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普通面膜蹭熱度冒充醫美面膜

“比普通面膜安全、效果好,痘痘、痘印、敏感肌都能用……”時下,醫美面膜廣告勢頭強勁。原本醫療機構用於皮膚治療的醫美面膜,因主打醫用、安全,備受美容達人青睞。‍

嚴防普通面膜蹭熱度冒充醫美面膜

調查發現,很多普通面膜打著醫美面膜的旗號在朋友圈、微信群、QQ群、電商等平臺銷售。一片普通面膜成本價僅3、4元,層層包裝打上醫美標籤後,價格至少翻漲5倍。


嚴防普通面膜蹭熱度冒充醫美面膜


普通面膜渾水摸魚“蹭熱度”

做完微整容手術,陳女士在某電商平臺購買一款名“寡肽舒緩修護蠶絲冰膜”的醫美面膜。不料,使用後皮膚瘙癢、紅斑遍佈,“找醫療機構鑑定其實就是普通面膜,真是害人不淺。”陳女士說。

醫美面膜屬於醫療器械,註冊為“械字號”,而普通面膜屬於化妝品,註冊為“妝字號”。陳女士購買的這款面膜是註冊為“妝字號”的普通面膜,但其廣告稱可在做完醫美項目後用來鎮靜、修復皮膚。一些美容診所向客戶大力推薦,稱“褪紅、消炎效果很好”。


業內人士透露,醫美面膜被稱為醫用敷料,針對皮膚治療和美容手術術後的修復,成分多是透明質酸、活性膠原等,主要在醫療機構銷售。

“‘械字號’需要嚴格按照國家醫療器械標準生產,更嚴格、更規範。”廣東省中醫院皮膚科副主任莫秀梅說,醫美面膜成分比較單一,針對性更強,防腐劑等添加少,經過無菌生產後安全性較強,可直接用於皮膚傷口。


嚴防普通面膜蹭熱度冒充醫美面膜



醫美面膜逐漸走紅,一些普通面膜也來“蹭熱度”。在電商平臺搜索,可發現大量普通面膜以醫美名義售賣。例如,一款名為“伊膚泉舒緩修復保溼面膜”的產品,在宣傳中寫著醫美字樣,聲稱可用於微針、水光等醫美手術的術後修復。但經查詢發現,這款產品只是普通面膜。


在朋友圈裡,還有一些號稱進口的醫美面膜,產品說明上找不到任何備案信息。莫秀梅說,普通面膜冒充醫美面膜存在不少隱患。化妝品面膜有香精、添加劑等成分,如果是美容術後或者有傷口的皮膚使用存在危險。


嚴防普通面膜蹭熱度冒充醫美面膜


一片三五元面膜貼醫美標籤

售價15元以上

  許多化妝品生產廠家瞄準這一市場,把普通面膜貼上醫美標籤,通過微商、直播、美容診所等渠道銷售,價格翻了幾倍。

在國內規模最大的化妝品展示交易中心廣州美博城,多家化妝品生產加工廠表示,可以代工生產醫美面膜。一片面膜的訂單價3至5元不等,銷售價15元以上。有商家稱“賣得很好”“太便宜了消費者不會信”。


嚴防普通面膜蹭熱度冒充醫美面膜



廣州楚美化妝品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員展示了一款“水漣肌透明質酸多肽修護面膜”,顯示化妝品生產許可證為“粵妝”。工作人員稱,此款面膜沒有添加防腐劑、香精,在破皮情況下使用也不會感染、不會滋生細菌,跟“械字號”的面膜差不多,“生產了兩三年,沒有發生不良反應”。

“這裡大部分醫美面膜都不是‘械字號’。‘械字號’面膜和‘妝字號’面膜配方差不多,就是證件不一樣。”一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銷售人員說,他們的面膜可以用於痘痘肌、曬傷、祛斑後的人群,一些美容診所長期進貨。但在該公司生產的“修復面膜”上看到,產品成分表上有一項居然標註著“肌膚”。


嚴防普通面膜蹭熱度冒充醫美面膜


 

一些宣稱代工醫美面膜的廠家介紹,微商群體是他們的主要客戶。一家公司的工作人員展示一款名為“醫美·瑪蒂莎”的“妝字號”面膜,包裝說明稱適合“激光鐳射及微針療程損傷肌膚”。工作人員說,他們的客戶群大部分是網絡主播,一些主播每週進貨上千盒。一盒面膜進貨價格不到30元,銷售價格上百元。‍


電商平臺應加強審核

對微商等加強監管

根據化妝品衛生監督條例,化妝品的廣告宣傳中不得有“化妝品名稱、製法、效用或者性能有虛假誇大”“宣傳醫療作用”的內容。一些電商平臺對化妝品廣告宣傳也有相關規定。但事實上,一些賣家明目張膽地公開違規銷售,並沒有引起電商平臺的重視。

業內人士認為,電商平臺應加強審核與監管,否則,一旦發生消費糾紛,也要承擔相應的責任。而相對電商平臺,通過朋友圈、微信群等售賣,由於私密性強、規模小,監管相對更難。


1月1日施行的電子商務法明確規定,電子商務經營者應當依法辦理市場主體登記;從事經營活動,依法需要取得相關行政許可的,應當依法取得行政許可。‍


雖然安全性較強,但醫美面膜也不是人人都適用。醫美面膜更多針對皮膚創傷、皮膚修復,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一些使用正規‘械字號’醫美面膜後過敏的情況也不少見。消費者應該避免盲目跟風,謹慎選擇,儘量通過醫院、藥店等正規平臺購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