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民營煉企沉浮錄(上、中、下)

上 篇

睡不著的地煉 

2018年7月16日。民營煉化企發生了“爆雷”性事件,年產量在200萬噸以上,擁有原油進出口“雙權”的晨曦集團宣佈破產重組。這家山東民營百強企業,曾是山東省首批批覆的22家化工園區之一,早在2006年就已取得商務部頒發的燃料油進口資質,2013年取得成品油批發經營資質,2016年又獲得原油使用資質,原油進口配額320萬噸/年。

有業內人士說:“煉化行業正處於暴風雨前夜,煉化行業的競爭將隨著改革的步伐在未來幾年集中爆發。”然而,就在暴風雨來臨之前,有些大型民營煉化企業已經“撐不住了”。晨曦這個龐然大物的轟然倒下如同倒下的第一張多米諾骨牌,隨後煉化市場上演了一系列民營企業倒閉、關停的大戲。

倒在“暴風雨”前夜

時間回到3年前。2015年兩會期間,作為全國人大代表,晨曦集團的董事長邵仲毅曾因企業經營遇到困境而表示:“睡不著覺,真的睡不著。”這是他最後一次接受採訪。然而弊病已從根生,疾“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雖然後來的晨曦集團躲過了2015年的那次危機,但還是沒能走過2018年。


2018,民營煉企沉浮錄(上、中、下)


前幾年,當國際油價走低的時候,因為政策原因保證了我國煉化企業的利潤。這掩蓋了民營煉化企業所面臨的風險。當油價重新回升之後,困難再次浮出水面,並且來勢洶洶。在消費稅、環保、安全等一個個大棒揮舞下,新愁舊惱,睡不著的不僅是已在破產重組的晨曦集團。

僅隔一個月,8月29日華南最大民營煉油廠廣東天乙集團有限公司及其銅業公司宣佈破產。這家企業曾經是華南珠三角資產規模及營收均超百億元的特大型綜合性企業集團。

冬天確實來了,11月的最後一週,山東竟然又有兩家民營500強化工企業(大海集團和金茂紡織化工集團)申請破產,還都集中在具有標誌性意義的東營市,令人唏噓。

事實上,民營煉化企業的關停早已在悄然進行。僅2017年一年,山東關閉、轉產了558家不合格化工企業,停產整頓2109家,佔全省化工生產企業的一半!2018年關停的浪潮又波及規模化以上企業。新年伊始,發改委、能源局、公安部、環保部等十部委就聯合發佈了《關於對煉油領域嚴重違法違規和失信行為開展專項治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其中涉及的5個方面的內容刀刀砍在民營煉化企業的痛點上:違反相關產業政策,擅自開工新建、改建、擴建煉油裝置;未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成品油質量升級;已建成投用的煉油裝置,手續不全;在安全、環保、節能、質量、稅收等方面,受到行政處罰未按時完成整改;違法收購、加工、代為銷售被盜原油、石油產品的。

《通知》提出對存在違反上述認定情形的200萬噸/年以下落後產能企業,依法依規責令限期關停;規範200萬噸/年以上煉廠建設生產經營行為,對其違規事項處以停工停建、停產補辦手續、停產升級改造、收取罰款、涉嫌犯罪行為移送司法機關等處置。

據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的統計,2018年上半年全國就減少了1666家規模以上企業。其中,煉化企業達到1288家(煉油123家、化工1565家)。

2018年11月,山東省又出臺了《關於加快七大高耗能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提出將對鋼鐵、地煉、電解鋁、焦化、輪胎、化肥、氯鹼等七大高耗能行業實施總量控制。其中,地方煉油行業2025年實現原油加工能力由目前1.3億噸/年壓減到9000萬噸/年左右,成品油(汽煤柴)收率降至40%左右。這意味著山東的民營煉化產能將被壓減三成。

金聯創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維持正常或間歇生產(剔除長期無效產能)的山東地煉約51家。其中,根據地煉官方口徑,一次加工能力在300萬噸/年以下煉廠佔到60%,一次加工能力在500萬噸/年以上地煉僅佔到20%左右。由此來看,未來三至六年將有近80%的現存山東地煉被整合轉移。

不僅山東,各省市也陸續展開了對民營煉化企業的調整行動。江蘇省常州市在2018年上半年已關停化工生產企業355家,佔全市化工生產企業總數40%。這一數字在年底還將擴大……

置身其中的民營企業現已充分感受到競爭的殘酷。民營煉廠輕鬆盈利的時代畫上了句號。

利潤壓縮,壓縮,再壓縮

“油品煉化看山東,山東還得看地煉。”在山東,地煉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這個行業的晴雨表。近些年,隨著油品終端市場活躍度的攀升和進口原油配額的放開,民營煉化企業的生產能力和投資慾望在不斷走高。向前推大概15年,是山東地煉興起的高峰期。10年前經營過小煉廠的淄博人張國良回憶:“那時候地煉行業賺錢太容易,政府審批和管理相對寬鬆,賺錢賺到不好意思。”


2018,民營煉企沉浮錄(上、中、下)


的確如此。據統計,2015年山東地煉的成品油利潤空間可達2500元/噸。2016年前後,山東的地煉企業賺得盆滿缽滿。有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當時“兩桶油”(中石化、中石油)自己煉油賣虧錢;從山東地煉買油賣,卻是穩穩地賺錢。而外省“兩桶油”的銷售部門也曾紛紛到山東來取經,看看山東的地煉企業是怎麼賺錢的。

中宇資訊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煉油能力約7.8億噸,原油加工量5.67億噸。從經營主體看,中石化佔比最大約為36%;地煉其次,佔比約28%;中石油佔比約27%;剩下9%為中海油及其他企業。面對實力雄厚的“三桶油”, 過去地煉企業能在市場立足,主要優勢在於價格。

“相比主營煉廠,地煉成品油價格較低,且定價策略較為靈活,可以根據市場行情變化快速做出相應調整,銷售淡季價格也會更快下降,而‘三桶油’對市場的反應相對較慢。” 中宇資訊分析師許磊說。

據瞭解,以往平均每噸地煉汽、柴油價格比主營煉廠價格便宜1000元以上。以中宇資訊提供的價格監測數據看,2017年全年92號汽油主營煉廠平均價格為6915元/噸 ,地煉平均價格僅為5832元/噸,均價便宜1083元/噸。

山東省經信委相關人士也向記者證實了這一點。他認為:“山東地煉作為獨立煉廠,其市場化程度要高於國字號油企。2016年,在國際原油價格一直低位徘徊的情況下,地煉企業靈活的價格政策使其充分提高了在成品油市場上的競爭力。”

天道好輪迴,又能饒過誰!“截至11月30日,今年國內地方煉廠的煉油平均利潤約為200元/噸。”金聯創能源部分析師劉霞表示。這一數字與去年287元/噸的平均利潤相比,下降了約30.31%。“三桶油”旗下煉廠的盈利情況也不容樂觀。“以中石油旗下煉廠為例,前11個月,其煉油利潤平均水平在236元/噸附近,同比下滑30%以上。”劉霞稱。利潤的壓縮一方面來源於上半年國際原油價格持續走高,地煉企業成本支出大大提高。尤其是拿到較大原油進口配額的煉廠,面對過剩的生產力和疲軟的市場需求,也只能硬著頭皮生產。另一方面稅收政策的調整也讓民營煉化企業逐漸褪去價格光環,壓縮了利潤。

2018年年初,《關於成品油消費稅徵收管理有關問題的公告(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8年第1號)》堵住了原料環節的避稅漏洞。5月執行的增值稅改革,又在一定程度上堵住了出廠環節的避稅漏洞。隨著消費者納稅意識的提高,零售環節索要發票的行為增多,進一步堵住了零售環節的避稅漏洞。據專業機構測算,稅制改革後,部分地煉企業的成品油出廠價可上浮1800 ~2300元/噸(均值),已與央企煉廠相差不大。

雖然2018年全年的數據還未公佈,但從佔全國地煉總加工能力近70%的山東公佈的煉化行業上半年運行數據可以看出,“民營煉化企業正在經歷艱難時刻”。雖然加工總量、主營業務收入增加,但經營利潤下降較快。金聯創監測數據顯示,從6月開始,山東地煉進入停工檢修密集期,開工率直線下滑至7月4日的52.8%,較年初最高開工率69.2%大幅下降16.4個百分點。“地煉企業與主營企業產品價差不斷縮小,有的甚至超過了主營價格,價格優勢漸失,煉廠紛紛停工檢修。”許磊說。據中宇資訊數據統計,今年以來,山東地煉開工率整體呈走低趨勢,7月18日達到50.7%,為2017年以來的最低點。


2018,民營煉企沉浮錄(上、中、下)


山東省煉油化工協會秘書長李德坤錶示,上半年受國際原油價格震盪上行、人民幣大幅貶值等因素影響,原料成本大幅提升,而成品油市場供大於求,導致價格未能同步上漲。地煉企業無成品油出口配額和零售終端渠道,隨著生產負荷的不斷提高,區域性競爭更加激烈,導致量增效差,利潤出現明顯下滑趨勢,部分企業已經處於保本經營或虧損狀態。

山東省壽光市聯盟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一名工作人員表示,國際油價上漲、稅費改革政策等因素確實給企業帶來較大影響,目前利潤空間有所壓縮,出貨量下降。問及企業下一步發展計劃,該人員則表示無法回答,“連領導都不知道該怎麼做”。

地煉的“貧富”分化

除了利潤的壓縮外,民營煉廠還面臨著內部的分化。曾經來山東學習地煉企業的“兩桶油”銷售企業考察一遍之後得出了山東擁有全國最大的地方煉油企業群體的結論,並認為這是山東地煉行業不斷賺錢的原因所在。彼時的山東地煉足夠強大,且以民企為主,但是這個群體正在慢慢分化。

無疑,“雙權”的獲得與否成為了民營煉化企業的第一道分水嶺。

據東營當地一位煉化企業廠商說,2015年左右,地煉總體盈利狀況還是相當好的,但是分化也很明顯。“那些拿到原油進口配額的,開工率基本接近滿負荷,盈利水平高。相反,200萬噸/年加工規模以下的,沒有原油進口配額的,大部分處於半停工狀態,原料成本偏高,受消費稅收緊影響大,已處於虧損狀態。”

隨著行業週期的不斷波動,很大一部分地煉企業沒有穩定的原油供應,不得不轉向價格更高的國產與進口燃料油。這樣一來,成本便“呼呼”地上去了,產品競爭力岌岌可危。在這樣的情況下,想要分得一杯羹,難上加難。

即使跨過了第一道分水嶺,民營煉化企業還要面臨著信貸等資金的運轉問題。“晨曦集團雖然獲得原油進口和使用的‘雙權’,但因為資金鍊的困難,而不得不破產重組。”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中小企業工作委員會秘書長王靜敏說。

從二次投資角度看,煉化企業設備的使用年限一般在10~15年。按照這個時間推算,第一批投產的地煉已到了設備更新期,經營者需要權衡再投資風險。一直被外界視為地煉紅利的原油進口配額,在一定程度上也給地煉帶來了壓力。因為一旦獲得原油進口配額,煉廠的開工率就無法靈活調整,商務部會根據第一年的配額完成情況來調整第二年的配額。完成情況不好的,配額可能會被削減甚至取消。另外,原油進口配額從2017年5月停止審批。有些地煉企業即使有能力有意願擴大一次生產投資,但配額不變也是枉然,現有的擴能以二次加工裝置為主。這就意味著,地煉內部的格局已經鎖定。

除了既定的格局,民營煉廠內近些年崛起或新建了一些大型一體化煉廠也給已經存在的這些煉廠以衝擊。這些新上馬的動輒上千萬噸/年、煉化一體化的民營大煉廠猶如口含“金湯勺”出世,一上場就自帶得天獨厚的光環。如何與他們競爭,如何在這樣的環境下繼續生存,成為民營企業首要考慮的問題。民營煉廠已不能再“躺著就把錢賺了”。

曾經“明星民營煉化企業”的倒下、利潤的壓縮,市場競爭前所未有的殘酷,管中窺豹,地煉正在經歷著行業轉型的陣痛。令人遺憾的是,這種局面將持續或者愈演愈烈。

中 篇

心上壓著幾塊石 

當地煉作為新生力量的優勢漸漸退去,地煉必然要面臨行業轉型“斷奶”的陣痛。


2018,民營煉企沉浮錄(上、中、下)


“地煉企業的困境非一日之寒,是多年來發展模式、綜合因素積累的後果。”中國石油流通協會副秘書長尹強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這其中有先天不足的內部原因,也有國際油價上漲、稅費改革等外部因素。

洗牌必經之痛

尹強所說的先天不足原因,包括了缺乏規劃、浪費型發展。“企業決策不科學,缺乏足夠的規劃意識和執行能力;而那些小型地煉企業,裝置規模不足,不注重環保、能耗,以及原料、產品的優化。”

據瞭解,山東地煉企業較為集中導致產能過剩,主要市場集中在一些工礦企業、工廠以及民營加油站,銷售半徑較廣,輻射河北、河南、西北、東北和華東。“物流的運輸距離要拉很長,並且很多企業沒有鐵路和管輸能力,基本都靠公路汽車運輸。有的地煉企業甚至要汽車運輸到新疆,成本非常高。”尹強表示。

“民營煉化企業在發展初期往往以‘先生存發展,後規範管理’,先建設(擴大)一次加工能力,再完善配套工程,對環境保護、能耗物耗、排放控制等重視程度不夠,企業資源投入不足,企業做大後,由於先天規劃不足和欠賬太多,合規經營的壓力就越來越大。”尹強解釋說。

在獲得原油進口和使用權後,成品油生產量提高了,企業的盈利程度提高,但原料的變化導致生產裝置、原油採購管理都發生相應的變化。“原油和成品油的市場化定價機制直接將民營煉化企業推到市場前沿,專業化、規範化的管理需求要求民營煉化企業要從過去‘家族式’企業的組織形式向現代化企業過渡,這是‘脫胎換骨’的改變。”尹強說。

不僅如此。據瞭解,一些山東地煉一開始就走上了多樣化的分散經營之路,在主業的基礎上,發展文化產業、房地產和生態農業等。“這就分散了企業的精力和資金,有的時候甚至成為現金流短缺的重要原因。”尹強說,“這個時候,即使有政府出手相救,也已經積重難返,愛莫能助了。”

“任何行業的優勝劣汰一直都是存在的,只不過在某一個時期,可能由於壓力的加大導致企業虧損、破產相對集中一些。”石油管理幹部學院油品營銷與加油站管理研究所所長王旭東說。

不可否認,晨曦集團的破產在某種程度上引發了人們對民營煉化企業生存現狀的擔憂。也有些人不這麼看。“現在有一種錯誤的認識,認為山東地煉的環境現在出現了惡化,不是特別好。”隆眾石化分析師李彥說,“其實並不是這樣的。現在整個地煉的運營都是非常正常的,沒有什麼可預見的風險在浮現。”

破產不意味著山東地煉的生存環境變惡劣了。“一個公司的情況不能代表行業的整體情況。中海油、中國化工過去也有收購民營煉廠的一些股權等,只是現在比較頻繁一些。”中國石油流通協會副會長董秀成說。

2015年“原油雙權”向非國營企業放開後,中國的民營煉化企業迎來了蓬勃式發展。但時至2018年,因為外界因素的變化,部分地煉企業的確陷入了新的困境。煉油面臨的轉型升級的壓力也越來越大。“未來機遇和挑戰是並存的。大連恆利石化、舟山石化的投產,肯定會加劇國內成品油競爭,過剩的壓力也會有。”李彥說。

市場過剩之果

民營煉化企業的快速擴張一方面帶來了市場的騷動,另一方面也推動了行業的快速發展。近兩年是民營煉廠的轉型期,民營煉化企業原本粗放的發展模式開始向規模化、規範化轉變。

毫無疑問,曾經因有利可賺而遍地開花的民營煉化企業最終還是迎來了市場的淘汰,競爭態勢越來越嚴峻。截至2017年底,中國煉油能力 7.72 億噸,較2016年淨增 1760 萬噸。2017年的新增能力仍以國有企業為主,而地煉為取得“兩權”淘汰落後能力2240萬噸。雖然近幾年淘汰了大量落後產能,但隨著國內煉油能力重拾增長,過剩形勢繼續加劇,初步估計目前我國煉油能力在計入必要的出口後仍至少過剩 0.8 億噸/年。

產能過剩之下,市場銷售端卻萎靡不振。“近些年,中國正在進行能源革命,出現了一些油品消費的新常態,油品消費能力在放緩。”業內一位專家說。柴油是地煉企業生產的最主要產品,但在今年柴油消費卻十分低迷。根據中宇資訊的監測,41家主力山東地方煉廠6月汽柴油累計產量在641.6萬噸,環比下降4.6%。

“2018年底將是民營煉化企業最難過的時候。”一位業內人士說。“恆力石化、浙江石化這樣大型一體化量化項目將在年底投產,競爭的態勢將越來越嚴峻。”此外,中石油、中石化都在緊鑼密鼓佈局大型一體化煉化項目;世界第一大化工巨頭巴斯夫、美國石化巨頭埃克森美孚,都在中國開啟了巨型化工項目新佈局……

此外,“我們還將面臨著韓國、印度和新加坡、中東等地的競爭,而亞太地區的需求是有限的。”王旭東說,“值得注意的是,民營煉廠不僅將面臨外來的競爭,而且近些年可再生能源的發展也將擠佔煉油業的消費空間。”

過剩的市場表現背後是市場對民營煉化企業由量的發展轉變為質的發展要求。


2018,民營煉企沉浮錄(上、中、下)


油價波動之禍

2018年的油價最大的特點是波動。“油價處於波動狀態很顯然對煉化企業經營是不利的。”一位業內人士分析說。今年以來,隨著國際原油價格持續高位運行,煉廠原油加工成本隨之攀高。2017年,布倫特原油的均價為54美元/桶,而到2018年,已有數月時間徘徊在70美元/桶之上。

“當油價溫和變化時,企業產品端和成本端的差距不會迅速拉大,資產減值損失的影響有所減小,企業盈利能力不會出現明顯變化。此時,油價上漲往往是對煉化企業不利的。”該人士進一步分析說。

上半年,國際原油價格持續走高,地煉企業成本支出大大提高,尤其是拿到較大原油進口配額的煉廠,面對過剩的生產力和疲軟的市場需求,也只能硬著頭皮生產。 2015年,山東地煉的成品油利潤空間可達2500元/噸。目前經營狀況較好的大型地煉利潤大約只有900元/噸左右,部分小企業甚至出現了價格倒掛。

山東淄博一家石化企業負責人稱,今年以來國際油價由年初的60美元/桶上升到7月初的74.35美元/桶,但國內成品油消費低迷,成品油批發價格跟漲動力不足,煉油的成本上漲向下遊傳遞受阻,一大部分成本上漲的壓力都由企業承擔。在此情況下,一些盈利能力較差的煉化企業只好停產檢修,減少產出。

原油價格持續上漲吞噬著煉廠的利潤。自特朗普宣佈對伊朗實施制裁以來,上游原油價格飆升。另一方面,“近期人民幣迅速貶值,仍對原油進口成本帶來明顯利空,致使煉油盈利迅速下滑。”安迅思總監李莉說。

然而,從8月開始一路上漲的國際油價,10月底開始止漲轉跌。

11月23日晚間,WTI2019年 1月原油期貨下跌7.1%至50.42美元/桶;布倫特2019年1月原油期貨下跌6.07%至58.8美元/桶。兩者價格已分別較10月初創下的近4年高點下跌34%和31.9%。

持續走低的油價導致市場看空情緒濃重,對國內的成品油市場抑制作用明顯,直接影響地煉的生產經營情況。

山東亨潤德集團、尚能控股(集團)、科宇能源公司等旗下煉廠開始常減壓短期停工。隆眾資訊成品油分析師徐雯雯表示,山東地煉的成品油價格與國際原油幾乎沒有延遲,原油價格的大幅漲跌,當天就會體現在煉廠價格上。

長期看,原油價格下降有利於煉化企業的生產運營。不過,從採購到實際生產使用往往需要1-1.5個月的時間,低油價的利好不能立刻釋放。地煉用一個多月前購入的高價原油生產,與低價銷售的成品油形成價格倒掛,容易造成虧損。

這也是油價從高位降至低位的過程中,煉化企業必須經歷的煎熬時期。地煉往往產品結構較為單一,相對缺乏抗風險能力。

為了緩解庫存增長較快的壓力,地煉往往會採用降價走量的措施。徐雯雯表示,大型地煉由於產量較大、庫存增長快速,受此次油價下跌的影響較大;小型煉廠產量較低,銷售和庫存壓力較小。此前未能獲得進口原油配額的小地煉,早已開始不同程度的減產,此次受到的影響有限。

信貸緊縮之困

除了油價外,民營煉化企業還面臨著資金的困局。被譽為“雙油航母”的晨曦集團,發展迅速離不開信貸的支持。2003年開始很多企業都是野蠻式增長,根基並不穩。

2014年為了認真貫徹落實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政策措施,各銀行業金融機構不對產能嚴重過剩行業新增產能項目和違規在建項目提供任何形式的新增授信支持;對已經發放的貸款要採取妥善措施保障合法債權安全。此次國家政策調控銀行對中大型企業貸款的把控,使得地煉從銀行貸款較為困難,對於近期企業在經營過程中都有著較大的影響。政策一實行,據業內人士介紹,山東省內個別中小煉廠就因面臨資金鍊斷裂已申請破產。

東營某家地煉企業負責人這樣說道:“資金鍊緊張壓得一些企業無法喘息。”對於地煉企業來說,高達80%~90%的負債率在此前屬於“正常”,但在2014年之後顯然不行了。倒貸停止後,很多煉化企業都陷入了危機。晨曦集團破產的直接原因就是如此。董事長邵仲毅直言,2014年年中開始,銀行陸續通過讓其提前還款、貸款到期後減少放貸額度等方式,突然抽走19億元流動資金,總貸款數量減少了1/3左右。

某煉廠人士表示:企業抗風險的能力取決於能否有充足的現金渡過難關。資產負債比例高,長期依靠銀行貸款進行騰挪的部分企業,現金流已經亮起了紅燈。他相信隨著國家信貸政策的進一步收緊,還會有更多的地煉企業被淘汰。

“利潤的下降,生產的虧損,將引發巨大的信貸風險。下半年行業競爭將更加激烈,意味著會有更多企業陸續陷入虧損狀態。”一位業內人士表示。

政策趨緊之壓

“今年民營煉廠面臨的壓力與前面3年有一個非常大的轉折,出臺的相關政策對他們的運營是有一定影響的。之前我們說民營企業運營有其靈活性,消費稅政策出來對他們打擊比較大。”李莉說。

消費稅的改變加劇了民營煉化企業利潤的壓縮。

此前,個別民營煉化企業把應當納稅的油品,以化工產品的名義銷售給成品油經銷企業。成品油經銷企業再將這些“化工產品”變換名稱改為應稅油品,通過“變票”來逃避生產環節的消費稅。3月,國家稅務總局《關於成品油消費稅徵收管理有關問題的公告》正式實施,成品油消費稅監管全面收緊。此次《公告》明確,所有成品油發票均須通過增值稅發票管理新系統中成品油發票開具模塊進行開具,成品油調和油品分類編碼不得隨意變更。

成品油消費稅監管的全面收緊,讓個別民營煉化企業通過“變票”逃避生產環節消費稅的途徑被完全封堵。據業內測算,如逃避繳納相關稅後,企業的成品油成本將減少1500元~2000元/噸。這對遊走在“灰色地帶”的企業而言,是一次前所未有的重大打擊。一家地煉企業負責人說,2014年6月份原油價格下降以來,成品油消費稅等各種稅收佔銷售價格的比重在一半左右,極大佔用了企業生產環節的資金,增加了企業陷入困境的風險。

環保政策的趨緊,更為地煉企業添加了壓力。2018年整個上半年環保監察的重度出擊加劇了地煉的生產難度。受上合峰會影響,山東省範圍內的安全生產巡查與環保監察貫穿了整個上半年,在限產、限排、關停、罰款等舉措施重壓下,地煉生產的難度陡增;另一方面,全國的環保執法都日益嚴格,諸如上合峰會期間的突擊執法極有可能變為常態化,設備不達標或生產能力不足的小型企業面臨著被關停的風險。天風證券市場分析結果顯示,受這些因素的影響,整個山東境內40%以上的煉廠都處於虧損狀態。

“民營煉化企業要遵循國家的環境政策、產品質量等產業政策,否則未來將很難生存下去。不達標的油品再想通過調和來達標的道路走不通,以後的監管將會越來越嚴厲。”董秀成說。

當市場的“寬容期”過去後,民營煉化若想繼續生存發展,必須要離開溫暖的巢穴,才能振翅高飛。

下 篇

如何熬到天亮 

陣痛轉型之下, 民營煉化企業走油化並舉之路是大勢所趨。


2018,民營煉企沉浮錄(上、中、下)


大浪淘沙現真金。內憂外患之下,民營煉化企業能否儘快找到實現規模化、高端化的途徑,至關重要。“睡不著”的民營煉化企業有的已經在行動,力圖在這一輪洗牌中站穩腳跟。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會長李壽生表示:“煉油企業要加快差異化、高端化發展,重點做大、做強高端煉化、有機原料和合成材料、化工新材料、精細化工、清潔能源等優勢特色產業;加快煉化一體化步伐;堅持基礎產業優化整合,加快向下游延伸,推動地煉產業由‘一油獨大’向‘油化並舉’轉變。”

“立體”抱團

2017年,由山東東明石化牽頭,成立了山東煉化集團。16家山東地煉企業聯合出資,成立了註冊資本達900億元人民幣的山東煉化能源集團公司,試圖通過“抱團取暖”的方式鑄造山東地煉“航母”,來整合山東的地煉產業,實現地煉企業的規模化。

事實上,早在2014年,山東省政府就聯手山東省石油化學工業協會、山東省煉油化工協會推出《山東地方煉化產業轉型升級實施方案》,以提高產業集中度、優化產品結構,但並沒有具體實施。此外,在2016年,東明石化聯手山東省內14家地方煉油企業和省外兩家獨立煉廠成立了中國石油採購聯盟。但該聯盟成立後,主要成員互動也並不活躍。

“大,但不強。”山東省經信委副主任王萬良在2017年12月28日山東省煉化行業新舊動能轉換推進會上這樣評價目前的山東煉化企業。記者從山東省油區辦獲悉,山東省石化產業總量3萬多億噸/年,煉油總產能達2.1億噸/年,已經是世界第三大煉油中心,產能聚集規模僅次於美國休斯頓地區(2.7億噸/年)、日本東京灣沿岸(2.2億噸/年)。但是在這樣一個產能聚集地,至今無一家主營業務為煉油的企業在國內外證券市場上市。

這與山東省幾十家地煉企業的“風格”有關。在原料採購、物流運輸、成品銷售市場上,他們長期“單兵作戰”,影響力小、話語權弱,“茶壺煉廠”的稱號由此而來。如何讓習慣“單打獨鬥”的民營煉化企業適應抱團式發展尤為重要。

山東煉化能源集團已做出初步嘗試。未來5年,山東煉化將以山東高端石化、高端化工項目投資為契機,投資1000億元,整合形成8000萬噸/年原油加工能力,實現5000億銷售收入、1000億利稅規模,多個產業發展格局清晰並初具規模。

山東煉化成立以來,一直通過不同途徑尋求在高端石化領域的投資機會。就在今年7月,山東煉化與科威特石油公司簽署了合作備忘錄。

“或許,日本大型煉化企業的發展模式可以拿來為我們借鑑。”產業經濟學家白益民說。在日本,大型煉化企業主要靠商社來進行全球化的佈局,包括煉化企業對市場的判斷,在金融方面的支持等。這些商社往往由一些金融機構來持股。煉廠和商社之間是一種股權關係,是利益的共同體。這樣煉廠、商社和金融機構三者形成了產業、商業和金融的一個綜合體。

“這種形式的優勢在於當煉廠在國際市場上進行博弈時,並不是孤軍作戰,而是有一個貫通上中下游的綜合團隊在背後為其提供專業評估來抵抗可能遇到的風險。”白益民說,“中國的民營煉化企業現在也在通過抱團的方式來獲得規模效益。這種抱團應該形成產業鏈上下游橫向的、縱向的,包括跟金融企業,跟商業企業之間的交叉持股,形成海陸空立體作戰,增強抱團的穩定性。簡單的體量上的抱團在經濟波動週期大的時候反而有更大的風險。”


2018,民營煉企沉浮錄(上、中、下)


延伸產業鏈

近日,山東省人民政府網站發佈《關於加快七大高耗能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該《方案》明確,要按照“優化重組、減量整合、上大壓小、煉化一體”的原則,推進全省500萬噸/年及以下地煉企業煉油產能減量整合。《方案》指出在環保容量許可的情況下,分期分批實現規模集約化、產業園區化、煉化一體化發展。力爭用3到5年時間,按照轉型升級目標確定的產能壓減比例,推進位於城市人口密集區和煉油能力在300萬噸/年及以下地煉企業優化整合,規劃建設3000萬噸/年煉化一體化項目。

長期以來“重煉輕化”,導致山東地方煉廠集中於成品油產能,而在化工方面發展甚弱。大量分散的小型煉廠,在隔壁恆力石化和浙江石化未來的大規模競爭中,勢必處於弱勢;環境承載能力已到極限,難以施展改革手腳。

《方案》明確,要按照“優化重組、減量整合、上大壓小、煉化一體”的原則,推進全省500萬噸及以下地煉企業煉油產能減量整合,在魯北高端石化產業基地和省政府公佈的煉化產業集中度較高、產能較大的化工園區,建設大型煉化一體化項目,打造高端石化產業和特色產業集群。山東省委書記劉家義也提出,地煉行業要加快煉化一體化,從煉油向下遊產品延伸,拉長產業鏈條,將原油“吃幹榨盡”。

“有一些民營煉化企業比較早地開始從上游往下游延伸了,主要向新材料、精細化學品甚至向一些電子化學品、專業化學品方向發展。在這一方面有的民營企業做了很多的工作,雖沒有馬上見到效果,這是因為他們沒有一個深厚的積累。”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中小企業工作委員會秘書長王靜敏說,“現在不論在企業的管理還是資本的運作上,都應該有優秀的人才聚集在企業,重視技術創新。” 

用好國際金融工具

走好油化並舉之路,不僅需要民營煉化企業立體抱團,而且需要“要擴展國際化視野,把企業融入世界經濟的價值鏈。做大了的民營企業,要有整合國際資源的能力。這是體現民營企業強弱的比較本質的特徵。”王靜敏說。

今年3月中國原油期貨的上市給民營煉化企業參與國際貿易提供了平臺。原油期貨首日交易參與集合競價的客戶共413家,山東地煉企業參與熱情頗高。其中,山東匯豐石化作為集合競價的參與者,買下了兩手原油期貨。這也是山東省內第一家參與原油期貨交易的企業。匯豐石化產業發展中心總監張磊表示:“雖然數量不多,只有兩手(2000桶,摺合300餘噸),但也是企業嘗試原油期貨的開始。”

實際上,除了匯豐石化外,山東不少相關企業都參與其中。“買的不多,基本上就是嚐鮮,熟悉一下國內原油期貨的參與過程。”山東一家地煉企業國際原油部負責人張德強表示,“前些年原油大漲大跌的時候,很多企業一船原油就可能虧損上億元。而利用了期貨工具之後,企業的虧損是完全可以避免的。這令不少有眼光的企業家極為重視,並逐步開始在境外建分公司,做原油的進口及期貨對沖操作。”

“隨著國內原油期貨的發展,未來我們的套保操作重點將由國外期貨市場轉向國內原油期貨市場。對地煉企來說,國內原油期貨市場的發展,有利於規避風險,鎖定成本和收益。”張德強說。

在東營一家煉企的副總經理周峰看來,地煉企業利用好國內原油期貨,根據自己實際生產規模和特點,確立好在期貨市場的頭寸規模和操作節奏,再通過將庫存金融化,提高資金利用率,完全可以將企業的經營業績和風險控制能力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油價太高或者太低對煉廠來說都不是很好的事情。未來煉廠對於一些金融工具,包括衍生品的工具應該有一些更深刻的認識。比如說,在現貨或者期貨方面,做套期保值等聯動操作,來控制自己的運營風險。”隆眾石化分析師李彥說。

在安迅思總監李莉看來,“重新洗牌階段還是要守得住,不能冒進,還是以穩字為主。這個時候需要把資金鍊處理好,把風險控制到最小。原料端結合金融衍生品市場,將現貨和期貨結合起來,如果這一環做不好的話就可能帶來一些風險,因為原油採購是資金量非常大的一項工作。但是如果企業善於將成熟的期貨體系和成熟的現貨體系結合在一起做,會降低企業的經營風險。”

綠色、智慧發展

在環保監管日趨嚴格的趨勢下,未來環保的好壞也將成為企業的競爭力之一。中國出臺了一系列安全環保法規,監管日趨嚴格,行業發展約束增大。在煉化方面,民營煉化企必須積極應對,合法合規經營,繼續加大安全環保、節能降耗等方面的資金投入,應用更先進的環保技術,提高企業環保指標,打造資源利用率高、產品質量好、環境汙染少的綠色低碳型煉廠。

在加強科技創新的同時,緊跟油品質量升級。“企業要把技術研發和創新更多地轉向清潔、低碳、高效利用能源領域,努力在關鍵性、前瞻性、顛覆性技術領域尋求突破。”業內專家說,“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視提高能效、降低排放方面的新技術研發,可與其他大型企業共同研發節能減排技術,聯合開展碳捕集與封存項目等。企業煉化生產要跟上質量升級的步伐,進一步完善裝置配套能力,把好質量控制關,生產滿足質量標準要求的油品。”

同時不斷優化產品結構,提升高標號汽油、航煤等高附加值產品比例。在油品流通方面,通過技術創新實現企業數字化、信息化管理,提高流通效率,使企業在能耗、汙染物排放和碳排放等方面獲得競爭優勢。

在油品銷售方面,民營油企應藉助互聯網大數據,利用加油站客戶消費行為數據信息,研究客戶加油週期、非油商品消費偏好等規律特徵,通過對數據信息進行研究梳理、總結規律,科學指導和持續優化線下的油品銷售行為。藉助“互聯網+”創新現有的以傳統線下現貨交易為主的營銷模式,實現線下線上相結合的新型營銷模式的轉變。

“民營煉化企業要放棄固有的思維,結合自身的優勢,不斷探索新的領域,未來還有很多發展可能。”王靜敏說,“民企確實有發展內在的動力,只要市場認可就可以。基本上民企是嗅覺最敏感的一波,企業機制也比較靈活,善於在市場的海洋中游泳,將來才會越來越顯現出他們在市場的優越性。”


2018,民營煉企沉浮錄(上、中、下)


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的關鍵之年。當前,我們正在面臨能源價格的多變,國際原油市場趨穩向上,國際經濟復甦艱難的市場環境。全球煉油與石化產業進入了新一輪上行週期,強勁的需求拉動了新一輪投資。

中國煉化產業蘊藏巨大的增長潛力,並已成為全球關注焦點,國內煉化項目佈局也在由北向南、由內陸向沿海轉移。然而,伴隨著新能源的不斷髮展,環保標準日趨嚴格,我國煉化產業正面臨著結構性矛盾延續,轉型升級需求迫切的問題,以煉化一體化開啟產業升級,是我國煉化產業“十三五”發展的主導方向,國企、地方煉廠、合資企業、民營煉化一體化的多樣化市場格局正在形成。推進煉化一體化項目建設,促進煉化行業實施清潔生產和開展“智能工廠”、“數字車間”的升級改造,全面提升煉化行業智能化、數字化、綠色化發展水平,全行業更加關注通過科技創新手段保持盈利,以實現可持續的良性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