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客家,他鄉亦是故鄉

自唐宋起,由於天災和戰亂

客家人輾轉南遷

他們先在閩粵贛交界的廣袤山區中紮根

以後又向南方各省及海外播衍

在一次次的遷徙過程中

客家人形成了自己的語言——客家話

和極具特色的生活方式

福建客家,他鄉亦是故鄉

正因如此

對於不瞭解客家文化的人來說

“客家人”的含義近乎等同於“少數民族”

然而實際上

客家人是漢族的一支重要的民系

為了體驗客家文化

地理君探訪了位於福建的客家村落

... ...

很多人瞭解客家文化

是從福建土樓開始的

我們先來通過馮木波先生的攝影作品

欣賞一下土樓的風貌

福建客家,他鄉亦是故鄉

馮木波

《中國國家地理》合作攝影師

福建省攝影家協會理事

青普文化導師

福建土樓作為世界文化遺產

以高大、古樸的雄姿

屹立於層層青山之間

這世上獨一無二的客家民居建築

獨特的粗獷與質樸之美

震撼著每一位觀者的感官

濛濛霧靄中

土樓顯得恢弘而素雅

福建客家,他鄉亦是故鄉

福建客家,他鄉亦是故鄉

福建客家,他鄉亦是故鄉

福建客家,他鄉亦是故鄉

福建客家,他鄉亦是故鄉

夜幕降臨

土樓又是另一種情景

福建客家,他鄉亦是故鄉

福建客家,他鄉亦是故鄉

福建客家,他鄉亦是故鄉

福建客家,他鄉亦是故鄉

福建客家,他鄉亦是故鄉

福建客家,他鄉亦是故鄉

福建客家村落裡不只有土樓

小橋、流水、炊煙

別有一番景緻

青普文化行館·南靖土樓

福建客家,他鄉亦是故鄉

福建客家,他鄉亦是故鄉

福建客家,他鄉亦是故鄉

福建客家,他鄉亦是故鄉

客家民居里曾經幾代同堂、

全族聚集的盛況

如今已變得彌足珍貴

深藏在血液裡的味覺基因

最能喚起人們對故鄉的留戀之情

在青普土樓行館

福建客家的飲食特色被完整地保存

客家酸柑茶

福建客家,他鄉亦是故鄉

青普文化行館·南靖土樓 客家酸柑茶製作體驗

茶本身就是一場關於美學的旅行

融合了一方人的文化習俗

多數人認為那是一片神奇的樹葉

但客家人卻將它與柑橘

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東西

做成了最具客家鄉土魅力的酸柑茶

客家藥膳

福建客家,他鄉亦是故鄉

青普文化行館·南靖土樓 客家藥膳製作體驗

客家先人在瘴癘之地

掌握了在惡劣環境中的“生存秘訣”之一

——藥膳

客家人對山上的一草一木情有獨鍾

草木的藥用療效也口口相傳

人們“厭於藥,喜於食”的天性

在藥膳菜餚中得到滿足

客家娘酒

客家人在日常生活中喜歡擺筵席宴賓客

稱之為“做酒”

子女畢業要“做畢業酒”

婚娶要“做暖轎酒”

小孩出生三天"做三朝酒"

老人壽辰要“做生日酒”

拜師學徒要“做拜師酒”

福建客家,他鄉亦是故鄉

福建客家,他鄉亦是故鄉

青普文化行館·南靖土樓 客家娘酒製作體驗

對很多外出工作定居的客家人來說

媽媽釀造的客家娘酒

是世上最美最香的酒

因其有滋補功效

女子坐月子期間也會飲用此酒

客家餈粑

福建客家,他鄉亦是故鄉

立秋,也叫“做秋”

在客家地區,多為“立秋”日打餈粑

打餈粑既是一個小小的農忙犒勞

也是小小的節慶

也有一些出門人歸鄉,不管是不是“做秋”

也會非常隆重地打一頓餈粑

這在我們這群“城裡人”看來

彷彿更像是一場鄉土記憶回溯的儀式吧

芋子包

福建客家,他鄉亦是故鄉

對於客家遊子來講

每一道家鄉菜

含在嘴裡,都是化不開的鄉愁

尤其是大年三十晚上的那頓飯

對新一年的期待與展望

都默默融入手上的芋子包之中了

客家擂茶

福建客家,他鄉亦是故鄉

“月光光,月嬤嬤,叫你下來吃擂茶……”

這首《擂茶謠》,伴隨著擂茶的聲音

吸引著四面八方的來客

那浸潤著鄉韻的擂茶

將客家文脈有條不紊地娓娓道來

語言樸實,卻透出醇厚的客家風情

福建客家長期居住在丘陵山地環境

被稱為“丘陵上的民族”

客家文化研究

涉及學科門類多、時間跨度長

客家文化既繼承了古代正統漢族文化

又融合了南方土著文化

福建客家,他鄉亦是故鄉

在深入體驗了福建客家文化後

客家人的尋根意識和開拓精神

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塔下村就是規模龐大的客家文化的縮影

福建客家,他鄉亦是故鄉

福建客家,他鄉亦是故鄉

張延民

塔下小學校長

青普文化導師

通過張校長的介紹我們瞭解到

青普土樓行館所在的塔下村

位於福建省漳州市南靖縣書洋鎮西部

這裡民居形態豐富,是漳州著名的僑鄉

為敬奉先祖,弘揚祖德

塔下張姓族人於明朝後期

在村莊東面山坡、肇基始祖原住地上

建造了“張氏家廟”德遠堂

家廟後面是一片眉月形斜坡的草地

福建客家,他鄉亦是故鄉

家廟大殿橫樑上鐫刻著朱熹的警世名言:

子孫雖愚,詩書不可不讀;

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

凡科舉中舉人、進士或秀才者

都將受到資助,在德遠堂前立石龍旗杆

這24支高過10米的石龍旗杆也叫“石筆”

它是功成名就、地位榮耀的象徵

至清朝光緒初期

一千餘人的塔下村

上學的學生就達300多人

村裡的三所小學還聯合辦出刊物“塔下季刊”

民國初期,南靖縣留學生10人、大學生20人

這當中就有10人出自塔下村張氏家族

福建客家,他鄉亦是故鄉

攝影 | 小涵

塔下張氏子孫自明末開始探索世界

最早到達荷印馬辰等地

遷徙臺灣的張氏族人

始於鄭成功收復臺灣後定居下來

以後各世都有人遷臺

現在臺灣及東南亞各國、美國、加拿大

等地的德遠堂裔孫就有一萬多人

更不用說分佈範圍甚廣的整個客家民繫了!

福建客家,他鄉亦是故鄉

人生如逆旅

客家人走過漫漫長路

把他鄉作故鄉,聚散離合

客家人的文化和血脈卻一直都在流淌

在客家,一磚一瓦,一簷一閣

一時間,好似塵封的記憶忽閃而過

福建客家人

在一次次遷徙的顛簸中

創造了自己的故鄉

醉裡既知身是客,卻把他鄉作故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