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酬令”重出江湖,這一次能成功限制明星的片酬嗎?

近期,關於明星天價片酬的問題又一次衝到了風口浪尖。

6月,中宣部、文化旅遊局等部門下發通知,限制天價片酬現象,要求每部電影、電視劇、網絡視聽節目全部演員、嘉賓的總片酬不得超過製作總成本的40%,主要演員片酬不得超過總片酬的70%。

8月11日,愛奇藝、優酷、騰訊視頻三家視頻網站、正午陽光等六大影視製作公司聯合聲明,即日起將嚴格執行上述規定。此外,平臺採購和製作的所有影視劇,演員的單集片酬(含稅)不得超過100萬元人民幣,總片酬(含稅)不得超過5000萬元人民幣。

8月12日,中國電影導演協會發布了一則《團結一致,自律自強,維護影視行業健康發展》的聲明,稱少數人員的“天價片酬”問題令人憤慨,但也同時表明,影視業內的薪酬和製作經費問題是市場行為,應該由市場調節,不宜匆忙動用行政手段。

從2016年起,天價片酬問題就引發了大量關注和爭議,相關部門也曾表態限制,可是收效甚微。這一次,限制明星天價片酬能成功嗎?

市場環境給了明星“天價片酬”

2016年8月,央視的“演員天價片酬”專題,首次將這個話題推向大眾視野。

專題中提到,《如懿傳》兩位男女主片酬加起來合計1.5億,而圈內一些流量小生的片酬動輒一部戲8000萬到1.2億的片酬,導致製作經費嚴重被佔用,編劇、後期配音等其他工作人員的酬勞極低,致使影視劇故事情節越來越難看,也沒錢實地取景。

片中採訪了《太陽的後裔》製作人,他提到韓國演員的片酬佔比只佔總預算的百分之20到30,好萊塢演員的片酬佔比只有百分之30,而國內演員的片酬達到了百分之50到80,嚴重干擾整部劇的質量。

為什麼投資方不願意在其他方面花錢,而願意把那麼多錢壓在明星身上呢?

因為明星意味著流量。

觀眾願意看明星,播出平臺在選片時也會看有沒有流量明星,而影視劇的投資成本很高,為了保證回本、盈利,投資方和製作方自然願意押注明星,明星的片酬也就水漲船高,時有天價片酬出現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目前,中國的影視作品在數量上不斷增長,但每年有一半都不能播出或上映。而明星是最能保證流量的因素,又是市場的稀缺資源,可以看到,過去幾年的熱播劇多數集中於楊冪、靳東、胡歌、劉濤等少數明星的作品。

此外,2015年開始實施的“一劇兩星”政策,還讓明星的價值進一步提升。因此,片方才願意給明星這樣的片酬。

另一方面,中國對影視劇的消費能力也在增加,視頻網站的興盛也給了影視劇新的營收渠道。與此同時,影視產業的爆發也伴隨著更多的資本進場,金主們多了,明星片酬也就有了一路飆漲的基礎。

跟日韓相比,中國的明星片酬更高,但是跟好萊塢相比又遠遠不及,這都是市場環境決定。中國的市場要遠大於日韓,而好萊塢的作品可以覆蓋全球市場。明星能為一部作品帶來多少流量、多少收益,基本是跟他們的薪酬呈正相關的。

因此,明星的片酬高企在過去幾年其實沒什麼問題,引起爭議的關鍵點在於明星片酬佔預算比重過高。

但在過去幾年,其他因素,比如編劇、後期、佈景等能給作品帶來的預期收益遠不如明星。與此同時,國內的觀眾又沒那麼挑剔,只要有明星在,這些方面差點意思,也照樣會看下去。加上影視劇的投資成本很高,在這種情形下,片方自然不願意花太多錢投資在明星以外的因素。

於是,明星片酬在預算佔比過高的局面就形成了。

這一輪對明星“天價片酬”的限制,會有效果嗎?

2017年9月,廣電總局就曾下發限酬令。這一紙命令不僅沒有讓明星“天價片酬”成為歷史,明星的片酬反而水漲船高。

由於廣電總局的限酬令只是一份“意見”,並不具備強制力。明星的片酬及其片酬在預算中佔比如何,還是要靠市場決定。

中國的娛樂圈不同於NBA這樣的體育聯盟。作為全球最高端的籃球體育聯盟,NBA官方可以對旗下的30支球隊進行統一管理,因此可以對球員薪酬做一個上限,強制執行。但是娛樂圈是一個完全開放的環境,你不願意給明星高片酬,有的是人願意給,限酬令淪為擺設也就不足為怪。

“限酬令”重出江湖,這一次能成功限制明星的片酬嗎?

因此,如果通過行政手段壓低明星片酬,而不是交給市場自行博弈,可能反而會給陰陽合同的產生創造條件。

那麼,在沒有官方強制規定的前提下,可以讓明星片酬在預算佔比下降的因素,就是明星對影視劇流量、營收的貢獻下降。

可以看到,當下明星“天價片酬”的問題更多地集中電視劇、綜藝方面,電影上則比較少。

其中一個原因是兩者的消費方式不同。看一次電影需要花幾十塊錢,但是電視劇不需要。在電視上看不需要花錢,在視頻平臺上充一個會員,一年也就一二百塊錢。這比電影票成本要低得多。而且打開手機就可以隨時隨地看,不必走進電影院,觀看的門檻也要低得多。

因為這個差別,所謂的流量明星,比如一些粉絲眾多演技不行的小鮮肉,可以在電視劇領域呼風喚雨,在大熒幕卻未必能有多大號召力。花錢去電影院,大家還是想看個好片子的。因此,黃渤、徐崢、開心麻花,這些不算小鮮肉、但作品口碑好的實力派,對觀影人群更有吸引力。

而在電視劇、綜藝方面,流量明星的號召力也在下降。

綜藝方面,據騰訊《2017娛樂白皮書》顯示,如《奔跑吧》《二十四小時》《挑戰者聯盟》等流量明星支撐的節目,收視率同比大幅縮水,《奔跑吧》《挑戰者聯盟》跌幅都在30%以上。

相比之下,《見字如面》《朗讀者》《嚮往的生活》,雖然沒有流量明星擔綱,但依靠節目內容和類型取勝,贏得了很好的收視率和口碑。

電視劇方面,流量明星的號召力也危機初現。比如,兩部近期播出的流量明星擔綱的作品,收視、口碑都反響平平。楊冪主演的《扶遙》播出後,雖然網播量驚人,但口碑、收視雙雙慘敗,楊冪作為流量明星的號召力也未能拯救這部作品。鹿晗、關曉彤主演的《甜蜜暴擊》也是如此,收視率首播當日拿下全國第一,之後就一路下滑,降到了0.3%左右,還一度被芒果臺撤檔,換成一部綜藝救場。豆瓣也只給出了3.1的評分。

“限酬令”重出江湖,這一次能成功限制明星的片酬嗎?

娛樂數據平臺Vlinkage總結了2015-2017年爛劇率100%的演員,其中就包括迪麗熱巴、張藝興等等多位流量明星。探討作品內容時,流量明星甚至已成為貶義詞,成為質量低下的代名詞。

而另一方面,過去幾年還出現一些沒有流量明星也能大火的作品。這些作品以質量取勝。比如《人民的名義》(當然,如果你把陸毅當作流量明星的話可以忽略這部作品),憑藉幾位主角的精彩演繹,以刑偵反腐的題材成為2017年最火的電視劇之一。還有《白夜追兇》,當時的潘粵明已經過氣,而這部質量優良的網劇讓他重新走紅。還有《琅琊榜》,當時的主演胡歌、劉濤都不算一線演員,這部戲的大火讓他們重回一線,還捧紅了王凱。

此外,一些賣人設的作品也大火起來。比如《延禧攻略》,雖然沒有流量明星,但是女主魏瓔珞的“黑蓮花”人設十分討喜,在眾多“傻白甜”女主中讓人耳目一新。還有去年大火的《鎮魂街》,靠賣腐贏得了某些人群的喜愛,獲得了很高的網播量。

觀眾的口味正在變得多樣化,也更加看重質量,不是花錢請來流量明星就可以打發的。

當流量明星不再那麼帶量時,片方自然願意在觀眾在意的其他方面花錢,明星片酬在預算中的佔比自然也會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這一輪關於限制明星片酬的討論中,不只是有政府、媒體和行業觀察人士,視頻網站、六大製作公司也發出了類似的聲音。視頻網站是電視劇、綜藝的重要購買方和投資者;六家制作公司也是某些作品的投資方。這意味著金主們對明星之於流量、營收貢獻力的認可度在下降。

影視是一門生意。當明星拿走了大量片酬,而投資方、製作方卻未能足夠的利潤時,行業內自然會產生新一輪的利益博弈。好萊塢就曾因此向一線明星宣戰。

2006年,派拉蒙解僱湯姆·克魯斯,聲稱因為阿湯哥的怪異言行影響了票房營收,但更重要的原因很可能是阿湯哥的高額片酬和分紅,讓派拉蒙不堪重負。在阿湯哥因一些不當行為人氣降低,給派拉蒙落下口實後,派拉蒙果斷將阿湯哥掃地出門。

根據兩者的協議,派拉蒙每年給阿湯哥1000萬美元的年金,阿湯哥主演影片不要傳統片酬,但參與影院票房和DVD銷售分紅。2006年上映的《碟中諜3》,獲得3.93億美元的票房,相比上一部5.45億美金票房大幅下降,而影片製作和宣發成本高達2.5億元。有媒體稱,最後派拉蒙僅靠下游產值掙了80萬美元,而阿湯哥卻獲得上億美金。

製作方、投資方對利益分配感到不平衡時,自然會對明星的高額片酬提出質疑。

在這個背景下,這一次“限酬令”重出江湖,相比於上一次可能會收到更多的實際效果。當然,隨著中國市場的影視消費能力上升,明星的片酬可能還會增加,但是在預算中的佔比會逐漸迴歸到一個更加合理的空間。

“限酬令”重出江湖,這一次能成功限制明星的片酬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