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NASA都要和漫威牽線了,還不趕緊補補宇宙常識?

就在不久前,美國宇航局命名了21個新的伽馬射線星座,其中就包括“雷神之錘”、“浩克”這些跟漫威角色相關的名稱。

這下,真的要成漫威宇宙了。

連NASA都要和漫威牽線了,還不趕緊補補宇宙常識?

據說,這些星座都是由釋放電磁波中波長較短的“伽馬射線”連線而成,完全不同於獵戶座、仙后座這些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定義的88個星座……

是不是看上去已經有點吃力了?

可是,我們還有《三體》需要期待啊!

未雨綢繆,今天先帶大家補補課吧,就從宇宙的基礎講起。

來,我們一起看看這部,豆瓣評分高達9.3分的《旅行到宇宙邊緣》(Journey to the Edge of the Universe)。

連NASA都要和漫威牽線了,還不趕緊補補宇宙常識?

《旅行到宇宙邊緣》海報

《旅行到宇宙邊緣》是由國家地理頻道推出的一部宇宙科普紀錄片。

影片從地球開始,以第一視角不斷引導著我們探索整個太陽系,乃至銀河系,直至人類所認知的宇宙的“邊緣”。雖然這部紀錄片是十年前用電腦CG製作,但它的影片素材直接來源於哈勃望遠鏡,就算是今天,包括科幻和天文愛好者在內的一票受眾,也都還會歎服於它所呈現出來的真實感。

連NASA都要和漫威牽線了,還不趕緊補補宇宙常識?

畫面無法承載宇宙的浩大,隨著影片深入,作為旅行者的我們很容易從最初的震撼變得漸漸識趣想象的能力,於是解說詞試圖用數字和類比來讓我們更加直觀。

“離地面60英里(100公里)高度,就是太空邊緣,僅僅一個小時車程。地面上,生活在繼續:車水馬龍,商業繁忙,《星際迷航》還在播出……當我們回到家,如果我們還能回家,一切還會如初嗎?我們還是原來的我們嗎?我們必須拋掉這一切,步入前方廣闊的黑暗海洋。”

然而,描繪的宇宙畫面是雄壯的,傳遞的宇宙信息卻是殘酷的——

作為地球姊妹星的金星,大氣中充斥著二氧化碳,地表盡是火山與熔岩,任何東西都無法在這裡生存;火星上有塵爆,有土壤,有可能存在的岩漿,有看起來像是乾涸的河床,卻仍舊找不到生命跡象;木星幾乎都由氣體組成,自傳時捲起的颶風,能把雲層扭曲成條狀和大大小小的漩渦,形成那些傳說中的大紅斑……

除此之外,來自深太空冰凍垃圾的彗星,正在被太陽融化成蒸間歇泉和塵埃;土星美麗的外環,可能是一顆衛星被土星強大引力摧毀後的遺骸;海衛一因公轉方向與海王星自轉方向不同,一場宇宙之戰終將爆發……

連NASA都要和漫威牽線了,還不趕緊補補宇宙常識?

金星地表熔岩

連NASA都要和漫威牽線了,還不趕緊補補宇宙常識?

木星大紅斑

由近及遠,影片在展現完太陽系各大行星的神奇地貌和奇幻的氣象變化後,又將鏡頭推向了更遠的銀河系。

我們可以在獵戶座暗星雲看到無數新恆星的誕生,也可以在發光雲中看到死亡後的白矮星。蟹狀星雲裡是一座星際墳墓,那裡有恆星死亡後的脈衝星殘骸,然而最可怕的是變成黑洞,它吞噬著包括時間和空間在內的一切……

在這裡,力量博弈每時每刻都在上演。

連NASA都要和漫威牽線了,還不趕緊補補宇宙常識?

模擬恆星的誕生

連NASA都要和漫威牽線了,還不趕緊補補宇宙常識?

發光雲

連NASA都要和漫威牽線了,還不趕緊補補宇宙常識?

脈衝星

連NASA都要和漫威牽線了,還不趕緊補補宇宙常識?

恆星大爆炸

影片的精妙之處在於,從地球出發到月球再到金星、水星以及其他行星,敘述是空間性的。出了太陽系後,空間距離開始由英里(mile)替代為光年(light year),亦即轉換成了一個有時間感的空間概念:距離地球20光年時可以觀看20年前的電視節目,距離地球65光年時能夠收看到叫希特勒的柏林奧運會,距離地球接近100光年時可以收聽到最早的模糊的無線電廣播信號……

連NASA都要和漫威牽線了,還不趕緊補補宇宙常識?

待到出了銀河系之後,空間概念完成了向時間概念的轉換——空間上逐步向宇宙邊緣靠近的同時,時間上也逐步向宇宙起源靠近。

我們離開地球越來越遠,由於回溯的時間太長,所有的星系越來越年輕,甚至仍在成長。待到旅程即將結束的時候,我們所在的地方已經是135億年前,宇宙大爆炸的創造性時刻。

影片最後,不再是單純地探討天文,它已然超越科學侷限,成為一個關乎生命和起源的終極問題——涉於宗教、哲學的至高智力之學。

所以也就不奇怪,為什麼牛頓晚年會痴迷神學,為什麼愛因斯坦移居美國時候要選擇普林斯頓大學(其中的神學是當時全美最好的),為什麼霍金認為尋找外星人是不適宜的……當一個人發現這個世界如此之廣闊和深遠,遠遠超出自身理性和智識所及時,難免心生恐懼,悲憫萬分,甚至無法自處。

好在,黑格爾還說過:一個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他們才有希望。

我想,這也正是這部紀錄片的意義所在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