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科和難題是怎樣形成的?明白了這些就不再難

許多學生在學習中,存在偏科現象,我們形象地叫作“瘸腿科”。

也有一些學生,對個別學科的某些知識點、某些題型,畏難發愁,包括許多試題中的“壓軸題”,不會做,做不對,成為高分路上最大的“攔路虎”。

偏科現象和難題,是如何形成的呢?

偏科和難題是怎樣形成的?明白了這些就不再難

學生出現偏科現象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個別學生的形象思維、邏輯思維能力較差,那麼,學習數學特別是立體幾何時,就會很吃力。還有的學生,不喜歡某一門課程的老師,上課不認真聽講,也容易形成偏科。

但是,除了這些原因,還有一個最普遍、最重要,也最容易讓學生忽視的原因:那就是,對一些基礎的知識點、概念,理解不透,學習不深,似懂非懂,慢慢積累,小問題積成了大問題,小矛盾積成了大矛盾,較簡單的題積成了大難題。

所以,看似是難題,表面是偏科,實際上是當初入門的時候,學習不紮實、不透徹。

偏科和難題是怎樣形成的?明白了這些就不再難

那麼,如何解決偏科問題呢?

一是對於新學的課程,特別是基礎的定義、概念、公式、公理,要理解透徹,知其所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比如說,物理中的“力”這個概念,從初中二年級就開始學習,升入高一之後,第一章又要學習“力”,第三章接著學習牛頓第一定律。如果初中的時候,對“力”的概念和內涵不清楚,不明白,怎麼能深刻理解高中階段學習的摩擦力、阻力呢?

二是形成“日學日清”“周學周清”的學習習慣。無論是初中的學生,還是高中的學生,都要形成及時複習、鞏固的習慣。當天學習的新知識,力爭當天鞏固、學會。每週要拿出專門的時間,對一週的學習情況,進行復習、總結。特別是對一些似是而非、似懂非懂的題目,更要弄明白其定義、定理的推導過程。只有這樣,在碰到所謂的難題時,才能迅速找到解題方法。

偏科和難題是怎樣形成的?明白了這些就不再難

請點擊本文右上角的紅色“關注”,講解學習方法,助力學生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