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冷的节气来了,除了多穿衣服这些典故也要知道哦

最冷的节气来了,除了多穿衣服这些典故也要知道哦

陆游有首诗写到:

晡後气殊浊,黄昏月尚明。

忽吹微雨过,便觉小寒生。

这几天福清虽然没下雨

但是看着大家衣服越来越厚

我们也能感受到最冷的节气也已经到来了

最冷的节气来了,除了多穿衣服这些典故也要知道哦

小寒

为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

也是冬季的第五个节气

标志着冬季时节的正式开始

此时太阳到达黄经285°

现在跟着小编来看看小寒的一些典故习俗吧

最冷的节气来了,除了多穿衣服这些典故也要知道哦

小寒的三候指的是什么

一候雁北乡:候鸟中大雁是顺阴阳而迁移,此时阳气已动,所以大雁开始向北迁移。

最冷的节气来了,除了多穿衣服这些典故也要知道哦

二候鹊始巢:此时北方到处可见到喜鹊,并且感觉到阳气而开始筑巢。

最冷的节气来了,除了多穿衣服这些典故也要知道哦

三候雉始鸲:“雉鸲”的“鸲”为鸣叫的意思,雉在接近四九时会感阳气的生长而鸣叫。

最冷的节气来了,除了多穿衣服这些典故也要知道哦

小寒为什么会是最冷的

小寒带着一个小字看似不经意,其实寒冷尤甚。

上一个节气“冬至”,地面得到的太阳热量最少,但土壤深层还有一些热量可以向上散发,所以并不是全年最冷的时候。到了小寒,土壤深层的热量散失到了最底点,尽管白天稍长,太阳的光、热略有增加,但实际这是最入不敷出的时期,于是成为全年最冷的时节。

最冷的节气来了,除了多穿衣服这些典故也要知道哦

俗话说“小寒胜大寒,最冷在三九”。何为“三九”?每九天为一个“九”,第一个九天为“一九”,第二个九天为“二九”,第三个九天为“三九”依次类推。而小寒的时间恰巧在二九的第六天,所以也是寒冷最盛的时节。《全宋词》中有无名氏的词句“小寒时节,正同云暮惨,劲风朝烈”,正是写小寒之冷。

为何古人要在小寒后加一个大寒?

既然小寒更冷,古人为什么要在小寒后又加一个大寒,而不是倒过来排列呢?

原来,中国传统文化特别讲“物极必反”,认为寒暑交替的“天道”是寒冷之后迅速回暖,如果先大寒后小寒,从字面上就找不到最冷后“回暖”的感觉了,所以把大寒放后面,让大寒后迅速回归立春,这才符合中国人的思维习惯。

小寒的民俗

到了小寒,北方是天寒地冻、滴水成冰;南方大部分地区也是霜雪交侵,冷透肌骨。这时的农事活动,北方可以积肥造肥、兴修水利,南方则需浇好冻水、培土施肥以使农作物安全越冬。

最冷的节气来了,除了多穿衣服这些典故也要知道哦

进入小寒,时间也开始靠近年关,年味也越来越浓。按各地习俗,有的开始忙活着用巧手剪出漂亮喜庆的窗花,就等远方的孩子回家贴上;有的开始忙活着备年货,杀年猪,今天这家吃饭,明天那家吃饭;集市上开始出现年画、彩灯、香烛、鞭炮等年味十足的货品。

俗话说:三九四九冰上走。这么冷的节气,吃点儿热乎的、喝点儿暖身的之外,还有“画图数九”的习俗可别忘了。

最冷的节气来了,除了多穿衣服这些典故也要知道哦

从元代就已开始,从皇宫到民间都时兴的“九九消寒图”,有铜钱形、梅花形、文字形、葫芦形等多种。一般这么玩:冬至之后,贴梅花一枝于窗间,佳人梳妆之时,每天用胭脂涂满一圈,等到八十一圈都涂满,原本雪白的梅花尽皆化身杏花,窗外已春回大地。

最冷的节气来了,除了多穿衣服这些典故也要知道哦

在故宫养心殿后殿,挂有一幅图,上书“管城春满”,下面如九宫格一般,从右到左,写有九个双钩空心字:“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每个字(繁体字)都是九笔。读起来诗不诗、词不词,如果不懂民俗,可能会一头雾水。

小寒时节各地的饮食

饮食上“小寒”节气中有一重要的民俗就是吃“腊八粥”。《燕京岁时记》中记载:“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

最冷的节气来了,除了多穿衣服这些典故也要知道哦

陕西不产或者少产大米的地方,不吃腊八粥,而是吃腊八面。用各种果品、蔬菜做成臊子,把面条擀好。到腊月初八早上全家人一起吃。南京人会煮菜饭吃,广州人吃糯米粉,天津人则会吃黄牙菜。虽然各地吃的不尽相同,但渴望团聚的心都是一样的。

最冷的节气来了,除了多穿衣服这些典故也要知道哦

小寒的一些养生常识

而到了小寒,一定注意防寒保暖,尤其是头部。头部是人体的中枢神经所在,全身阳气需要汇集到头部,所以要十分注意头部的保护。外出戴帽子,多喝温水,适当吃一些滋补的食物,来补充人体所需营养。有机会也要适当锻炼,增强体质。可做一些伸张运动、下蹲或者户外慢跑。

最冷的节气来了,除了多穿衣服这些典故也要知道哦

小寒来了

春节还会远么

温暖的日子也即将到来

朋友们新买的厚衣服可要好好拿出来穿了

不然就没机会啦

最冷的节气来了,除了多穿衣服这些典故也要知道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