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一無果”“聲一無聽”“物一無文”

中華早期思想家創造並不斷髮展、充實這一文化,從“味一無果”“聲一無聽”“物一無文”,到“和實生物”,進而提出“天地和合,生之大經也”。這種貴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載物、和而不同的寬容品格,是我們民族所追求的一種文化理念。自然與社會和諧,個人與群體之間的和諧,我們民族的理想正在於此,我們民族的凝聚力、創造力也正基於此。

——摘自習近平著作《幹在實處走在前列·文化即“人化”》一文

【出 處】

出自戰國·左丘明《國語·鄭語》。

原文:聲一無聽,物一無文,味一無果,物一不講。

【釋 義】

如果只有一種聲音,就沒有聽頭;如果只有一種顏色,就沒有美麗可言;如果只有一種味道,就不成其為美味;如果只有一種事物,就無法進行衡量比較。

【啟 悟】

不同的事物只有和諧相處、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才能產生新的事物,才能獲得新的進展。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和合”思想不僅是中華文化的精髓所在,更是中華文化的重要價值取向,貫穿著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

縱觀歷史,中華民族一直追求和傳承著和平、和睦、和諧的堅定理念。以和為貴、與人為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理念已經深深融入到我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修身養性、齊家交友,大到治國理政、邦交撫遠,都離不開“和”的價值守則。在經濟全球化趨勢不斷加強的今天,面對生態危機、社會危機、道德危機、價值危機,面對全球化進程中所凸現的問題,如何實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自身的協調發展、以及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國際關係,要充分汲取中華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以和為貴、兼善天下的理念,為人類文明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