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13歲,與大人同流合汙

我,13歲,與大人同流合汙

大家好,我是優米媽。

昨天《狗十三》在騰訊視頻上線了,還沒來得及去電影院的你,泡壺茶,在家看,絕對值。

這部電影在2013年拿下了第64屆柏林電影節國際評委會特別推薦獎,以及第21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佳影片獎後,被禁播5年,而今豆瓣評分高達8.4。

看完後,我突然明白了為什麼有的人從頭哭到尾,有的人壓抑得說不出話來。

我,13歲,與大人同流合汙

豆瓣上有一個小組叫做“父母皆禍害”,這個青春劇就是一部再貼切不過的“中國家庭教育馴化史”。

每個人都曾是孩子,被馴化成了大人,然後再馴化自己的孩子。

01 “每一場成長都是兇殺案”

我,13歲,與大人同流合汙

13歲少女李玩的成長,有這麼幾個環節:

1. 爸爸擅自改了李玩的興趣班志願後,掏著鈔票,試圖討好憤怒、委屈的女兒,卻不知物質上的豐厚,彌補不了精神上的貧瘠。

2. 爸爸送狗,李玩和狗有了感情後,爺爺弄丟了狗。

大人們搞不懂,不就是一隻狗嘛,李玩至於這麼痛苦絕望、無理取鬧嗎!

我,13歲,與大人同流合汙

孩子丟的不是狗,而是愛與理解。

3. 大人們買新狗後,逼李玩承認:這是舊狗回來了。

4. 李玩好不容易喜歡上了新狗,因為狗咬了弟弟,繼母讓爸爸把狗賣去狗肉店。

5. 李玩借酒消愁,回到家等著她的是爸爸的一頓暴打和一句“打你,是因為愛你。你不懂,是因為你太小。”

我,13歲,與大人同流合汙

李玩終於變乖了,成長的代價是:

牛奶換紅酒、旱冰換刀冰、倔強變懂事、敏感變麻木、心軟成冷漠、開心成憂鬱。

我,13歲,與大人同流合汙

在這個過程中,

李玩吶喊過,抗爭過,但沒用。

我,13歲,與大人同流合汙

爸爸擺出一副“大家長”作風,很暴力,卻“有效”。

02 13歲的孤獨、告別與妥協

13歲的李玩開始走進孤獨,和孩子的天地告別,向成人的世界妥協。

爸爸笑了,“我娃懂事了!”

爺爺奶奶也笑了,“娃聽話,真乖!”

什麼是懂事

你得隱藏自己的想法,迎合他人。

什麼是聽話

你得照做,最好別思考。

曾問著“你見過真正的大人嗎”的李玩,就是這樣被磨平了稜角,一步步變成懂事的大人的。

我,13歲,與大人同流合汙

李玩“成熟”了。

第24期《奇葩說》裡,馬薇薇說:

“成熟真的是一件好事麼?它只是一件讓我們活下去的事而已。

一個能讓所有人都快速長大的社會,一個讓你變成你討厭的人還甘之如飴的社會,這是一件好事還是一件壞事?”

我,13歲,與大人同流合汙

這不是真正的成熟,這是獨特個性與思想的早衰和夭折。

03 愛→無奈

我一直覺得爸爸是愛李玩的,只是他忘了自己也曾是個13歲的孩子。

他知道女兒喜歡物理,但英語是她的短版,分數和升學更重要。

他知道女兒想去天文館看宇宙展,但他不得不周旋於飯局。

我,13歲,與大人同流合汙

客戶夾狗肉給李玩,他看女兒的眼神很複雜,他忍耐,他不敢站出來保護她。

我,13歲,與大人同流合汙

他得顧著家庭權威,得討好客戶,得追名逐利。

像很多中年爸媽一樣,他活得焦慮又無奈。

他想把自己對人生的認知及適應社會的方式傾囊相授,卻在不知不覺中傷害了孩子。

我們大部分人,也是這樣成長起來後,這般活著的。

當中年危機撞上青春叛逆,你一定要想明白2件事:

1. 青春是什麼?

2. 對策

我希望你永遠別活成“李玩爸”。

04 青春的模樣

1. 獨立自主

聊到這個話題時,姚姐特有感觸。

兒子快高考了,她希望孩子選擇本城市的大學,可以週末回家、方便照顧,但兒子卻想離父母越遠越好,吼叫道:

“我讀什麼學校、報什麼專業都是我自己的事,我不會跟你們討論,你們也不要干涉我。”

說完就甩門而去,留下姚姐心寒不已。

青春是什麼?

孩子好像變了一個人。

喜好不一樣了,

穿著不一樣了,

有了不一樣的朋友,

開始對我們說“不”。

青春是孩子與父母分離,走向獨立的過渡期,你得成全他的自主“蛻變”。

畢竟活出自己才不枉此生嘛。

2. 暫時叛逆

有的孩子的獨立意識、個性化時期始於11、12歲,

有的18、19歲,

有的幾乎不叛逆,

有的成年後才開始挑戰原生家庭的價值觀。

叛逆的背後,是一個探索、感受、思考的過程。

打破固有觀念地釋放自己,才能真正想清楚要過怎樣的一生。

3. 需要隱私

很多想好好談心的爸媽,是這樣吃“閉門羹”的:

我,13歲,與大人同流合汙

你把孩子設為星標,不願錯過他的任何一條朋友圈,點贊、評論,積極互動。

於是,他屏蔽了你。

你藉著送水果的名義,敲開他的房門,看看他在幹什麼,有沒有認真做題。

於是,他把門反鎖了。

家人不是非得靠這麼近的。

黃磊曾說,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秘密,這是他內心最寶貴的財富,哪怕他的日記、手機放桌上,我也不會看!

尊重隱私,才是十幾歲孩子最想要的。

4. 認為同齡夥伴比家人更重要

同事大超的親身體會是:

我,13歲,與大人同流合汙

這是因為青春期的孩子更關注自己能否很好地歸屬於同齡人,為踏入社會做好準備。

中年的疲憊,遇上青春的擰巴,誰也別狼狽,爸媽的救心丸在此。

有愛,就沒有過不去的坎。

05 中年爸媽的救心丸

1. 放手

依賴著我們的孩子長大了,我們要做的第一步就是:放手,慢慢退出。

讓孩子自由選擇,成為他自己。

別用舊觀念束縛孩子的無限可能,這是他的未來,是超出我們想象所及的人生。

2. 共情

在這個電影裡,爸爸有無數的機會,他可以承認丟狗是大人的錯,可以安撫李玩,可以幫她找狗,可以不讓她吃狗肉,可以讓她哭出來……

爸爸放棄了所有共情的選項,選擇了最傷人的方式。

這很像我表弟一家,爸媽每天陪上初三的兒子做作業,週末替他排滿補習班,沒收和考試無關的書,輪番敲警鐘。

表弟怨聲載道,學習的熱情也耗得差不多了。

沒有人問問孩子的感受。

他想被理解,被鼓勵,他想自己探索世界,規劃人生。

你要看見孩子的情緒,才聊得下去。

3. 傾聽

青春期的孩子更喜歡父母靜靜地陪伴,而不是無止境的嘮叨。

有時,你安靜地開著車,或只是坐在他身邊,孩子就會主動跟你說話。

少說多聽+啟發式問題,才是最正向的引導。

4. 相互尊重

我,13歲,與大人同流合汙

捫心自問,

所有不懂得尊重的愛真的是為孩子好嗎?

我,13歲,與大人同流合汙

你把孩子的赤誠之心弄丟了。

尊重,不只是社會的法則,也是家庭的。

5. 開心過好自己的人生

我見過2種爸媽:

一種,像李玩爸一樣,對領導哈腰,向老師送禮;熬著工作,還著房貸;沒什麼愛好,也理解不了孩子的想法。

他們的孩子,長成了不斷迎合、辛苦度日的“大人”。

另一種,對生活充滿熱情,堅持做自己喜歡的事。對他們來說,人生沒那麼多委曲求全,倒是充滿著真實自我的綻放。

他們的孩子,是積極努力,好好活著的“幸運兒”。

你,快樂地做自己,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6. 站在孩子這邊

微軟聯合創始人保羅·艾倫的一生過得非常豐富,每一項事業都是內心興趣的所在。

這背後,他的原生家庭功不可沒。

他喜歡化學,在家做實驗,不小心氣體洩漏,差點傷到狗狗,爸媽只是叮囑一番,並沒有阻止。

他喜歡研究電路,爸爸就給他買機器,讓他自己探索。

校長冤枉他燒書,媽媽力挺:“我們家每個人都愛看書,一個愛看書的人不可能去燒書。”

李玩多盼望爸爸能站在自己這邊,幫她說一句“孩子愛狗,不吃狗肉”,她就能忠於自己地“不想吃就不要吃了”。

你捍衛的不只是孩子的自我,更是他充滿樂趣的一生。

我在想,孩子應該是什麼樣的呢?

他不該是三歲讓梨,規規矩矩,畢恭畢敬的;

他應該是滿街亂跑,躍躍欲試,不那麼聽話的。

我,13歲,與大人同流合汙

世俗的眼光與評判,在我們和孩子活出自己、妙趣橫生的日子裡,又算得上什麼呢。

願我們永遠別活成“大人”,

也願我們的孩子永遠別懂“狗十三”。

我,13歲,與大人同流合汙

米媽覺得生個娃還是賺到的,因為:

最好的鏡子,就是你的孩子,掃碼回覆“鏡子”查看。

我,13歲,與大人同流合汙

有娃後,我才看懂了《小王子》,掃碼回覆“王子”查看。

我,13歲,與大人同流合汙

更多前沿育兒理念與實用育兒知識,關注“優米媽”就能看到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