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礼乐制度造就华夏大文明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45.礼乐制度造就华夏大文明

这句话提到了两个词“夷狄”和“诸夏”,在两千五六百年以前,孔子生活的那个时代,当时整个中华大地上,发达地区只有河南、陕西等这一带,最中心的这片区域叫做“华夏”,这里也被人们称作中原大地。“诸夏”指的就是这些发达的、文明程度比较高的中原地区,这里已经有了完整的礼等各种制度;而相对应的,那些文明程度不高、落后的地区,都在中原大地的周边,这就是这句话里的“夷狄”,相当于咱们现在所说的落后的地区。孔子说的“夷狄”指的是那些落后、偏远的国家的总称,包括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等。

45.礼乐制度造就华夏大文明

好,解释完了这两个词,我们再来看孔子的这句话:“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论语》这本书流传到现在,里面的很多话都有了变化,比如这句话:“不如诸夏之亡也”,在古代是“不若诸夏之亡也”,“若”是像的意思,“不若”就是不像。先来说“夷狄之有君”,指的是像夷狄那些偏远地区的国家,他们虽然文明程度不高,可也都有自己的君主。

45.礼乐制度造就华夏大文明

而“不若诸夏之亡也”,意思是不像诸夏一样,都已经没有君主了。“亡”,是无的意思,这句话不是说诸夏真的没有君主了,而是当时的诸夏,虽然都是文明程度比较高的国家,可他们已经不再讲究礼,社会处于礼崩乐坏的状况,各路诸侯也不再尊重他们的君主,而是彼此之间你争我斗,甚至越位杀了自己的君主,像这种根本不拿君主样当回事儿的情况,还算有君主吗?!

45.礼乐制度造就华夏大文明

所以孔子看到当时的社会状态,礼崩乐坏,才发出了“夷狄之有君,不若诸夏之亡也”的感叹。孔子通过这句话,也是在提醒当时的社会,“夷狄”缺少的是什么?不是贫穷,而是文明,如果“诸夏”认识不到此一点,即使有君也将是“夷狄”那种落后国家的状态。真正让一个国家强盛的,是她的文化和文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