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孩子遭殃了嗎?中西方教育模式“幹上”了!

問題背景:

您的孩子遭殃了嗎?中西方教育模式“幹上”了!

vs

最近小編看到一段簡短卻深深吸引自己思考的文字:

中國學生是公認的基礎紮實,能算四位數加減乘除,能脫口而出16的平方。每每說到美國的學生兩位數加減法也需要計算器時,我們不是不得意的。

然而到了高等教育階段,我們的教育成果卻截然相反。

我們的教育真的是有效的嗎?或者說我們缺乏的和扼殺的,究竟是什麼?

談及中美教育差異,想起兩個“悖論”現象

一方面,中國學生普遍被認為基礎紮實,勤奮刻苦,學習能力——特別在數學、統計等學科領域——超乎尋常,在國際大賽中屢屢摘取桂冠,將歐美髮達國家的學生遠遠甩在後面。

另一方面,中國科學家在國際學術舞臺上的整體地位不高,能夠影響世界和人類的重大科研成果乏善可陳,至今也只有一位本土科學家獲得了諾貝爾科學獎,難怪錢學森先生會發出最後的拷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

與此類似的另外一個看起來也是悖論的現象是:

一方面,美國基礎教育質量在世界上被公認為競爭力不強,就連美國人自己也承認這一點。和其它國家——特別是和中國、印度相比,美國學生在閱讀、數學和基礎科學領域的能力和水平較差,在各種測試中的成績常常低於平均值;

另一方面,美國的高等教育質量獨步全球,美國科學家的創新成果層出不窮,始終引領世界科學技術發展的前沿。

一個水平很低的基礎教育卻支撐了一個水平最高的高等教育體系,這也許是世界教育史上最弔詭的現象之一。

此刻,讓我們重溫教育的出發點

教育是否有效要看它是否幫助人們實現了教育的目的。然而,今天越來越多的我們——無論是教育者還是被教育者已經漸漸忘記了教育的目的。恢復高考以來的三十多年裡,我們一直在不停地奔跑,跑得越來越快,也越來越累,卻很少停下來問一問自己,我們為什麼要奔跑?

我們之所以送孩子上學,並不是因為孩子必須要上學,而是因為他(她)們要為未來的生活做好充分的準備。而教育似乎正在變成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得不去完成的例行公事:教師上課是為了謀生;學生上學在義務教育階段是國家規定,在非義務教育階段是為了通過上一級的考試;校長看上去像是一個企業的總經理等等。凡此種種,無不顯示出教育的有效性正在慢慢消失。

此時不得不提及美國,在美國課堂裡無論是大學、中學還是小學教師很少給學生講解知識點,而是不斷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引導學生自己得出結論。學生的閱讀、思考和寫作的量很大,但很少被要求去背誦什麼東西。

大體上研究中美教育差異

美國學校教育是一個觀察、發現、思考、辯論、體驗和領悟的過程,學生在此過程中,逐步掌握了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尋找資料、得出結論的技巧和知識。雖然他們學習的內容可能不夠深不夠難也不夠廣,但只要是學生自己領悟的知識點,不僅終身難以忘記,而且往往能夠舉一反三。

您的孩子遭殃了嗎?中西方教育模式“幹上”了!

與之相比,中國學校教育深受孔子“學而時習之”思想的影響,老師把知識點一遍又一遍地教給學生,要求學生通過不斷地複習背誦,使之成為終身不忘的記憶。這種教學方式對於傳統的人文經典教育是有效的,但對於現代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教育而言,其弊端顯而易見:學生的基礎知識普遍比較紮實,但也因此束縛了思想和思維,喪失了培養創新意識的機會。

您的孩子遭殃了嗎?中西方教育模式“幹上”了!

細分中西方分別在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上的差異

中西教育各有千秋,就基礎教育而言,中方模式有益於培養品性良好,循規蹈矩的學生,但如若過度捆綁,那將是對孩子未來的一種扼殺;西方模式則利於讓孩子成為自己人生真正主宰者,從小培養興趣,發掘潛能,但如若過度放縱,培育出大批優秀人才同時,想必犧牲了社會上等量無所事事流氓。

您的孩子遭殃了嗎?中西方教育模式“幹上”了!

就高等教育而言:中方模式賦予學生更多自由空間,利於學生接觸社會,講究學生的主見與自立,如若學生認為大學=解放寒窗12年苦讀,錯失技能掌握的黃金時期,那也是讓人痛心一件事(穿插一段最近熱點:最近中國某本科高校責令部分違反校規或不達到人才培養要求的學生轉為專科學歷,引發教育界熱議);西方模式,此階段相對中方,則更重於教學質量,更重於學生學習成果驗收。

請讓孩子真正主宰自己的人生

正如剛才提及,我們之所以送孩子上學,並不是因為孩子必須要上學,而是因為他(她)們要為未來的生活做好充分的準備。上學是一個人為了實現人生目標而必須經歷的過程。這個說法可是十分理性,客觀,既然如此,我們便可脫口而出幾個問題,孩子的人生目標是自己的嗎?孩子的興趣在哪裡?孩子的擅長領域或天賦在哪裡?解答了這幾個問題,想必就不會鼓勵過於條條框框的教育,想必是鼓勵孩子多思考,讓孩子主宰自己的人生,作為那個樹立目標併為目標不惜奮鬥的夢想主人翁。當然此時可反駁一句,孩子年幼,懵懂無知,稍有不慎甚至誤入歧途。以此為由對孩子的快樂成長狠狠扼殺,於是乎,弟子規,唐詩三百首,週末英語,西班牙語,琴棋書畫等等,以為學多了總不虧,家長們,當真如此嗎?小編卻認為作為家長在其身邊輔助其找到興趣以及有天賦的領域,做到這一點即可。一般情況而言,興趣不過是能證明自己,釋放自己,在其中樂不見疲的一種東西,是它能讓人執著鑽研到底,也是因其在世界誕生和成就了一批又一批不同程度貢獻的學者,科學家。縱觀那些世界知名科學家,幾乎都是一輩子只幹一件事,那就是一直以來的興趣,也是他們最擅長的領域,而這個興趣培養,天賦潛能的發掘,基於從小良好開放的成長環境。

請摒棄觀點:大學=終結人生學習苦崖

您的孩子遭殃了嗎?中西方教育模式“幹上”了!

長江日報融媒體10月11日訊(記者楊佳峰 通訊員王瀟瀟) 長江日報記者10月11日從華中科技大學獲悉,該校2018年有18名學生因學分不達標從本科轉為專科,其中11人已在6月按專科畢業。“讀了4年大學,拿不到學位證書的大有人在。”該校一名大四學生告訴長江日報記者,有些大學生脫離老師和父母管束,就像脫韁的野馬,通宵打遊戲、逃課,考試掛科的情況屢見不鮮。此新聞曝光後,眾高校隨後紛紛響應,前赴後繼商議或出臺針對學分不達標學生的相關處理規則。與此同時,大量家長表示支持,普遍認為大學生在掌握技能的這個重要階段,切勿懶惰荒廢了。中國大學生此時或許當好好向美國高等教育制度下的大學生作風。

總而言之,小偏是認為中西方教育應當優勢互補,好好斟酌,無論家長還是學生,以把握好一個“度”字為妙。同時也歡迎您能在評論區留下寶貴有深度的觀點!

以上部分信息參照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