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桐城|十月初一,又该送寒衣了


乡土桐城|十月初一,又该送寒衣了


十月初一,又该送寒衣了

文|汪向军

谚云:“十月一,送寒衣。”这种风俗早在明代就有了;刘侗《帝京景物略》中写的很细致,所谓“识其姓字辈行,如寄书然”等等。意思是天气冷了,一家都穿新衣了,也应该给死去的亲人寄点寒衣去。虽然事属迷信,但却寄托了怀念亲人的深厚、淳朴的感情,对于常人来说,也是不可厚非的。每年到十月初一,人们总预先糊好“寒衣包”、“金银锞子包袱”,完全像《帝京景物略》说的那样。所以每年的这个时候我总记着给远去的父亲送寒衣,虽然托载着父亲的那口棺材已经腐烂为泥,但对父亲的思念却代代相传,永远地被我们放在心里提着,守护着,在每年十月初一的夜晚用无字的纸点燃心中的火焰。

现在想想过去父亲在世的时候,我真的还没有给他买过一件衣服,虽然每次想给他买的时候,他都以种种理由给婉言拒绝了。拒绝不过,父亲就告诉我还是叫你姐给我买吧,他说女儿是他的贴心小棉袄,买的衣服也就暖和些。说是买也都是姐姐找裁缝给定做,因为父亲的身躯比较肥胖,个子也很魁梧,所以想给他买衣服也是件困难的事情。有一年姐姐还让在上海毛纺厂工作的同学给父亲定了套呢子服装,这可能就是父亲生前最好的衣服了。其实我知道父亲是让我存点钱,买房子,娶老婆。父亲去世后,在整理父亲的衣柜时发现姐姐和嫂子给他买的衣服大部分还是新的,基本都没有穿,他平时穿的都是旧的甚至部队时的黄军装,那套尚好的呢子外套也还是新的挂在那里。睹衣思父,心很痛很痛。

又是一年的十月初一,爸爸,您在那个世界还好吗?这是立冬的雨,冰冰的,凉凉的,滴滴答答下了一整个晚上,有些应景。今天,趟过汪汪的水泽,我将回孔城的沙塘老家去给父亲送寒衣,虽然任何东西对您来说都已不重要,重要的就是每年的这个时候我能回老家,回到您的“身边”,为您尽一份心意,这就是您需要的,象您生前一样,不需要任何东西,只要陪伴。妈妈去了广东哥哥那所以也就不能亲自回来。人生就是在经历中感知事物带来的喜、怒、哀、乐,从而体会每一个细节欢愉中的雀跃与悲伤后的刺痛。“送寒衣”的寓意将捎去儿子永远不能忘却父亲养育之恩的敬孝、哀思之情?

我有时想:黄土下安眠的先人能不能收到寒衣,或者收到冥币纸钱都不是关键的问题。关键的就是怎么让在世的老人吃好穿暖,才是至关重要的。也是长辈们说的,要孝生前孝,死后你就是花金山银山,又有何益呢?上次我有个熟人说他父亲在山里一个人住很孤独,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想将其送到桐城市养老院。听后我感觉很愕然:怎么有这样的人子?老父亲把你养大了,难道就落个“养儿不孝如养猪”的一声叹息吗?

所以趁着父母健在,多孝敬他们一点,言语到堂一点,不要等到百年过后,又去想着送所谓的寒衣,轻飘飘的纸张,温暖不了逐渐冷却的心。


乡土桐城|十月初一,又该送寒衣了


乡土桐城|十月初一,又该送寒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