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雅緻入骨;文房四寶,歎為觀止


萋萋兮霧轂石,,宛宛兮黑白月。

帝鴻墨海世不見,近愛端溪青紫硯。

君看龍尾豈石材,玉德金聲寓於石。

陶泓面冷真堪唾,毛穎頭尖漫費呵。

貴价市珍煤,風前試寒泓。

晴窗影落石泓處,松煤淺染飽霜兔。

剡溪來楮生,歙穴會石友。

藥裡但隨庭草積,學徒應供石田荒。

玉龍筆架,銅雀硯瓦,金鳳箋花。

夕陽照個新葉紅,似要題詩落煙臺。

硯,也稱“硯臺”。中國傳統文房用具,始於漢代。文房四寶之一。

以筆蘸墨寫字,筆、墨、硯三者密不可分。

硯雖然在“筆墨紙硯”的排次中位居殿軍,但從某一方面來說,卻居領銜地位,所謂“四寶”硯為首,這是由於它質地堅實,能傳之百代的緣故。

中國四大名硯之稱始於唐代,它們是端硯、歙硯、洮硯,紅絲硯。

石君。宋代蘇東坡曾為婺源龍尾山“羅文硯”寫過一篇傳記——《萬石君羅文傳》,裡面記載:“羅文,歙人也。其上世常隱龍尾山”,並說羅文因“助成文治,厥功茂焉”封“萬石君”。

石友。古人特別珍惜“情”,讀書人都把書齋中的各種珍品,以友相看,所以硯被俗稱為石友。

墨侯。例如,唐代文嵩以硯擬人,曾作《即墨侯石虛中傳》,稱硯姓石,名虛中,字居默,封“即墨侯”。從此以後,人們便稱硯為即墨侯,如宋代王邁中《除夜洗硯》曰:“多謝吾家即墨侯,朝濡暮染富春秋。”

墨海。硯的別稱,一般稱大的硯臺,也有稱為海硯的。例如,宋代蘇易簡《文房四寶》載:“惜黃帝得玉一鈕,治為墨海焉,其上刻文曰:‘帝鴻氏之硯’。”這就是傳說中制硯的開始。

墨池。一般稱小的硯臺。即大硯稱“海”,小硯稱“池”。也有把墨盒稱為墨池的。

墨盤。一般是比較淺的硯臺的俗稱,通常指像盤子狀的較大型硯臺。

墨田。“墨田”是耕耘的意思,研墨如耕田。田在這裡主要表示大,能“種墨”的地方,理解為硯。

硯山。依石頭的天然形狀鑿為硯,刻石為山,所以叫做硯山。明代高謙《遵生八箋》曰:“硯山始自米南宮,以南唐寶石為之,圖載《輟耕錄》,後即效之。”

硯池。有一種硯的形狀是凹形,稱作硯池。晉代傅玄《硯賦》雲:“蘆方圓已定形,鍛金鐵而為池。”說的就是這種硯。硯池,是指在硯的一端有一個蓄水池,為研墨加水方便而設的,大小不定,深淺不等,據石的形狀而定。

硯瓦。俗稱瓦頭硯,又叫瓦硯。秦漢時用的建築瓦當,多采用澄泥治成,後來被人們改制成硯。例如唐代吳融《古硯瓦賦》曰:“勿謂乎柔而無剛,土埏而為瓦,勿謂乎廢而不用,瓦斷而為硯。”

古代中國文人對硯十分重視,不僅終日相隨,而且死後還用之殉葬。

蘇軾藏有唐代許敬宗硯,在黃州沙湖民家時得呂道人沉泥硯,蘇軾說:“硯之美,止於滑而發墨,其他皆餘事也。

明末呂留良有嗜硯之癖,自言“予幼嗜硯石,所蓄不下二三十枚。”,黃宗羲曾贈給他一方八角硯,這硯臺是梅朗中從傳教士手中得到的龍尾硯。康熙時林佶、餘甸皆嗜硯,餘甸題有〈中洞活眼硯銘〉:“莫精於中洞,粹然者其出水之芙蓉,莫良於眸子,然者曉星之當空。”。

明清時士子曾以燕子石制硯,所謂的燕子石其實是寒武紀時期的三葉蟲化石,風韻別緻,且易於發墨,深為書家所珍愛。王漁洋《池北偶談》載:“鄒平張尚書崇禎間遊泰山,宿大汶口,偶行至汶水濱,水中得石,作多蝠硯。”張延登死後,其硯落入浙撫張勄手中。孔尚任對多蝠硯詠贊不絕:“張家兩中丞,得失如輪轉;一硯供二賢,前後荷殊眷”。

臺灣濁水溪所產之“螺溪石”,經琢磨而成的硯,稱“螺溪硯”,由於色澤雅美,發墨佳良,而且嚴冬不凍,貯水不幹,亦為稀世之寶。


硯之起源甚早,大概在殷商初期,筆墨硯始以粗見雛形。

七十年代末,在陝西姜寨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出土了一套繪畫工具,其中有石硯、研棒及硯蓋,距今約7000年左右。

種類硯,按材質來分,可有石類、陶瓦類、金屬類、漆砂類等,而硯的主要材質是各種硯石。硯石一般以產地命名,我國出產有200多種硯石。

洮河硯,產於古洮州洮河流域,故名。

洮硯始於唐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曆史,傳唐代柳公權論硯:“餘蓄硯以青州為第一,絳州次之,後始重端、歙、臨洮”,而洮河硯石具體開採年代無從可考。

洮河石石質堅潤細膩,顏色碧綠沉靜,花紋綺麗奇妙,發墨而利筆,為上乘名貴硯材。宋代趙希鵠《洞天清祿集》雲:“除端、歙二石外,惟洮河綠石,北方最貴重。綠如藍,潤如玉,發墨不減端溪下巖。然石在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為無價之寶。”

洮河石以碧綠色為主,譽稱“鴨頭綠”,另有鸚鵡綠、柳葉青、蛾綠之說。宋代晁無咎《硯林集》:“洮河石貴雙趙璧,漢水鴨頭如此色。”宋代張文潛和山谷詩:“明窗試墨吐秀潤,端溪歙州無此色。”宋代楊信相詩:“但見洮州琢蛾綠,焉用歙溪眉子為。”洮河石膘,以色澤金黃為主,亦是秀美可愛,歷來為人所重,故有“洮硯貴如何,黃膘帶綠波之說。”另有洮河紫石,稱為鵜血。


洮河石紋綺麗,故洮河石又被譽稱為“綠漪石”、“綠歌石”。宋代黃庭堅《以團茶、洮河綠石硯贈無咎、文潛》詩:“洮河綠石含風漪,能淬筆鋒利如錐。”

韓軍一《甘肅洮硯志》文:“崖石之文理佳者,如薄雲散開,縹緲天際。或花紋微細,隱約浮出。或有水波瑩回,似川流一脈。或色沉綠,通體純潔無痕,瑩潤可觀。或水氣浮津,金星點綴,石嫩如膏,按之溫軟而不滑者。凡此數類,皆津潤涓潔。綠顏如茵,雖暑之盛至,貯水猶不耗,發墨庶乎有光。墨沉所積,細密而薄,撥之隨手脫落。”

洮河硯石採石坑口頗多,有喇嘛崖、水泉灣、水城右邊、碣仔巖、濱上巖、扎甘巖、大谷巖、沙扎、結拉、中溝、圈灘溝、鷹子嘴、拐洞灣、石虎梯等多處,以喇嘛崖、水泉灣水坑等老坑硯石為上乘,又以宋代老坑喇嘛崖所產崖石為最優。洮河石產地地處偏遠,蘇軾稱之在“西山之西,北山之北”,平均海拔在2000米以上,開採十分困難。


金元好問《賦澤人郭唐臣所藏山谷洮石硯》雲:“舊聞鸚鵡曾化石,不數?鵜能瑩刀。縣官歲費六百萬,才得此硯來臨洮。”更有“洮河石貴雙趙璧”、“得之為無價之寶”之說。

自唐代成名以來,老坑洮硯一直是皇室文豪、富商巨賈才能擁有的。

如宋代趙希鵠曰:“除端、歙二石外,唯洮河綠石,北方最貴重。綠如藍,潤如玉,發墨不減端溪下巖。然石在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為無價之寶”。

晁無咎《硯林集》中有詩並銘:洮之崖,端之谷,匪山石,唯水玉。不可得兼,一可足溫。然可愛,目鴝鵒,何以易之,鴨頭綠。

金代元好問曰:王將軍為國開臨洮,有司歲饋,可會者,六百鉅萬,其於中國得用者,此硯材也。

礦藏量經千年開採,幾近枯竭,加之開鑿之地崇山峻嶺、懸崖大壑、氣候多變,採集難度極大,比端硯、歙硯更為難得。

趙希鵠《洞天清祿集》:“除端、歙二石外,唯洮河綠石,北方最貴重。綠如藍,潤如玉,發墨不減端溪下巖。然石在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為無價之寶。”

端硯,產於古端州羚羊峽斧柯山和北嶺山一帶,故名端硯。 據清代計楠《石隱硯談》記載:“東坡雲,端溪石始於唐武德之世。”那麼端硯已經有1300多年的歷史了。

端硯歷來為世人所重,唐代已被列為貢品,宋時與端硯與歙硯、洮河硯、紅絲硯,並稱“四大名硯”。後世端硯流傳甚廣,影響益深,逐漸被推上”諸硯之首“的位置。

端硯石細膩溫潤,“體重而輕,質剛而柔,摩之寂寂元纖響,按之如小兒肌膚,溫暖嫩而不滑”,發墨利筆,是上佳硯材。端硯石石品豐富,有石眼、魚腦凍、冰紋凍、天青凍、蕉葉白、青花、翡翠、火捺等石品,具有很高的欣賞價值。

端硯按硯石顏色可分為紫端、綠端、白端等,另有黑端的記載。端硯石主要顏色是紫紅色,色澤古樸典雅,莊重大方。

端硯石按坑口可分為老坑、坑仔巖、麻子坑、宋坑、梅花坑、半邊山、朝天巖、古塔巖、宣德巖、白線巖、有凍巖、蚌坑、龍巖、斧柯東、七星巖等,而其中以老坑、坑仔巖、麻子坑出產石質最佳,稱為“上三巖”。

端石石質最好的,當首推老坑諸洞硯石,開採十分困難,蘇軾《端硯銘》雲:“千夫挽綆,百夫運斤,篝火下縋,以出斯珍。”

歙硯,產於古歙州,故名。歙硯種類較多,產地各異,其中以產自今江西婺源龍尾山的龍尾硯石質最優,最負盛名。

據宋代唐積《歙州硯譜》記載,龍尾硯石開採於唐代開元年間,距今已有近1200多年的歷史了。唐開元二年,玄宗曾以龍尾山金星石所制“龍鱗月硯”,賜宰相張文蔚、楊涉等人。五代時,龍尾硯倍受南唐後主李昱推崇,據宋代闕名《硯譜》記載:“李後主留意筆札,所用澄心堂紙、李廷圭墨、龍尾石硯,三者為天下冠。

龍尾硯石質堅潤,發墨利筆,宋代歐陽修《硯譜》雲:“其石堅勁,大抵多發墨......論其優劣,龍尾遠出端溪上”。宋代蔡襄《詠徐虞部龍尾硯》詩云:”玉質純蒼理致精,鋒芒都盡墨無聲。相如聞道還持去,肯要秦人十五城。”

歙硯石品紋理豐富,有羅紋、金星金暈、銀星銀暈、眉子、水波紋、玉帶、龜甲等,欣賞、收藏價值較高。

其中,羅紋又細分為細羅紋、粗羅紋、暗細羅紋、刷絲羅紋、金花羅紋、金暈羅紋、算子羅紋、角浪羅紋、瓜子羅紋、牛毛羅紋、犀角羅紋、泥漿羅紋、水波羅紋、烏丁羅紋、龍鱗羅紋、松皮羅紋、倒地羅紋、石心羅紋、卵石羅紋等,宋代蘇軾《萬石君羅文傳》,稱龍尾羅紋硯為“萬石君”。

眉子,又細分為細棗心眉子、粗棗心眉子、長眉子、短眉子、粗眉子、細眉子、線眉子、對眉子、笑眉子、金星眉子、金花眉子、白眉子、鱔肚眉子、雁攢湖眉子、錦蹙眉子、海浪眉子、簇眉子、闊眉子等,觀賞價值較高,歷來為世人所喜愛。


金星,又可細分為雨點金星、粟米金星、穀粒金星、綠豆金星、鳳眼金星、葵花金星、金線、金暈等,金星金暈形態萬千,如舞鶴、如寒雁、如鴛鴦、如游魚、如臥蠶、如仙人、如朝霞、如雲氣、如星斗、如暴雨,宋代蘇易簡《文房四譜》雲:“其質堅勁,大抵發墨,前世多用之以金星為貴。”

龍尾硯採石坑口眾多,有羅紋坑、金星坑、眉子坑、水舷坑、水蕨坑、橋頭坑、葉九坑、碧裡坑、緊足坑、溪頭坑、外莊坑、驢坑、濟源坑、羅紋裡山坑、莊基坑、柴林等。其中,羅紋坑、金星坑、眉子坑、水舷坑為龍尾硯石四大老坑,所產硯石最優。

硯國名珠——龍尾硯 婺源縣溪頭鄉龍尾山而得名。婺源古隸安徽歙州,當時產品習慣以州名物,故古時稱“歙硯”。是我國四大傳統名硯之一。早在南唐、北宋時期,龍尾硯就已著稱於世。

南唐後主李煜稱讚“龍尾硯為天下冠”。宋代龍尾硯被列為朝廷貢品,文壇大家歐陽修、蘇軾、蘇轍、黃庭堅、蔡襄都曾為龍尾硯撰文、填詞、寫詩,更使其聲名遠播,身價百倍。

蘇軾贊龍尾硯“澀不留筆,滑不拒墨,瓜膚而彀理,金聲而玉德”,還即興題詠《龍尾硯歌》;蘇軾誇龍尾硯“聲如銅,色如鐵,性滑堅,善凝墨”;歐陽修稱讚龍尾硯“世所罕有”;黃庭堅奉旨到龍尾山取硯,寫下了名詩《硯山行》;書法家蔡襄將龍尾硯比做價值連城的和氏壁,賦詩讚嘆:“玉質純蒼理致精,鋒芒都盡墨無聲。相如聞道還持去,肯要秦人十五城。”


龍尾硯硯品豐富,一般可分為五大類,一百多個品種。五大類分為:眉紋、金暈、金星、羅紋、魚子。

眉紋:又稱眉子,即石材的紋理如美人之蛾眉

金暈:硯史上稱為驢坑石,色金青碧,上有金黃色暈塊

金星:素被推為上品金星,一般形如穀粒,融結於硯石之中,翌翌發光羅紋:紋似絲羅

魚子:形狀分佈均勻,如魚卵狀的細小黑點

龍尾硯石質秀美,概之為澀、細、潤、堅。澀:即石有鋒芒,發墨如砥。細:則墨膏稠膩,且不損毫。潤:石質緊密溫潤,故貯水難幹,墨色不燥。堅:即堅勁耐磨,經久不乏。

龍尾硯品質優良,具有“澀、細、潤、堅”特色;品種繁多,有金星、眉子、羅紋等五類二十五種。

紅絲硯,產於古青州,在今青州黑山和臨朐老崖固一帶。紅絲硯因其主色為紅,而有典型的絲狀紋理而名。

紅絲硯始於唐代中和年間,在唐時即負有盛名,一度被品評為諸硯之首。宋時,與端硯、歙硯、洮河硯並列四大名硯。西晉張華《博物志》:“天下名硯四十有一,以青州紅絲石為第一。”宋代唐詢《硯錄》:“青州黑山紅絲石為硯,人罕有識者。此石至靈,非它石可與較議,故列之於首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