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人大都善變通,看完這件事果然相信了,不得不服氣!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幾於道”的重要原因是它在堅守中懂得變通,水既有滴水穿石的堅守,也有隨形於物的品性。

人亦如此。當人心中既有珞珞如石般至死不渝的堅守,又有適時而動、隨情而變的通達時,才能造就和諧的自我,畫出人生完美的圓。

聰明人大都善變通,看完這件事果然相信了,不得不服氣!


我們心中所堅守的信念、目標、原則,構成了一個人的“脊樑”,使我們成為一顆響噹噹的“銅豌豆”,而我們心中“柔軟的部分”不至於使我們成為“剛而無智”之人。

依據不同情況,根據不同的情形,做非原則性的變動為之變通。哲人變通的智慧,貫穿古今中外,讓我們頗有些感觸,更是我們現代人值得好好學習的榜樣。

關於變通,下面就通過三個故事來了解下:

故事1

春秋時期,孔子游學時困於陳蔡,也就是今天河南和安徽交界的地方。一行人餓得要死,得知附近有家飯館,孔子就讓子路去找點吃的。不想,那飯館掌櫃的見聖人弟子來,狂言道:“我寫一字,你若認識,就免費管吃管喝。”然後寫下了一個“真”字。子路一看樂了:這有何難,不過一個“真”字。誰知那掌櫃聽了,竟罵子路為白痴,還令夥計將他轟出。

子路回來稟告了老師,孔子出了陣。掌櫃的仍寫一“真”字考孔老先生。聖人一看說:“這是‘直八’。把那掌櫃的佩服得五體投地,連連稱讚:“果然名不虛傳,先生學問大得很。”一頓酒醉飯飽後,子路忍不住問老師:“明明是‘真’字,你怎麼認‘直八’?”孔老先生嘆了一口氣:“不能認‘真’的地方,你偏要認‘真’,那不得活活餓死。”

聰明人大都善變通,看完這件事果然相信了,不得不服氣!


讀罷這個故事,我們笑了。笑後又想:在不能認“真”的地方,認成“直八”,否則就會餓死,特定環境下也並非不可。但倘若大家都這樣做,那世上便會失去“真”字,仁人志士乃至孔子這樣的聖人也就毫無意義可言。

故事2

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親,禮與?”

孟子曰:“禮也。”

曰:“嫂溺則援之以手乎?”

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

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

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

淳于髡問孟子,男女之間不用手遞受物品,這是禮嗎?

孟子說毫無疑問是禮。

聰明人大都善變通,看完這件事果然相信了,不得不服氣!


淳于髡問如果嫂子掉進水裡,小叔子應該用手去救嗎?孟子說,那當然要用手去救了,不去救就是豺狼。不用手傳遞物品是禮,是常態的情況,而嫂子掉進水裡是特殊情況,用手把嫂子拉上來是在特殊情況下的權宜之計。如果你此時還想著那些禮儀,那就是傻瓜了。

看完這個故事,我們瞭解到,孟子也是個特備善於變通的聖者,根據不同的情境,做出不同的判斷,這就是與時俱進,解放思想。

故事3

公元前323年,偉大的古希臘哲學家、思想家、科學家亞里士多德,被雅典佔統治地位的反馬其頓派別指控犯有“瀆神罪”。亞里士多德想起了76年前的一樁悲劇。

公元前399年,亞里士多德的老師(柏拉圖)的老師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年已70歲,被控告為不信上帝和腐蝕雅典青年而遭審訊並判以死刑。其間,弟子們輪流探監,陪伴老師度過了最後的日子。蘇格拉底不聽朋友要他逃走的勸告,在做了一場著名的辯護演說未能改變判決的情況下,為維護法律,這位年已七旬的哲人遣退妻兒,在眾位弟子的面前飲下毒鴆,從容就死。

想到這些,亞里士多德聽從朋友的安排,依然決定逃離雅典,邊走邊說:“我不會給雅典第二次機會來犯下攻擊哲學的罪行。”

聰明人大都善變通,看完這件事果然相信了,不得不服氣!


如此說來,真正的哲人,應該是經歷了生活,沉澱了生活,精闢了生活,然後才真正讀懂了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