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乾貨——國際貨幣體系的分類和由來

國際貨幣體系可按不同的標準來分類。國際上較常見的劃分方法,是按照構成國際貨幣體系基礎的主要儲備資產的性質和作用不同,把國際貨幣體系分為國際金本位制、黃金一美元本位制和多種儲備制。有經濟學家根據匯率制度的不同而將國際貨幣體系分為固定匯率制和浮動匯率制。但目前多數經濟學家則傾向於按不同的歷史階段將國際貨幣體系劃分為:國際金本位制、佈雷頓森林體系和牙買加體系。

經濟學乾貨——國際貨幣體系的分類和由來

國際金本位制是世界上第一次出現的國際貨幣制度。1880年歐洲和美洲的主要國家都實行了金本位制。因此一般把1880年作為金本位制開始的年份。金本位制是指一國的本位貨幣由一定重量或成色的黃金來表示,並且其貨幣當局隨時願意按所規定的貨幣單位的含金量,根據一定的條件買賣黃金。國際金本位制正是以世界各國普遍實行的金本位制為基礎的國際貨幣體系。由於這一貨幣體系是在各國貨幣制度的基礎上自發形成的,因此,當時並不是在世界範圍內發行流通統一的金幣,而是各國的金鑄幣按其含金量相互兌換流通。由於英國當時在世界經濟中的突出地位,英鎊具有較強的信用能力,所以國際金本位制實際上是一種以英鎊為中心,黃金為基礎的國際金本位制。國際金本位制崩潰以後,國際貨幣體系一片混亂,相繼出現了相互獨立的三個貨幣集團:“英鎊集團”、“美元集團”和“法郎集團”。

各個貨幣集團內部以某一種貨幣作為中心,成為集團內部各國的儲備貨幣集團內部的外匯支付和資金流通完全自由。對集團外部的結算則嚴格控制,要使用黃金。各國貨幣之間的匯率不是固定的而是浮動的。對國際收支的調節手段也是多種多樣的,這給世界貿易和國際金融活動帶來了很大的困難,當時英國的經濟實力比較強,是世界上最大的資本輸出國。不少國家把本國貨幣釘住英鎊,將英鎊作為儲備貨幣。但是戰爭使得英國經濟遭受到嚴重破壞,英鎊信譽每況愈下。而美國則在戰後躍居世界最大債權國,美元實力增長。美國為實現其稱霸世界的計劃,急切需要建立多變經濟合作,以確立美元在世界貨幣體系中的統治地位。這就是佈雷頓森林會議召開的背景。

當時美、英兩國政府都從各自的利益出發,設計新的國際貨幣制度。於1943年分別在倫敦和華盛頓同時公開了英國財政部顧問凱恩斯擬定的“國際清算同盟計劃”(凱恩斯計劃)和美國財政部長助理懷特擬定的“國際穩定基金計劃”(懷特計劃)。兩個計劃提出後,英、美兩國政府代表團就國際貨幣計劃展開了激烈的爭論,由於美國在政治、經濟及軍事上的優勢,雙方於1944年4月達成了基本反映“懷特計劃”的“關於設立國際貨幣基金的專家共同聲明”。1944年7月1日,聯合國的44國代表在美國的新罕布爾州的佈雷頓森林舉行了“聯合國貨幣金融會議”。經過3個星期的討論,通過了以“懷特計劃”為基礎的《國際貨幣基金協定》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協定》,總稱佈雷頓森林協定,確立了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即佈雷頓森林體系。

經濟學乾貨——國際貨幣體系的分類和由來

佈雷頓森林體系的主要內容有:一是建立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是各國就金融問題進行協商和合作的國際性機構,其主要職能是促進匯率的穩定防止競爭性貶值,為會員國融通資金,以及調節國際收支的不平衡。世界銀行亦稱國際復興開發銀行,主要職能是加強國際間的經濟合作和穩定世界貨幣金融。這兩個組織於1945年12月27日經會員國政府批准生效。二是規定了各國貨幣比價的確定原則。實行了兩個掛鉤。按照規定.會員國的貨幣平價應以黃金或1944年7月1日通用的美元的重量和成色表示,美元同黃金直接掛鉤,即美元直接和黃金髮生聯繫,確定1盎司黃金等於35美元的黃金官價,即1美元的黃金平價為0.888671克黃金。各國政府或中央銀行可以隨時用美元按黃金官價向美國兌換黃金。與此同時,其他國家貨幣與美元掛鉤,各國貨幣與美元保持固定的比價,經基金組織公佈的平價,非經基金組織同意,不得任意改變,並且各會員國的外匯即期交易的匯率波動的幅度不得超過平價1%的範圍。因此,各會員國貨幣當局有義務維持匯率的穩定。佈雷頓森林體系的匯率制度又稱為可調整的釘住匯率制。三是確立了國際儲備資產。由於美元同黃金掛鉤,取得了等同黃金的資格,同時各國貨幣又與美元掛鉤,從而使美元和黃金一起成為各國外匯儲備中最主要的國際儲備資產。四是協助會員國調整國際收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設立普通貸款賬戶向國際收支赤字國提供短期資金融通。會員國在出現國際收支逆差時,可用本國貨幣向基金組織按規定程序購買一定數額的外匯,將來在規定的期限內以用黃金或外匯購回本幣的方式償還借用的外匯資金。五是取消外匯管制。規定會員國不得限制經常項目的支付,不得采取歧視性的貨幣措施,要在兌換性基礎上實行多邊支付。允許成員國對資本移動實施外匯管制,而不允許成員國政府在經常項目交易中限制外匯買賣。

佈雷頓森林體系建成後,形成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國際環境,世界經濟增長迅速,國際貿易和投資也有很大的發展。同時確立了美元的霸權地位,有人稱這個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制度為新金匯兌本位制。但是體系本身也存在著儲備制度不穩定、國際收支調節機制不靈等方面的缺陷。佈雷頓森林體系的運轉與美元的信用、地位有著密切聯繫。

經濟學乾貨——國際貨幣體系的分類和由來

20世紀50年代末期美元逐漸開始過剩,美國的黃金儲備大量外流,到1960年美國的對外短期債務已經超過了其黃金儲備額,美元信用基礎發生動搖。1960年10月爆發了戰後第一次大規模拋售美元、搶購黃金的美元危機,從而動搖了佈雷頓森林體系的基礎。為此西方各國曾採取了一些國際金融合作措施,試圖挽救美元危機。這些措施主要有穩定黃金價格協定、巴塞爾協定、建立黃金總庫、實施借款總安排、簽訂貨幣互換協定、實行黃金雙價制等。1971年8月15日,美國總統尼克松宣佈實行新經濟政策,對內凍結工資、物價,對外停止履行外國政府和中央銀行可以用美元向美國兌換黃金的義務,並徵收10%的進口附加稅。這意味著美元同黃金已經脫鉤,支撐國際貨幣制度的兩大支柱有一根已經坍塌。西方各國為謀求解決危機的方案,10國外長簽訂了史密森協定。但該協議沒有從根本上阻止以美元為中心的貨幣制度走向崩潰。1973年西方國家的貨幣紛紛實行浮動匯率制。至此,支撐國際貨幣制度的另一支柱,即各國貨幣釘住美元,與美元建立固定比價制度也完全垮臺,於是佈雷頓森林體系完全崩潰,國際貨幣制度進入了浮動匯率制度時代。

佈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之後,國際貨幣金融關係動盪混亂,美元的國際地位不斷下降,出現了國際儲備多元化狀況,許多國家實行浮動匯率制,匯率波動劇烈,全球性國際收支失衡現象日益嚴重,西方發達國家之間以及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矛盾嚴重,鬥爭激烈,一直到1976年1月8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牙買加首都金斯頓達成“牙買加協定”,同年4月基金組織理事會通過《國際貨幣基金協定第二次修正方案》,才逐漸形成現今的國際關係新格局。有學者將這一國際貨幣關係稱作“牙買加體系”,該體系是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儲備多元化和浮動匯率體系。

國際貨幣制度的改革早在佈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以前就開始了,目前所運行的多元化儲備貨幣體系和浮動匯率制.是由各國實現利益衝突的妥協而衍生的一種鬆散的國際貨幣制度。最初大部分人認為這種制度只是過渡性的,新的國際貨幣制度不久就會形成。然而這種似乎“沒有體制的體制”一直延續到現在。儘管其有著優越的一面,但隨著國際貿易和國際金融的發展,它的弊端也日漸明顯,改革現行國際貨幣制度的進程也在繼續。在改革中,爭論的方面比較多,但所涉及的與貨幣制度本身有關的問題主要有三個:本位貨幣制度、匯率制度和國際收支調節機制。

在國際貨幣制度改革的進程中,出現了區域性貨幣一體化的傾向。因為20世紀的世界經濟表現出貿易自由化、生產一體化和金融國際化的特點。這必然引起了貨幣一體化的問題。由於各國的利害關係各不相同,因此難以形成一個統一的國際金融機構推行規則,而區域性貨幣組織則是對全球性國際金融機構的補充。這些區域性貨幣組織有:歐洲貨幣體系、西非貨幣聯盟、中美洲貨幣聯盟、中非貨幣聯盟、加勒比貨幣區等,其中歐洲貨幣體系發展得最為完善,在當今貨幣關係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對國際儲備資產、匯率體系、國際收支調節和國際貨幣信用控制等產生了重大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