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當下看未來,我們被席捲到了怎樣的技術浪潮之中

“風口之上,豬都能飛起來,但當風停了,我們又該如何面對?最近,你會發現身邊越來越多的人正在經歷裁員動盪,越是經濟寒冬,我們越需要了解趨勢。過去幾年,互聯網各種“風口”此起彼伏,到底哪些才是真正的趨勢?文末的福利彩蛋,不要錯過!”

從當下看未來,我們被席捲到了怎樣的技術浪潮之中


從單體應用,到面向服務的架構(SOA),再到微服務、從虛擬機到容器、從批處理到流處理……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新興的領域如AI、區塊鏈等,開啟了一波又一波的風口。

如果將這些變化拆開單個去看,你可能會覺得紛繁雜亂沒有頭緒,但如果從整體看,會發現它們的發展遵循著相似的邏輯。當前技術浪潮就是我們正在走向真正的雲計算時代,其它領域的發展皆由此而來。通過分析幾個主要的技術領域,我們就可以看到這樣的發展歷程。

從當下看未來,我們被席捲到了怎樣的技術浪潮之中

雲計算:

從虛擬化、容器到Serverless

2005年,亞馬遜發佈AWS,標誌著雲計算時代正式序幕。雲計算最重要的技術是分佈式計算和分佈式存儲,分佈式計算方面,最開始的技術是虛擬化,也就是所謂的軟件定義,通過在計算/存儲和網絡資源上架設虛擬層,讓用戶能夠任意分配資源。AWS S3及類似的對象存儲產品給人們帶來了雲時代的一些實際體驗,但云服務器則還是走回了賣服務器的老路。

從當下看未來,我們被席捲到了怎樣的技術浪潮之中

但虛擬化技術新建服務器耗時長,在擴容方面限制很大,容器技術誕生後,才終於解決這一問題。現在一些MicroVM開始出現,比如AWS剛剛發佈的FireCracker,試圖融合虛擬機和容器的優點,這也是當前雲計算技術的一個重要關注點。

在雲計算發展過程中,有一個分支是PaaS,最早是2007年推出的Heroku,提供應用的運行環境。PaaS的理念被認為更貼近真正的雲計算,如果用戶使用虛擬化的雲服務器,仍要自己負責應用分發、部署和運維,與各種底層接口、資源打交道,而在PaaS上,用戶只需要把應用上傳到雲端就行。但是,早期的PaaS體驗較差,容易造成平臺綁定,難以支持大型應用,所以並沒有成為主流。這些問題直到Kubernetes出現後才得以解決。

從當下看未來,我們被席捲到了怎樣的技術浪潮之中

2015年之前,OpenStack是雲計算主流技術,包括IBM、RedHat等公司都在它身上投入重注。然而,隨著思科等部分公司試圖通過OpenStack切入公有云市場,但在現實面前迅速敗退,再加上Docker和Kubernetes的快速崛起,OpenStack的聲勢已經大不如前。

但是,Kubernetes仍然太底層了。2014年,AWS推出Lambda服務,Serverless開始成為熱詞,從理論上說,Serverless可以做到NoOps、自動擴容和按使用付費,也被視為雲計算的未來。圍繞Serverless的研發,以及將Serverless和容器技術融合也是當前的前沿課題。

從當下看未來,我們被席捲到了怎樣的技術浪潮之中

IT架構 微服務:

Service Mesh和Serverless

這些年,軟件架構逐漸從面向服務的架構(SOA)進化到微服務,很多人認為微服務是一種粒度更細的SOA,SOA讓微服務變得更加靈活、性能更強。隨著雲原生計算基金會的壯大,基於Kubernetes的微服務在社區中的熱度越來越高,也開始有很多公司開始利用這一套技術棧來構建微服務。

從當下看未來,我們被席捲到了怎樣的技術浪潮之中

到2016年,Service Mesh 開始引起社區的注意,Kubernetes加上Service Mesh,再加上CNCF的一些開源項目,基於K8S的微服務技術棧基本就完善了。2018年,Istio 1.0發佈,更是為這股浪潮加了一把火,未來的微服務將是K8S和Service Mesh的天下。

雖然微服務正在逐漸走向巔峰,但它的挑戰者已經出現。Serverless或者說FaaS最開始只是AWS推出的一個功能,但隨著業界的跟進,逐漸有人將其認為是微服務的進化。從SOA到微服務,是一個服務粒度更小的過程,FaaS裡的Function可以視為更小的服務,它契合微服務裡面的一些理念。

人工智能:

互聯網的全新基礎設施

過去兩年,AI已經用各方面的成績證明它可以成為整個互聯網的基礎設施之一,幫助讓我們的互聯網更加的智能化。如果把2016年的AlphaGo當做現代AI的起點,那麼AI發展的歷史其實很短。學術界還在研究怎麼提升AI的算法,各個公司則是急於將AI應用到生產環境。

AI從感知層大致分為兩大塊,一塊是計算機視覺,這一塊已經比較成熟,無論是人臉識別、物體檢測、運動檢測都已經能用於實際場景中。另一塊則是自然語言處理,雖然微軟、谷歌等宣稱它們的AI翻譯準確率已經極高,但實際上仍然不太好用,Chatbot還是難以與人展開正常對話。真正的通用人工智能離我們還比較遠,至少短期內還看不到頭緒。

物聯網與邊緣計算:

應用仍然不溫不火

物聯網在過去幾年一直不溫不火,真正有影響力的產品和應用比較少。物聯網本身的技術,除了各種通信協議和嵌入式操作系統和開發框架之外,近兩年炒的最火的就是邊緣計算,然而邊緣計算也尚未逃出和物聯網一樣的命運。

事實上,邊緣計算的定義並沒有清晰,甚至連邊緣是什麼都沒有共識。有的說終端節點、智能設備是邊緣,有的說CDN是邊緣,有的說路由器、交換機是邊緣,還有的說未來的5G基站是邊緣。邊緣計算目前只看到一個EdgeX Foundry,然而在該項目裡還看不到一個有代表性的重量級的技術,更多是一些廠商搶風口的行為。

從當下看未來,我們被席捲到了怎樣的技術浪潮之中

如今,技術的革新腳步又回到了基礎硬件之上。互聯網和雲計算的繁榮,正是硬件的不斷升級和變革,支撐了軟件的發展進步。而隨著現有軟件架構對硬件能力的挖掘,再發生顛覆的可能性已經較小。因此,未來的機遇將發生在IT基礎設施領域,我們需拋棄浮躁加強對IT基礎的研究,從而開啟新一輪的技術浪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