出名了,你認識嗎?

九龍河風光

如今,劉道夫後人除了因工作等原因遷出外,主要聚居於羅平和師宗,羅平境內的劉道夫後裔散居於九龍街道的臘莊、以龍、落尾、英哥嘴、牛街魯數達上寨、魯西、非格、小阿啟、樂戈壁等村。

儘管遭遇了諸多災禍變故,劉氏家族詩書傳家的傳統始終未變。據不完全統計,明清兩朝,劉氏家族一共出了貢生、舉人、進士達十餘人,這在文化教育起步較晚的羅平來說是極其罕見的。

羅平這個家族出名了,你認識嗎?

劉氏家族“進士”扁

在羅平九龍街道臘莊村,劉氏家族至今還保存著的一塊九世祖劉嘉橘“進士”匾。劉嘉橘是一位飽學之士,其一生“樂善不倦,慕義懷仁,以舌耕終老”。此外,非格小阿啟村劉氏家族還有一塊“譽洽膠庠”匾。清嘉慶年間,時任府教諭的劉廷棟對教育事業作出貢獻,聲名遠播,受到社會各界好評褒揚,因此獲贈“譽洽膠庠”匾。

羅平這個家族出名了,你認識嗎?

劉氏家族“譽洽膠庠”匾

如今,劉氏族人每逢新春佳節時,總會在其所貼對聯的橫批中使用“書香門第”和“閩鄉鵬程”等詞語,以提醒後人,不要忘了祖先以詩書傳家的傳統,更不能忘了自己的祖先來自於福建,同時期望作為閩鄉遊子的劉道夫後裔,鵬程萬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