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需要不止一塊屏幕

今天被「這塊屏幕」刷屏了。這篇文章很棒,它裡面寫,成都七中通過網絡直播的方式,把優質的教育資源共享給了偏遠地區的學校,這些學生藉此機會接觸到了外面的世界,他們有的對此感到自卑,有的感到興奮,他們中的一小部分人,最終通過高考考入了清北之類的一流學校,也藉此改變了命運。

作為一個成都八中的學生,我的感觸更多一點。

我們需要不止一塊屏幕

雖然成都八中和成都七中只差了一個一,但是這裡麵包含的區別卻是巨大的。我們成都的學生老是喜歡講四七九,四七九,這是指成都最頂尖的三所中學,四中,七中,九中,雖然四中(石室中學)排在第一個,但我認為這主要是給文翁一個面子,畢竟四中建校一千多年了。

我們需要不止一塊屏幕

如果光是論學霸的產出,那麼七中應該是排第一的。

我小學畢業進入了成都八中,初三面臨中考前,年級排名前60裡面,絕大部分像我一樣比較懶或者比較慫的人都選擇了直升本校高中部,但是年級前三名(或者前五名?)都毅然放棄了直升選擇了中考,他們兩個去了七中,一個去了九中。如果我沒記錯的話,他們三年後都考上了清北。

而我們學校,三年後高考的全校第一名,只考入了北航。

雖然北航也很好,雖然我們學校本科率也不低,雖然我們學校也出過考上清華的,但和最頂尖的高中相比,差距還是非常明顯。在各校學生雲集的建設路第五大道的烤豬蹄攤前,一身七中的校服,是可以在排隊的人群裡引來羨慕目光或竊竊私語的,「看到起莫得,那個七中的也來買烤豬蹄咯」,大概會這麼說。

我們學校的老師,其實是非常頂尖的老師。特級教師,優秀青年教師等一切教師能夠獲得的獎項,在他們身上都很容易就能找到,我上高中時看了許多四七九的公開課,其實和我們沒啥差別,我們的老師也會旁徵博引,也會用最新的新聞出考題,也會在上課的時候放 Ted 講座甚至一些不錯的電影,雖然外教是少了點,但應試教育下最優秀的中國教師的教育,我想,我們和七中,九中應該一樣都能接受到。

那麼問題出在哪裡?

肯定不是因為七中的食堂飯比較好吃。

我上高中時候去過幾次七中和九中,我觀察到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在我們學校,絕大多數學生放學之後是自己回家的,比如走路,坐公交車,或者騎車,一小部分有家長來接,這一小部分裡又有大部分是家長騎電瓶車來接孩子,剩餘的只有很少是開車來接。而七中門口,每天放學的時候,家長的車可以排滿整個街道,裡面不乏豪車或者專職司機。

十年前是這樣,今年九月我回成都了一趟,依然是這樣。

高中時候,我對四七九的學生的印象是,他們不僅成績好,而且還都多才多藝。他們包攬各項比賽的獎項,音樂,體育,機器人,航模,計算機,他們繪畫水平一流,甚至創辦雜誌,去全世界旅行。而這背後,是一個個堅實的中產家庭的支持。

我們需要不止一塊屏幕

絕不能說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是沒用的,但就我的感覺來說,這些家底豐厚,見識廣闊,從小被來自家庭的愛保護的好好的孩子,當他們想要考一個好成績時,戰鬥力只會更加恐怖。而這,對於那些早早就背上「讀書改變命運」的沉重包袱的農村孩子來說,幾乎是感到絕望的。

比「讀書不一定能改變命運」更絕望的是,這是他們唯一的選擇。

我初中成績挺好,高中成績挺爛,但總歸上了大學,我從不覺得這是靠我努力的結果,如果沒有一個成都市區的戶口,我連八中都沒得上,如果不是從小家裡有一堆書,我可能也不會想走出成都去外面看看。一開始看那篇文章,我挺感動,可是我很快意識到,作為優質教育的既得利益者,我只是通過這一個屏幕的存在來消除自己享受了不平等資源的不安而已,但事實不是這樣的,平等並沒有降臨。

現在有了一塊上課的屏幕,教師資源可以共享了,不能不說這是很棒的起點,但我們還需要更多的屏幕,一些改變父母觀念的屏幕,一些改變落後和貧困的屏幕,一些給他們更多選擇的屏幕。我覺得這是我們這些人需要為之努力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