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實:從“增質”視角看“6%”的守與退

作者:程實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董事總經理

程實:從“增質”視角看“6%”的守與退


“苟利於民,不必法古。”隨著中國經濟從高增長階段走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就“增速”論“底線”難免片面,從“增質”看“增速”或將更有裨益。我們認為,放之於中國經濟“增質”全局,“增速是否守6%”已從單一維度的政策之問,拓展為三個不同時間維度的權衡之題。因此,相比於“一刀切”式的簡單答案,“年度堅守底線+季度靈活應變+長期加力增質”或將是更為合理且全面的政策應對。

維度一:從年度來看,2020年是新舊模式交棒之際,守住6%增速依然必要。過去四十年,中國經濟的逆週期政策始終作為“趕超戰略”的發動機。未來四十年,隨著高質量發展階段開啟,中國經濟的增速將更多地由內部發展需求而非政策規劃確定,逆週期調控也將回歸原有職能,真正成為熨平經濟週期的穩定器。2020年恰是上述新舊職能的交接之年。從舊職能來看,在“十年翻兩番”的收官之年,考慮到2019年增速將大概率維持於6.2%左右,因此2020年增速底線預計為6.0%。從新職能來看,保障居民就業將是高質量發展時代經濟增速的首要潛在底線。2011年至今,隨著經濟增質的提升,每單位GDP增速所能承載的新增就業人數逐年遞增。根據趨勢值預測,2020年增速需達到5.9%左右,以滿足新增就業需求。由此可知,新舊職能下的增速目標相對一致,並不存在較大落差。為保證新舊職能的平滑交接,並緩衝產業加速升級中結構性失業的動態變化,守住6%的年度增速依然是2020年的合意選擇。

維度二:從季度來看,“增質”強化居民福利韌性,單季“破6%”並不可怕。近年來,中國經濟的增速中樞下行引起廣泛焦慮,但經濟“增質”對居民福利韌性的鞏固卻少人矚目。2019Q1-Q3中國經濟增速逐季下滑,與同樣走勢的2015Q2-2016Q1具有可比性。相較而言,雖然2019Q1-Q3期間的經濟下行壓力更大,但是居民福利所受的拖累卻更小。在收入環節,GDP季度實際同比增速每下滑1個百分點,2019Q1-Q3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累計同比損失約1.7個百分點,較2015Q2-2016Q1的損失減弱約2.1個百分點。由此傳導至消費環節,GDP季度實際同比增速每下滑1個百分點,較之於2015Q2-2016Q1,2019Q1-Q3居民當期收入感受指數少損失5.9個百分點,消費者信心指數因此少損失近16個單位。由此可知,得益於近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居民福利對於經濟下行風險的抵抗力提升,單季增速“破6%”並非不可逾越的雷池。相反,在宏觀槓桿高企、通脹短期衝頂、多重政策目標衝突的大環境下,給予宏觀政策更大的騰挪空間,允許逆週期調控更靈活的擇時發力,將有利於保證經濟在小幅波動中實現整體穩定。

維度三:從長期來看,增速下行是長勢,“增質”加力更重要。宏觀政策的關切固然有長、短期之別,但是長期的路徑步步積累於短期的抉擇,短期有所“不為”,長期方能“有為”。從長期來看,中國經濟已經邁過歷史拐點,人口紅利逐步衰退,資源環境約束廣泛顯現,資本邊際回報率步入下行軌道。經濟發展的核心動力已從擴大要素投入,轉向提振全要素生產率。在這一歷史變局之下,潛在經濟增速的漸次下行是大勢所趨,因而逆週期調控的核心意義,不再是長期固守某一個增速數值,而在於通過保持增速的相對穩定,為經濟“增質”提供助力。由此,未來的逆週期調控料將銜接長短期的政策關切,並據此確定政策力度和方向的邊界。從力度來看,逆週期調控的發力有望保持結構性、階段性,儘量避免引發宏觀槓桿率的多季度持續上升。從方向來看,事關居民福利、消費升級和新經濟發展的領域,如老舊小區改造、消費基礎設施建設、“新基建”,將成為新一輪積極財政的發力點。貨幣政策將繼續側重以改革方式打通利率傳導通道、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