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學生走訪中美印法,全程實錄各國學生“作息表”,長見識了

前言

教育是一個國家的根本,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獨特的教育方式和體系。中西方教育的差異和特點,一直是很多人爭論的問題,到底哪一種教育方式才是最好的呢?

今天文中的這4個哈佛學生,帶我們深入的感受多個國家的教育文化。



“學習”一直都是永恆的話題

什麼才是最好的學習方式?

怎樣才能培養最優秀的人?

這些問題,總能引起一輪又一輪的討論

尤其在至今仍推崇應試教育的中國

是快樂教育還是精英學習?

哈佛學生走訪中美印法,全程實錄各國學生“作息表”,長見識了


關於學習的種種思考

並不僅僅困擾著重視教育的中國人

也時常在四位哈佛大學高材生的腦海中盤旋

身為世界頂尖學府的“學霸”

他們決心要揭開那層遮蓋已久的面紗
去一探各國各地學習文化與氛圍的究竟


哈佛學生走訪中美印法,全程實錄各國學生“作息表”,長見識了


這個有趣的探索旅程

被他們製作成了一部紀錄片

《Homo Academicus(學習的人)》


走過中、韓、印度、法、美

他們親身探知了不同國度、不同文化下的孩子

是如何學習以及彼此之間的思想文化差別

而隨著探索之旅的不斷深入

關於“最好的學習”的定義,也在心底逐漸清晰

哈佛學生走訪中美印法,全程實錄各國學生“作息表”,長見識了



01
韓國:哈佛學生做不出的數學難題

在紀錄片四人制作小組中,有一半都是擁有韓國血統的成員——二代美籍韓裔斯科特以及生於韓國、後被美國猶太人家庭領養的莉蓮。

哈佛學生走訪中美印法,全程實錄各國學生“作息表”,長見識了

因此,製作小組一開始就把目光投向了那個遙遠的東方國度——韓國,第一站就來到了韓國一個著名的“不夜城”——大峙洞補習街。

哈佛學生走訪中美印法,全程實錄各國學生“作息表”,長見識了

同樣作為東亞學生的代表,韓國學子的勤奮程度也是出了名的。而當四個從小就在美國文化薰陶下長大的哈佛學霸親眼看到“補習街”的壯觀,他們被震撼得久久說不出話。

在漆黑的夜色中,閃耀著熒光的不是餐館也不是夜店,而是鱗次櫛比的補習班。它們敞開懷抱,迎接著那些剛剛從學校放學的孩子,繼續給他們講課、輔導直至十點,甚至更晚。

哈佛學生走訪中美印法,全程實錄各國學生“作息表”,長見識了

附近的街道,完全被來回接送孩子上課的大巴和熙熙攘攘的學生佔領。在這的韓國司機小心翼翼:“這是屬於教育的天堂,所有的大人都對這裡滿懷敬意”。

哈佛學生走訪中美印法,全程實錄各國學生“作息表”,長見識了

哈佛學子們隨機對路過的孩子進行採訪,

想知道他們每天會學到多晚,無一例外,得到的都是“11點”、“12點”或“凌晨”這樣的答案。

因為韓國孩子們在從補習班回家後,還得做一兩個小時的作業,就連小學生也未能“倖免”,作業做完,時間就到了深夜。

哈佛學生走訪中美印法,全程實錄各國學生“作息表”,長見識了

哈佛學生走訪中美印法,全程實錄各國學生“作息表”,長見識了

這在補習文化並不盛行、更強調“work hard,play hard”的美國,似乎有些難以想象。

在心疼韓國孩子之餘,哈佛學霸們也想和學生們來一場“對決”,看看他們的刻苦努力究竟是“徒有其表”,還是實打實地在促進學習。

哈佛學生走訪中美印法,全程實錄各國學生“作息表”,長見識了

代表哈佛“出戰”的,是擁有理工科背景的斯科特和詹妮。他們要在十分鐘之內解開韓國高二學生日常會遇到的一道數學題。

可惜的是,原本的自信在刁鑽習題的攻擊下,變成了雙雙落敗的結局。而韓國學生卻能流程的寫下數學題的的解題過程,斯科特和詹妮有些不好意思,也不得不為韓國學生而鼓掌。

哈佛學生走訪中美印法,全程實錄各國學生“作息表”,長見識了

在對決中,哈佛高材生輸給了韓國高中生,這並不讓他們十分驚訝。而他們最難以置信的,是在看到鷺粱津“學習密室”的時候。

鷺粱津位於首爾,這裡最出名的除了水產市場,估計就是考試村裡密密麻麻的“小格子”。它們專為備戰高考的學生而準備,一間狹窄的無窗房間裡,只容得下一張書桌與一張床。

有的韓國學生,就連續3年,在這樣的小格子裡學習,住宿。

哈佛學生走訪中美印法,全程實錄各國學生“作息表”,長見識了

哈佛高材生們見到此景,感動不可置信,“這是不是有點不太人性化啊?”

畢竟,在美國學生的心裡,被關在一個小房間裡終日埋頭學習,簡直近乎於一種折磨。

哈佛學生走訪中美印法,全程實錄各國學生“作息表”,長見識了

可在“考試至上”、競爭激烈的韓國,這卻是真實存在的現實,也是許多學生無可奈何的選擇。

孩子們從小就被灌輸要好好學習的觀念,要考出好成績,要超過別人。

小學生知道,成績不好的話,連朋友都沒有。

哈佛學生走訪中美印法,全程實錄各國學生“作息表”,長見識了

中學生清楚,如果考不好,人生會無比悲慘。

大學生明白,為了應對考試要成為“學習機器”,而只有那些最好的“機器”才有機會擁有好工作,才能擁有更加美好的人生。

哈佛學生走訪中美印法,全程實錄各國學生“作息表”,長見識了

哈佛學霸們在感嘆韓國學生的勤奮努力與高水平學業的同時,也會覺得疑惑——在如此環境下的孩子,是否會失去童年的快樂與創造力,從而徹底丟失學習的本真呢?

02

印度:世界上最難的考試與改變命運

在啟程前往印度之前,四位哈佛學霸在閒聊中談及了一個從麻省理工同學那裡聽來的笑話:

美國MIT(麻省理工)的一位教授問一名印度學生:“IIT(印度理工)不是很好嗎,為什麼還要來MIT(麻省理工)呢?”

這名印度學生答道:“正是因為我沒考上IIT(印度理工),所以才來了這裡……”

大家在哈哈大笑之後,也意識到了這樣一個不容忽視的現實——在印度,最好大學的入學競爭異常激烈,不分背景,不分種姓,幾乎每個印度孩子都把“考進IIT”當作自己的奮鬥目標。

哈佛學生走訪中美印法,全程實錄各國學生“作息表”,長見識了

位於印度拉賈斯坦邦東部的科塔,是60萬中產家庭印度孩子的學習聖地。和韓國相似,這裡的補習學校十分密集,可所有補習班的目標幾乎只有一個,那就是通過JEE(印度聯合入學考試),以1.25%的概率,順利升入IIT。

在補習學校裡,一個班擠滿了200多個學生,大家都在全神貫注地聽課,絲毫不敢鬆懈。

哈佛學生走訪中美印法,全程實錄各國學生“作息表”,長見識了

印度學生們的緊張似乎情有可原,畢竟JEE號稱“全球最難的考試”,題型永遠不會重複,至少有50%的題還要學過大學的課程才會解答。

為此,隨便一個印度學生,都有著與韓國學子不相上下的勤奮勁兒。從早上六七點學到凌晨一兩點,也都是家常便飯,沒什麼好奇怪的。


哈佛學生走訪中美印法,全程實錄各國學生“作息表”,長見識了

中產孩子聚集的科塔見證著他們的廢寢忘食、筆耕不輟,而在新德里的貧民窟,被冠以“達利特”(不可觸碰賤民)

種姓的底層孩子,則在不足10平米的簡陋補習室裡學習數學。

哈佛學生走訪中美印法,全程實錄各國學生“作息表”,長見識了

身份與家庭的差異讓哈佛學霸們感到難過,但“達利特”孩子熊熊燃燒的學習熱情也讓他們吃驚。

在比較兩撥孩子的狀態後,哈佛學霸們卻驚奇地發現——他們都想考上IIT,從此“翻身”。


在哈佛大三學生布萊恩看來,他們學習數學並不是為了應用於生活,而是為了“開始”,擁有改變命運的機會。

在印度,種姓的高牆難以跨越,人與人之間的界限分明,唯有一件事例外——考上IIT。

一張國家最好大學的畢業證,是擺脫貧窮和“低賤”的最佳途徑。為此,各個種姓的孩子們都在拼命學習,因為他們清楚,在號稱全球最難的考試——JEE面前,自己必須要非常努力,才有機會抓住向上攀升的最後一張門票。

哈佛學生走訪中美印法,全程實錄各國學生“作息表”,長見識了

在觀察過韓國和印度孩子的學習模式後,四位哈佛學霸以“學習本身是幸福的嗎”為主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在討論期間,哈佛大四女生詹妮的總結似乎獲得了較多的認同——

對於某些東方國家而言,學習更多地體現為“獲得幸福的手段”,而非幸福本身。

哈佛學生走訪中美印法,全程實錄各國學生“作息表”,長見識了

哈佛學生走訪中美印法,全程實錄各國學生“作息表”,長見識了

03
法國與美國:在討論和交流中學習

就在韓國與印度的學生埋頭刷題之時,地球另一端的西方國家——法國與美國,孩子們卻從小注重培養著這樣一種能力——討論與交流。


對於這種學習方法,哈佛學子還是比較熟悉的。當看到巴黎公立小學的孩子們自動圍坐成一圈,準備開始哲學課的討論時,大家紛紛直呼“太親切了!”

哈佛學生走訪中美印法,全程實錄各國學生“作息表”,長見識了

有些不同的是,法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會在畢業會考中考哲學的國家,而他們學習哲學的方式,就是彼此之間進行意見的交換與爭論。

法國的小學生,從小就被引導著討論各種各樣的議題,討論的目的不是為了論證某種觀點的正確性,而是在思想的碰撞中收穫新的東西。

哈佛學生走訪中美印法,全程實錄各國學生“作息表”,長見識了

哈佛學生走訪中美印法,全程實錄各國學生“作息表”,長見識了

對於“什麼是朋友”這個話題,法國小學生紛紛發表自己的見解。

隨著法國孩子步入中學,除了常規的課堂討論,他們還會為自己開闢新的學習方式,比如走進咖啡館,與社會人士共同探討哲學議題。

哈佛學生走訪中美印法,全程實錄各國學生“作息表”,長見識了

在哲學學科尤其發達、瀰漫著濃濃思辨氣息的法國,討論交流式學習幾乎貫穿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亦形成了法國人獨特的思維個性。

而在同樣重視討論與交流的美國,這種學習模式已然超越了某一門特定的學科,日益成為融入美國精英學生精神氣質的生活方式。

菲利普斯·埃克塞特學院,是美國最負盛名的頂尖寄宿高中,扎克伯格也曾在這裡求學。

哈佛學生走訪中美印法,全程實錄各國學生“作息表”,長見識了

而這所學校比扎克伯格還要出名的,即是代表著“討論交流式”自主學習的哈克尼斯圓桌。

任何科目的學習都需要在這張圓桌上完成,這意味著無論是數學物理,還是歷史哲學,一切知識的習得都要在討論、交流與合作中進行。

哈佛學生走訪中美印法,全程實錄各國學生“作息表”,長見識了

哈佛學生走訪中美印法,全程實錄各國學生“作息表”,長見識了

在這裡,老師對自己的定位也很清晰——不是知識的灌輸者而是討論的指引者,通過討論與交流,最終讓每位學生形成獨一無二的觀念。

哈佛學生走訪中美印法,全程實錄各國學生“作息表”,長見識了

早早適應了類似學習方法的四位哈佛學霸,之前還不覺得討論與交流有什麼稀奇。但在與東方學生進行比較後,則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

與西方注重合作的“討論交流式”學習相比,東方式學習更像是“孤立競爭的延續”。

哈佛學生走訪中美印法,全程實錄各國學生“作息表”,長見識了

這並不是說東方的學習模式不好,只是與強調多維碰撞的西式學習相比,“這太孤獨了”。

哈佛學生走訪中美印法,全程實錄各國學生“作息表”,長見識了

04
天才輩出猶太族群:
醞釀“最好的學習”

越過山丘,跨過海洋,哈佛學霸的足跡遍佈了各地。而在幾番探索之後,他們也漸漸嘗試著為自己心中“最好的學習”,下了一個定義。

在他們眼裡,“最好的學習”屬於猶太族群。

哈佛學生走訪中美印法,全程實錄各國學生“作息表”,長見識了

從宏觀層面來看,猶太人素以“聰明”、“睿智”、“重視教育”而聞名。雖然僅有1600萬, 佔比全球人口不到0.25%, 但卻獲得了23%的諾貝爾獎,足足是全球平均水平的108倍!

在哈佛耶魯這類頂尖的常春藤盟校裡,猶太師生的數量也格外引人注目,比如在哈佛,僅是猶太學生就佔到了學生總數的將近1/3。

哈佛學生走訪中美印法,全程實錄各國學生“作息表”,長見識了

從微觀層面來看,如愛因斯坦等天才科學家都出自這個族群,攝製組成員莉蓮,作為一個從來沒上過貴族私校的普通學生,卻能在猶太養父的養育下一路升入哈佛,也足以說明猶太教育的優越性。

哈佛學生走訪中美印法,全程實錄各國學生“作息表”,長見識了

生於韓國、後被猶太人領養的莉蓮,從小接受猶太教育的薰陶而長大。

在她的記憶裡,學習不是無止盡的輔導班,也不是為了贏得競爭、考上名校的挑燈夜戰,而是日常生活中一抹本身就帶有樂趣的色彩,“學習,無處不在”。

從小到大,養父會帶著她讀書、寫字、學習世界上各種各樣新鮮的事物。他鼓勵莉蓮提問,並在兩人的交流與討論中,探知知識的本質。

哈佛學生走訪中美印法,全程實錄各國學生“作息表”,長見識了

哈佛學生走訪中美印法,全程實錄各國學生“作息表”,長見識了

這種鼓勵下一代提出質疑、自我表達並用討論的方式展開學習的模式,在猶太族群中很常見。任意一所猶太學校,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提問與討論,隨時隨地都在發生。

哈佛學生走訪中美印法,全程實錄各國學生“作息表”,長見識了

而在猶太人的主要聚居地、以色列“聖城”耶路撒冷,猶太人特有的圖書館——“葉史瓦”則見證著人們之間激烈的“爭論”。就某個問題,兩人或幾人互相提問,表達各自觀點,在磨合與切磋的過程中,對議題的認知也日益完善。

哈佛學生走訪中美印法,全程實錄各國學生“作息表”,長見識了

數千年來,伴隨著猶太族群慘遭迫害歷史的,卻是對知識孜孜不倦的追尋與對學習的熱忱。


猶太人知道,生命可能會被殺害,財產可能會被掠奪,但只有教育永不磨滅。他們期望用啟發性的方式,在孩子眼中看到對世界的好奇與對知識的熱愛,正如愛爾蘭詩人葉芝所說:“教育不是灌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

學習,就是猶太人在人世間自處的方式,好的方法亦會代代相傳,影響深遠。這也是為什麼當今各國常見借鑑猶太教育的元素,而天才輩出的猶太族群,也能夠撼動人類進步。

哈佛學生走訪中美印法,全程實錄各國學生“作息表”,長見識了

05
中國教育的反思

當一箇中國人,跟隨紀錄片的腳步,走完探尋學習的旅程,應該能感受到許多我們所熟悉的東西,當然,也會看到許多不同之處。

韓國學生的勤奮刻苦和對學習的認識,中國學生一定也深有同感。一天學習12個小時,是其實是中國許多高三學生的“標配”。在你追我趕的競爭氛圍下,誰也不敢掉以輕心。

哈佛學生走訪中美印法,全程實錄各國學生“作息表”,長見識了

令哈佛學生震驚的學習熱情,中國的學生們也一樣具備。因為在中國,考上好大學,也意味著“翻身”。

哈佛學生走訪中美印法,全程實錄各國學生“作息表”,長見識了

而在中國,有一點表現得尤為突出,那就是在一個廣闊“國家共同體”的概念下,對父母恩情的重視以及對建設國家的參與感。這份沉甸甸的“責任”,始於小學,貫穿於中學,存續於大學,幾乎成了各個年齡段的學生一定會提到的答案。


哈佛學生走訪中美印法,全程實錄各國學生“作息表”,長見識了

哈佛學生走訪中美印法,全程實錄各國學生“作息表”,長見識了

類似這樣的學習動機,還是挺讓哈佛學生感到很新奇的。原來,中國學生的學習不僅為了個人的成長與滿足,更多地則是為了他人的命運。

哈佛學生們也突然理解了為何這些年來中國經濟會飛速發展,一度成長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

哈佛學生走訪中美印法,全程實錄各國學生“作息表”,長見識了

在哈佛學生的鏡頭下,這或許是中國學生的長處所在。但我們也能夠清晰地看到,提問、討論、合作這些西式學習中常見的優點,在中國是明顯缺失的,取而代之的,則是東亞學生傳統的“刻苦”、“競爭”與“功利性動機”。

哈佛學生走訪中美印法,全程實錄各國學生“作息表”,長見識了

哈佛學生走訪中美印法,全程實錄各國學生“作息表”,長見識了

關於中國教育的遺憾與不足,早就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有關中西對比的爭辯也有很多。

只是這群探訪各國學習方式特色的哈佛學霸,再次以一種新鮮有趣的視角向我們展示了“何為最好的學習”,這足以給予中國教育以啟迪。

哈佛學生走訪中美印法,全程實錄各國學生“作息表”,長見識了

也許,“最好的學習”也不會僅僅停留在某個國家、某個族裔、某種模式,而是在彼此的融合、碰撞與交流中,迸發出更加燦爛的明天。

現在 英語是全球化的基礎語言

10年後 編程是AI時代的通用語言

學習編程

我們不是培養孩子成為程序員

而是在趣味創作中

歷練孩子的數理邏輯和創造力

成為未來AI時代的佼佼者

更多育兒乾貨、學習資料 請關注小碼精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