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家訪工作前,你必須知道的幾個要點

開學前,家訪是幼兒園的一項重要工作,其目的是深入瞭解幼兒個性特點和家庭教養方式,為家園攜手共育打下更堅實的基礎。今天小編找了幾篇家訪的案例,讓各位老師瞭解面對不同的家長應該如何面對,並配上一些家訪方式和必要的準備,讓老師們能夠輕鬆自如的面對家訪這一工作。


幼兒園家訪工作前,你必須知道的幾個要點


家訪案例


1

新生家訪:家長要求過多,教師發怵 

【現象】一年一度的新生入園要開始了,像往年一樣,每個孩子的家庭走一遍是我們的常規工作。家訪前,我們會做大量工作,會把園所的辦園理念、一年中取得的成績等告知家長。 

  但是,在家訪的過程中,有些家長會提出許多無理要求:比如,孩子的座位要在什麼位置;小床要放在什麼地方;吃飯時老師要喂他的孩子;有玩具要先給他的孩子玩等。雖然這些要求不是發生在同一個家長身上,但是實在讓我們無語。每當這時,老師們總是開玩笑地說:“我們必須都得有個宰相肚啊。” 

  還有好多家長提出讓孩子一入園就學習英語,有時候老師解釋半天,有的家長依然不理解過早學習英語是不符合幼兒身心發展規律的,不懂得“拔苗助長”的危害。 

  【策略】對於新生的家訪,主要目的是讓老師更好、更全面地瞭解孩子及其家庭的情況,告知家長需要做好哪些方面的準備工作,如開學前先領著孩子到幼兒園熟悉一下環境,玩玩幼兒園的玩具,和老師交流交流,讓孩子對幼兒園先有個初步的認識。 

  再就是孩子剛入園,可謂“第二次斷奶”,家長在家裡要試著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該放手的要放手。此外,多瞭解如何消除新入園幼兒的焦慮以及做好哪些準備等。 

  【反思】有些老師一提起家訪就會發怵,主要原因是很多家長雖然選擇了這所幼兒園,但是先把對幼兒園的種種疑慮放在了前面,提出的很多問題,讓老師們很難應付。家訪讓我們知道:杜絕幼兒教育“小學化”,關鍵在家長,要讓所有家長的育兒觀念與幼兒園同步,任重而道遠! 

2

老生家訪:家長“護犢子”,牴觸家訪

【現象】教學中經常遇到任性、調皮搗蛋、打架、咬人的孩子,對於這些孩子,老師除了耐心、細心教育外,更重要的是發現不好習慣形成的原因,以便對症下藥,這就需要及時進行家訪,瞭解孩子在家的表現。可是,在家訪中經常出現家長“護犢子”的現象,甚至有些孩子和家長害怕家訪,出現了牴觸情緒。例如,我們班的龍龍小朋友經常咬人、撓人,為此我做了大量工作,並進行了家訪,把孩子在幼兒園的表現及時告訴家長。經過和龍龍媽媽進行交流,我得知她對孩子咬人、撓人的情況很清楚,卻不以為然,對我說:“不調皮還算男孩子嗎?這樣在社會上吃得開。” 

  【策略】怎樣做才能讓家長和孩子愛上家訪,敞開心扉和老師交流,共同合作教育好孩子呢?我的做法是上門進行“侃大山”式的家訪,和家長促膝交談,溝通感情,家長感受到了老師的誠心,就願意說出孩子在家的真實情況,我也會及時向家長反饋孩子在園的表現,找出孩子不良習慣形成的原因,從根源入手,對症下藥,達到共同教育好孩子的目的。 

  另外,每天孩子入園與離園時,我都會主動和家長搭話,進行朋友式的交流,瞭解孩子的近期表現。時間雖短,但通過和家長共同商量、共同探討教育策略,也能收到不錯的效果。 

  【反思】在家長心裡,自己的孩子總是最好的,明明孩子做錯了也捨不得批評,任其發展不良行為,沒有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而孩子也有害怕老師家訪的原因,主要是認為老師在向他的家人“打小報告”,把他在幼兒園的“糗事”告訴家長。“侃大山”式的家訪,讓家長收到了更多的信息,家長和我成了朋友,對工作中的一些小瑕疵,家長也能包容,能理解老師的辛苦與不易。每當學校有什麼大型活動時,家長都自覺加入其中,忙前忙後,成了學校的義工。

3

特殊家訪:家長不合作,溝通是關鍵

【現象】前段時間,我園召開了兩次家長會,奇怪的是鵬鵬的家長都沒來參加。帶著疑問,我到鵬鵬家做家訪,坐定後,鵬鵬媽媽對我開門見山地說:“鄰居家的孩子跟鵬鵬一樣大,可是人家會說不少英語,認識很多漢字,會計算數學題。我心裡很著急,所以想讓他轉學。” 

  【策略】

鵬鵬媽媽的話道出了許多家長的心聲。看到她那急於轉學的神情,我沒有怪她,而是平靜地向她闡明我園的辦園理念、宗旨、特色課題。我還向她介紹:幼兒時期,絕對不能“小學化”,要遵循孩子身心發展規律,不能急於求成。老師並不是單純地教死板的知識,而是讓孩子們在實踐中、生活中、遊戲中主動地去探索、發現。 

  通過我與鵬鵬媽媽真誠的交流,她好像明白了許多,可還是有點半信半疑,認為我只是在空談理論。於是我從手機上翻出幾個孩子做遊戲、上活動課的視頻,她看到視頻中孩子們快樂地遊戲、爭先恐後地回答問題的情景,對我說:“老師,原來你們園在教育孩子方面花費了大功夫,可是我們家長只知道孩子多學一些東西就是好的,與老師溝通得太少了。”她不好意思地說,“老師,我決定了,讓孩子繼續跟著你學。” 

  【反思】通過這次家訪,我深深體會到:我們不僅要讓家長看到孩子有形的進步,更重要的是與家長一道,共同抵制幼兒教育“小學化”現象。從那以後,我建立了班級QQ群,及時上傳孩子們每天的動態圖片或視頻,讓家長看到孩子的進步。我還定期召開家長會,跟家長交流哪些行為違背幼兒發展規律,讓家長提意見或建議,力求讓家長的教育觀與園所“齊步走”。 


家訪變化


家訪視角的變化:

從宣講到傾聽,更加深入地尊重、理解家庭教養方式。近年來,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家長也擁有更加寬廣的教育視野,對家庭教育的重視以及家庭養育水平的提升,大大降低了教師在溝通中傳遞教育理念的比重。因此,幼兒園家訪不再像以往那樣花較多時間去宣講教育理念,幫助家長轉變兒童觀和教育觀,而是通過多傾聽,更加深入地尊重、理解家長的家庭教養方式。 

家訪內容的變化:

以專業建立起老師與家長、兒童間初步的信任。除了常規的家訪內容外,老師對家訪內涵的理解更加深入了。首先,家訪安排在幼兒入園前,第一次與陌生老師的見面安排在熟悉的環境——家庭裡,更符合幼兒心理安全感的需要。其次,在家訪中,我們會有“陪伴玩耍”這一環節,利用幼兒感興趣的玩具和小遊戲,身體力行地捕捉幼兒興趣點、理解幼兒交往和表現的特點,與幼兒建立初步的熟悉感。再其次,通過觀察、互動並記錄下幼兒發展的特點,以切身示範傳遞教育觀念,並取得家長初步的信任。 

家訪效果評估的變化:

在與家長的交流中,老師更多的是通過了解幼兒從出生以來的發展和家長的教養觀念和方式,獲取更多的信息,結合對幼兒實際情況的觀察,深入瞭解幼兒的個體特徵,並尊重、理解、接納家庭教育的多元,為之後的幼兒園課程設置、家長工作的開展及幼兒發展的支持,提供依據。


準備工作


備時間:家訪前,與家長電話約定好時間,確認到家的時間和預計會待的時間,儘量避開吃飯時間。 

備人員:最好是班上幾位老師同去,一方面顯得有誠意和重視,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強老師與幼兒之間的聯繫。保健醫生可以和老師一同到體弱或特殊(肥胖、貧血)兒童家庭家訪。 

備物品:準備鞋套、帶好幼兒家庭地址、準備好筆和本子做家訪記錄。新生要帶新生家訪表、給寶寶的一封信、溫馨提醒。帶個照相機,記錄下快樂場景。 

備計劃:每一次家訪前,要根據你得到的這個幼兒的相關信息制定一個計劃,包括:幼兒的認知和社會性能力、特殊興趣、在幼兒園的好朋友是誰、易於取得成功的活動等。之後,提出既考慮到父母的期望,又適合孩子發展水平的方法,幫助家長全面準確地看待孩子,找到適合孩子發展的家庭教育模式。 


良好形象


樹儀表:服裝得體,落落大方,舉止文雅,舉手投足使家長感受到教師的素養。 

樹態度:教師在家訪中要有誠心和愛心,主動與孩子打招呼,可伴有親切的微笑、溫柔的撫摸。講話要注意方式,要多表揚孩子的長處和進步。 

聽意見:隨著家長的教育水平不斷提高,他們的許多見解值得教師學習和借鑑。教師要放下“教育權威”的架子,向家長征求意見,認真傾聽家長的言談,使家長覺得教師可親可信,從而誠心誠意地支持和配合教師工作。 

忌滔滔不絕:有的教師迫切希望將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措施滔滔不絕地灌輸給家長,甚至沒有給家長說話的機會,這樣會讓家長反感。 


巧手君說

一個形象得體,懂得傾聽善於溝通的老師開展家訪無疑事半功倍,這一過程可能需要長期的摸索和學習,但是隻要樹立一個正確的態度,去了解家長和孩子的需要和想法。巧手君相信,家訪就不會再是讓您頭痛的問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