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不愛學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

家長們經常會有這樣的困惑:為什麼在孩子身上付出了那麼多,孩子卻越來越不愛學習?

孩子作業拖拉、上課打瞌睡、考試敷衍了事……學習積極性不高,問題究竟出在哪裡?

沒有不愛學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

有家長會說,“我家孩子不是塊讀書的料”、“我家孩子沒人家孩子聰明”……這些話對孩子的傷害多大暫且不表,家長的這種論斷,事實上真是如此嗎?

人天生愛學習嗎?

回想一下,我們每個人之所以現在會走路、會說話、會用筷子吃飯,是不是都是小時候學習的結果?

嬰幼兒時期喜歡學大人說話,剛上學的時候總會冒出古靈精怪的問題和想法……這些是不是都是學習能力的一種體現?

沒有不愛學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

在《黑猩猩告訴我們:什麼是人類》一書中,日本科學家松澤哲郎指出,從生物進化的角度看,黑猩猩是和人類最接近的物種。

研究發現,人類在記憶物體細節的能力上不如黑猩猩,是由於人的大腦中負責這種機械記憶的部分隨著進化逐漸變小,騰出來的那部分被用來進行更抽象、更深刻的思維和學習。

沒有不愛學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

(《黑猩猩告訴我們:什麼是人類》)

由此可見,人類作為萬物之靈,是生而好學的,為什麼越到後面差距越大,看看這個真實發生的故事,或許能找到你要的答案。

據《紐約時報》報道,1988年,有兩對同卵雙胞胎在哥倫比亞波哥大的一個醫院同時出生。

然而,由於醫院的失誤,把4個孩子搞混了,兩個家庭以為是異卵雙胞胎,就這樣各領了一個自己的和一個別人的孩子回家撫養長大。

20多年後,兩對兄弟的人生歷程,也因此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這是Bernal家的Jorge和Carlos,他們在城市裡長大,於是,一個成了工程師,一個成了會計。

沒有不愛學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

這是Ca as家的William和Wilber,他們在農村長大,於是都成了屠夫,打理著家裡的一家肉鋪。

沒有不愛學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

最後,由於機緣巧合,四兄弟終於相聚坐到了一起。

從左至右依次為:工程師Jorge,屠夫William,會計Carlos,屠夫Wilber。

沒有不愛學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

在這個真實發生的案例中,似乎也印證了美國行為主義創始人華生說過的一番話:“給我一打健全的兒童,我可以用特殊的方法任意地加以改變,或者使他們成為醫生、教師、藝術家、大商人,或者使他們成為乞丐、盜賊。”

可見,不同的教育方法,可以使孩子成為不同的人,不同的外環境也能夠對智慧的發展產生截然不同的影響。所以,基於孩子與身俱來的優勢,父母的教育應該在於正確地幫助孩子充分地發揮他們的學習天性。

為什麼要孩子學?

不做作業父慈子孝,一做作業雞飛狗跳。

有些家長陪孩子寫作業各種狂吼,有些直接拿根棍子坐在旁邊。

如此看來,最讓父母痛疼不已的,或許就是教孩子寫作業,有教到生氣的,有教到崩潰暈倒的,有突發哮喘的,還有的直接教到了醫院住院部。

沒有不愛學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

孩子自身的學習自覺性不高、主觀能動性不強,說到底還是孩子目標感的缺失。

什麼是目標感的缺失,我們來看看“放羊娃”的故事

某學者問陝北一個放羊娃:“你為什麼放羊?”“為了賺錢。”“賺錢幹什麼?”“娶老婆。”“娶老婆幹什麼?”“生娃。”“生娃幹什麼?”“放羊。”

沒有不愛學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

隨著孩子年紀的增長,學業難度越來越大,父母期待越來越高,面對老師的批評、家長的指責,一些孩子喪失了對學習的信心,把學習當成了負擔,成績每況愈下,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學習,也不知道學習的意義在哪裡。

和“放羊娃”一樣,很多人看似都在循環著“上學→工作→成家→生子→上學”這樣的軌跡,所以“為什麼要孩子學”“孩子為什麼要學”,其中拼搏的意義以及人生的價值,是家長需要思考並向孩子傳遞的。

如果孩子從小就不知道為什麼要學習,缺乏對學習的興趣和動力,那麼即便一時能取得好成績,也註定不會走太遠。等到上了高中和大學,脫離了父母的監督,就會失去方向感,出現學業倦怠和鬆懈。

你是“直升機父母”嗎?

直升機父母,簡而言之,就是形容隨時盤旋在孩子上空,只要孩子一遇到麻煩和困難,就準備隨時降落去幫助孩子的父母。

沒有不愛學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

孩子的成長缺少不了挫折教育,但是現在有些父母,因為怕孩子累著苦著,不論是生活和學習,很多事情都一手包辦代替。比如,孩子的鉛筆隨時削好,家裡的任何家務活都不讓孩子碰……

這樣的做法看似是為孩子著想,為孩子節省出了學習時間,卻讓孩子缺少了責任意識和直面困難的能力。

沒有不愛學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

一些父母,為了讓孩子考出好成績,以獎勵的方式激勵孩子,但是這種方式很快就會變得不奏效。

原因在於,原本孩子冥思苦想解答出一道題,那份喜悅和滿足是真正發自內心的。然而,父母卻以給獎勵的方式,作為和孩子考取好成績的交換。

沒有不愛學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

這時候,父母的這種做法就會讓孩子覺得,學習不是自己應該做的事。無形之中,將

孩子對學習的內部動機替換成了外部動機,變相地剝奪了孩子學習的動力和源泉。

愛和成功的關係有多大?

有些父母給孩子優渥的物質條件,卻缺少對孩子的陪伴和關懷,不知道孩子內心究竟需要什麼,也很少坐下來和孩子溝通。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如果孩子越來越叛逆,越來越厭學,那麼父母是否有想過是因為夫妻吵鬧、家庭系統出現問題導致的?

沒有不愛學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

有數據顯示,只要能在30歲前找到 “真愛”—— 無論是真的愛情、友情還是親情,都能大大增加你 “人生繁盛” 的幾率。

“什麼樣的人,最可能成為人生贏家?”,著名的“格蘭特研究 (The Grant Study)” 已經持續了70餘年。

主持這項研究整整 32年的心理學者喬治·瓦利恩特( GeorgeVaillant)說:“溫暖親密的關係是美好生活的最重要開場。”

故事從1938年開始,哈佛大學的阿列·博克(Arlie Bock )教授覺得,整個研究界都在關心 “人為什麼會生病/失敗/潦倒” ,怎麼沒有人研究“人怎樣才能健康 /成功/ 幸福 ”?

於是對268名當年正在哈佛就讀的本科生(19歲上下 、家境良好、美國籍白人男性、身心健康、儀表堂堂)進行研究。

沒有不愛學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

(哈佛大學的校隊精英)

結果發現,以下因素不太影響 “人生成功” :

  • 智商超過 110後就不再影響收入水平
  • 家庭的經濟社會地位高低也影響不大
  • 外向內向無所謂,也不是非得有特別高超的社交能力
  • 家族裡有酗酒史和抑鬱史也不是問題

能幫你邁向繁盛人生的是:

  • 自己不酗酒不吸菸
  • 鍛鍊充足,保持健康體重
  • 童年被愛,共情能力高
  • 青年時能建立親密關係
沒有不愛學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

瓦利恩特說,愛、溫暖和親密關係,會直接影響一個人的 “應對機制” 。

他認為,每個人都會不斷遇到意外和挫折,不同的是每個人採取的應對手段,“近乎瘋狂類”的猜疑恐懼是最差的;稍好一點的是 “不夠成熟類”, 比如消極、易怒;然後是神經質類 ”如壓抑、情感抽離;最後是 “成熟健康類” ,如無私、幽默和昇華。

加入黑板家委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