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升級 量增質提——我國絲綢業70年“蝶變”之路綜述

新華社北京1月8日電題:轉型升級 量增質提——我國絲綢業70年“蝶變”之路綜述

新華社記者王優玲、林紅梅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絲綢業在改革開放中“蝶變”,競爭力增強,品質提升。在“互聯網+”、消費升級的趨勢下,絲綢業煥發新的生機,迎來黃金髮展機遇期。

“繭絲綢產業是我國具有深厚傳統文化底蘊的歷史經典產業。絲綢業的興盛,和中華民族的復興緊密連在一起。”中國絲綢協會名譽會長楊永元對新華社記者說。

中華民族在歷史上,一直對絲綢產業處於絕對的壟斷地位,誕生了著名的絲綢之路。但伴隨鴉片戰爭後中國的積貧積弱,中國絲綢產業一路衰退,1949年絲綢產量僅約2.5萬噸。新中國成立後,絲綢產業重新崛起為國家出口換匯的支柱產業,由國家進行全鏈條的絲綢專營。

“絲綢是國家出口換取美元的拳頭產品,是國家的‘寶貝’,一年為國家掙回10億美元,佔全國外匯的十分之一。”楊永元沉浸在回憶裡。

改革開放後,由於絲綢具有能夠換匯的強大利潤能力,國家放鬆計劃管控後,地方政府大幹快上,絲綢產業迎來了1984至1994年的10年黃金期。

繁榮的背後蘊藏著危機。在價格雙軌制,出口創匯鼓勵和利潤刺激下,1986年爆發了持續3年的蠶繭大戰。在混亂的市場秩序和錯誤的市場信號刺激下,出現大量絲綢產品以次充好、以假亂真、坑蒙拐騙等現象,破壞了中國絲綢在國際上的信譽,中國絲綢在國際上賣不動了,全面虧損。

在困境下找出路,在逆境中求生存。專營體制轟然倒塌的絲綢產業作為受衝擊最重的行業,率先轉型。經過改制轉型,中國絲綢業從國家專營、國有經濟為主,轉變為民營、國有混合,以民營為主的格局,企業成為市場自主經營的主體。

中國絲綢協會副會長、絲綢之路集團公司董事長凌蘭芳說,2018年是改革開放40週年,也是中國絲綢業重新躍上世界第一寶座30週年,還是國內蠶繭大戰結束30週年。在改革開放中,中國絲綢重新煥發出新生機。

來自商務部市場運行和消費促進司的統計數據顯示,在蠶繭產量上,我國繭絲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比例持續上升,近幾年穩定在75%至80%,穩居世界第一。

在工藝上,我國絲綢業擁有當今世界上最先進的絲綢製造工藝技術。由中國主導的第一個生絲電子監測國際標準最近獲得國際標準化組織通過。數碼印花、電子圖案設計等新技術在行業大量運用,適應市場對絲綢產品短平快新的變化需求。

在產業水平上,從以出口生絲、綢緞為主的初級產品轉型升級為生絲、絲綢、服裝等全鏈條產業。絲綢產品的消費品檔次、質量、花色實現了國際、國內接軌。商務部數據顯示,全國2017年真絲綢緞商品出口達35.6億美元,同比增長23%。

同時,社會各界對絲綢傳統文化元素深入挖掘,絲綢+旅遊、絲綢+文化、絲綢+創意等快捷融合迅速發展,蠶繭科普基地、絲綢小鎮等新興業態冒出。一批民營企業絲綢品牌崛起,湖州的絲綢之路、翔順;杭州的萬事利、紹興的巴貝、南通的鑫緣、廣州的絲麗、蘇州的華佳等。企業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不斷滿足消費者對絲綢品質的需求,工匠精神體現明顯。

絲綢業還成為“一帶一路”中率先走出去的先鋒產業。商務部蠶繭辦有關人士介紹,近年來,中國絲綢企業加大了在烏茲別克斯坦、緬甸、非洲等國家和地區蠶繭產業的投資力度,蠶種、桑苗遠銷希臘、中亞等國家和地區,我國蠶繭絲綢企業全球佈局更趨活躍。(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