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巨嬰”式家庭教育,請做好這三點

1972年,在看完德國慕尼黑奧運會後,年僅7歲的喬丹跑進廚房,他對正在做土豆沙拉的德洛利斯說:“媽媽,我以後要打籃球,成為世界冠軍!”

“哦,真的嗎?”媽媽微笑著問。“當然,我一定會贏得金牌!”小喬丹大聲說道。“太棒了,我相信你能行!”德洛利斯高興地拍著他的肩膀。

中學二年級時,一天,喬丹傷心地告訴德洛利斯:“媽媽,我被校隊刷掉了,他們說我個子太小,我想長得更高。”聽了喬丹的話,德洛利斯對他說:“不用灰心,你會越長越高的。今天晚上我就為你祈禱,往你鞋裡撒鹽,幫你長得更高!”

後來,喬丹開始瘋長。他對人們說:“那是因為媽媽每天都為我祈禱,還往我鞋裡撒鹽。”

在一次採訪中,德洛利斯告訴記者:“在孩子小時候,我就要求他們自己動手打掃房間、收拾床鋪,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喬丹當然也不例外。那時候,喬丹總能做得很好,因為他聰明而且勤奮,即使喬丹成為巨星之後,仍然堅持自己動手做家務。”

在籃球飛人“起飛”的過程中,德洛利斯的教育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喬丹的故事告訴了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正確的家庭教育,既可以讓孩子堅定理想,還能讓孩子擁有實現理想所必備的優良品質和良好習慣,從而一步步走向成功。

避免“巨嬰”式家庭教育,請做好這三點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正確培養孩子,並避免出現“巨嬰式”的家庭教育呢?

引導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

今年,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針對孩子的生活自理和學習能力,面向中小學進行了調研,其中有這三個問題:“是否自己洗內衣內褲”、“是否經常參與家務勞動”、“做作業是否需要家長陪”。

結果顯示,自己洗內衣內褲的孩子不到50%,經常參加家務勞動的僅21.6%,有17.2%的孩子做作業仍需要家長陪同。

有人說“生活即教育”。愛孩子,就要學會放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導師,而不是事事“包辦”的管家。讓孩子從小愛上勞動,有助於形成獨立的人格,是關係到孩子今後的就業成才和生活幸福的關鍵。

避免“巨嬰”式家庭教育,請做好這三點


鼓勵孩子參加集體活動

隨著城市化、信息化的進程,《王者榮耀》已是孩子們的最愛,手機、電腦、平板、電視一個都不能少。

而長期不與外界接觸,會讓孩子的感官功能退化,造成注意力紊亂、肥胖率增加、抑鬱和自閉等心理問題。

父母要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根據他們的能力、愛好、興趣選擇參加集體活動。如通過郊遊參觀、走親訪友、演出比賽等機會,有意識地安排孩子與他人接觸,鍛鍊孩子的合作能力,有助於孩子提高智商、情商,健康快樂地成長。

避免“巨嬰”式家庭教育,請做好這三點


尊重孩子的選擇

尹建莉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書中講道,如果家長在任何事上都想說服孩子按大人的想法來做,整天要求孩子服從自己,就教會孩子在無意識間也用同樣的方法對待他人。這種事件積累得太多,會形成極端心理,發展為一種偏執。

有一期的《爸爸去哪兒》中,小美女夏天想要花掉自己所有的晚餐費,跟村長買一個冰激凌。爸爸夏克立並沒有阻止,而是告訴她,可以買,但是後果就是晚飯就沒得吃了。夏天點點頭。

父母要懂得選擇非常重要。從小就訓練孩子們,為自己的人生做選擇,為自己行為負責。

孩子,未來的路道阻且長,願你如魚得水、遊刃有餘。真正智慧的父母,是充分肯定和尊重孩子的發展規律,給孩子生活力,這裡藏著孩子的未來。

避免“巨嬰”式家庭教育,請做好這三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