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以“科學”為魂


合肥,以“科學”為魂


在參觀合肥的科研機構時,當地同志講述了一個讓人唏噓的故事。

量子信息科學的領軍人物潘建偉院士,曾經有針對性地選送自己的學生到量子信息科研先進的國家學習。2008年,潘建偉和他在德國的團隊整體迴歸中科大。2009年國慶前夕,在國家博物館參觀完“復興之路”主題展後難抑激動之情的潘建偉,給大洋彼岸的學生們發了一則短信:“國家需要你們回來。”

大部分學生所處的都是世界頂尖的實驗室。放棄在這樣的實驗室工作和學習,意味著什麼不言自明。一聲召喚,當年送出去的學生毫不猶豫,先後歸來。信守與老師的約定,也信守著人生的承諾。在這些人的努力下,中國量子科學從追隨者變成了超越者。

人才因人而聚,也因城而聚。當“哈佛八劍客”這樣的學者紛至沓來時,一個城市對於科技人才的吸引力,已經毋庸置疑:八位哈佛大學的博士後集體回到合肥,在強磁場科學中心形成一個完整的科研團隊,幾年時間裡捷報頻傳,“很多人的科研成果比在哈佛還大,發展更快。”

1958年,為了培養“兩彈一星”項目急需的人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北京成立。1970年,出於備戰的需要,許多在京的教育科研機構被要求疏散。科大首先矚意河南,但在時任安徽省委書記李德生的強力支持下,最終還是落戶在了合肥。當時誰能想到,這段城市與大學的聯姻,會成為古老城市的命運轉折點呢?合肥的氣質與稟賦,就此因為“科學”二字而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改革開放之後,偏安一隅的科大逐漸發力,名噪一時的“少年班”等教育、培養計劃讓科大成為青年人才首選的大學之一。在經歷了漫長的積累之後,科大的原創性研究出現了爆發性的增長。“單分子化學、鐵基超導、納米材料、量子信息……在頂級科學期刊上看到科大的成果,成了家常便飯。”以至於世界頂級科學期刊《自然》(Nature)所屬的自然出版集團在描繪合肥時將其稱作“一個低調的城市”,但是“隨著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理科研究中持續不斷地開闢新天地,這座城市正在進入全球視野。”

“本地的科研院所成了無價之寶、最大的資產。以這個得天獨厚的條件為依託,科學變成了合肥最大的特色,合肥變成了全世界科學特色最強的大城市。”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博士、科技與戰略風雲學會會長袁嵐峰曾撰文指出,“合肥彎道超車,一舉獲得了最快的發展速度,以及更重要的,無限的想象空間……近年來,合肥的高科技產業出現了令人目眩的發展。例如合肥大力支持的京東方,進入了顯示器行業的國際前三名……資本市場已經把科學作為了合肥最重要的標籤,成了固定的題材。”

如今,合肥是三大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之一。這一定位,使得合肥這座古城的名氣超越三國古戰場,與“雲集的學者、卓越的基礎研究、蓬勃發展的高科技產業”緊密地聯繫起來。

除此之外,我們還願意將一批“隱形”的技術領先者共同羅列於此: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固體物理研究所、合肥智能機械研究所、強磁場科學中心、先進製造技術研究所、醫學物理與技術中心、技術生物與農業工程研究所、核能安全技術研究所、應用技術研究所……這些機構承擔了國家大量的戰略科研任務,比如著名的“磁約束核聚變、先進核能與核安全技術、大氣環境探測與監測技術、強磁場科學與技術、特殊環境服役材料、機器人與智能裝備、現代農業技術、醫學物理與技術以及國防戰略高技術等”。僅2015年,合肥的科研機構就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69項,居全國科研機構第一位。

所有的這一切,源於合肥全市上下投資科研創新,捨得拿出真金白銀。“合肥的‘有舍有得’,就在於這些年積極支持中科大、合工大、安大以及科學島、中電科等在肥科研單位加快發展,而且花大力氣引進了很多大院大所落戶合肥。

大院大所乃國之重器,合肥投資教育科研,不是簡單地追求科學技術快速產業化給城市帶來多少GDP和稅收,更看重高等院校為合肥培養大批優秀人才,也涵養這個新興城市尊重科學、尊重創新、尊重實幹的城市氣質。”合肥市委的一位年輕同志對《中國青年》記者總結道。

科學,改變了城市的命運,也改變了這座城市的氣質。以“科學”為魂,這樣的城市,其爆發力當然不可估量。


合肥,以“科學”為魂



原載於《中國青年》雜誌2018年第14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