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了55個老闆合夥生意到底能不能做?原來80%的生意人都敗在這裡

創業合夥人之間最容易起爭端的問題之一就是股權分配,無數初創公司都傷或死在股權分配問題上。

那麼合夥人之間的股權到底應該如何分配呢?而最主要的原因是什麼?藉此事件和大家梳理一下關於合夥人股權的架構!本期福利:私信小編免費領取《門店促銷的108種創意方案》和《實體店23種老客戶轉介紹秘訣》!歡迎小夥伴在底部發表神評,與我們交流!

問了55個老闆合夥生意到底能不能做?原來80%的生意人都敗在這裡

真功夫事件,表面上是因為家族矛盾所導致的,特別是蔡達標和潘敏峰的離婚是關鍵。但實際上,問題的根源在於50%:50%的平衡性股權結構,家族矛盾只是進一步加劇了股權結構不合理所導致的問題。

問了55個老闆合夥生意到底能不能做?原來80%的生意人都敗在這裡

由於每個股東對公司的貢獻是不同的,這種完全持平的股權結構很可能導致公司控制權與利益索取權的失衡,為未來的利益分配埋下隱患;在決策時形成股東僵局,為日後的股權之爭埋下了伏筆。

一、挑選合適的合夥人

合夥人是公司最大的利益貢獻者,直接關係到創業的成敗,因此,必須予以高度重視。我們挑選的合夥人應該能通過技能互補,資源共享,實現效益最大化。就像雷軍說的,他創業之初70%的時間都在找人,找的是他那個層面的合夥人。合夥人要互補,要不一樣,甚至要成為自己的鏡子,能跟自己最熟悉的東西互相挑戰。

問了55個老闆合夥生意到底能不能做?原來80%的生意人都敗在這裡

二、合夥人的股權分配

任何一家公司,在最初創立時就應該系統考慮股權劃分問題,以免在可預見的未來,陷入始料不及的股權紛爭中。

問了55個老闆合夥生意到底能不能做?原來80%的生意人都敗在這裡

1)明確核心股東

很多股權糾紛都源於大股東不清晰,如真功夫,蔡達標和潘宇海從持股50%到47%,一直都處於對等局面,遇到意見分歧時無法集中決策,很容易產生糾紛。

3)跳出完全按照出資比例分配股權的原則 (同股不同權)

在現代企業出資中,除資金外,還有勞務、專利、知識產權等,所以,完全按照出資多少分配股權是不合理的。小編建議企業科學評估各類出資(資金、創意、技術、運營、個人品牌),跳出完全按照出資比例分配股權的原則,鼓勵有特殊價值的股東和員工,發揮人力資本的最大優勢,增強公司競爭力,吸引投資者。

4)股權結構簡單明晰

問了55個老闆合夥生意到底能不能做?原來80%的生意人都敗在這裡

簡單明晰”指股東人數不是太多,股權構成不過於複雜,不存在大量的代持人、期權池、交叉持股、雙股權、委託投票權等。

5)簽署股權分配協議

很多公司在早期創業時都只顧埋頭苦幹,僅在口頭上約定股權分配比例。一旦公司成長起來,合夥人要求按照股權比例分享利潤時,口頭約定就很難服眾.因此,企業在做股權架構時,事先要考慮到未來融資對股權稀釋的問題,謹防外部資本控制公司。

問了55個老闆合夥生意到底能不能做?原來80%的生意人都敗在這裡

6)謹防外部資本對公司控股

外部資本控股存在很多問題,不利於公司的長期發展。外部資本對公司的實際經營狀況瞭解有限,容易做出錯誤決策。

7)股權結構不要平均化

每個合夥人對公司的貢獻可能都不一樣,如果平均分配股權,自然會讓付出多的合夥人不滿,容易引發糾紛,導致項目半途而廢;比較成功的模式是有一個核心大股東作為決策中心,另外搭配幾個有話語權的小股東,保持不同意見的同時又能拍板決策。

股權結構是一個彈性可塑的動態交互模式,創業者應充分考慮公司的發展方向、經營狀況和融資需求,以及出資人價值、投資額、收益兌現等因素,在進行深入分析後合理設計股權結構,並根據公司的發展變化及合夥人變動等實時調整股權架構。本次分享到這裡,歡迎大家持續關注我們的精彩案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