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茶代酒”原來是這麼來的?

“琴棋書畫詩酒茶,柴米油鹽醬醋茶”茶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在歷史上出現就有著不同凡響的開始。現在提到茶文化,大家會想起明清文人在茶室、山林消閒避世之舉,或者清末茶館裡鬥蛐蛐的八旗子弟、遺老遺少。其實,茶文化在產生之初另有一段歷史。

在歷史上的兩漢時期還是崇尚節儉,西漢開始時,皇帝還乘牛馬;雖然到東漢時國家已富,但人際交往和道德標準,士人還是以仍孝養、友愛、清廉、守正、儉樸為美德。但是到了兩晉南北朝,我國出現了“門閥制度”(通俗理解我國曆史上的官位世襲),正式在這種制度下,出現貴族聚斂成風,一般官吏乃至士人皆以誇豪鬥富為美。甚至在晉代初期就出現了所謂石、何、裴、衛、荀、王諸族,都是以奢侈著名的世胄之家。《晉書》中有記載:何曾性奢,每天的飲費可達一萬錢。而他兒子何邵更加倍,一天的膳費達兩萬。任凱看著不服氣,一頓飯就花萬錢,還說:沒什麼可吃的,無法下筷子。石崇為鉅富,庖膳必窮水陸之珍,以錦為障,以蠟為薪,廁所都要站十幾個侍女,上一趟廁所就要換一套衣服。貴族子弟,閒得無可奈何,以賭博為事,一擲百萬為輸贏。

等到了東晉南北朝時期,已經繼承這種風氣。在南朝時,梁武帝號稱“節儉”,但其弟蕭弘卻奢侈無度。有人告發蕭弘藏著武器,梁武帝怕他作亂,親自去檢查,看到庫內皆珍寶綺羅,還有三十間專門用來儲存錢幣,共有錢三億以上。

在這種情況下,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和儒家士人便提出“以茶養廉”,來對抗奢侈之風。於是,出現了陸納、恆溫“以茶代酒”的故事。

《茶經》和《晉書》都有記載:東晉時,陸納任吳興太守,將軍謝安常欲到陸府拜訪。陸納的侄子陸椒見叔叔沒有準備,就自作主張準備了一桌十來個人的酒席。等到謝安到來,陸納卻僅以幾盤果品和茶水招待。陸椒怕慢怠了客人,忙命人把早已備下的酒席搬上來。當侄子的本來想叔叔會誇他會辦事,誰知客人走後,陸納大怒,說:“你不能為我增添什麼光彩也就罷了,怎麼還這樣講奢侈,玷汙我一貫清操絕俗的素業!”於是當下把侄兒打了四十大板。

陸納反對侄子擺酒請客,用茶水招待謝安並非吝嗇,也非清高簡慢,而是要表示提倡清操節儉。這在當時崇尚奢侈的情況下很難得。而與陸納同時代的桓溫是個有政治、軍事才幹的人,但他常以簡樸示人,“每宴惟下七奠拌茶果而已。”

可以看到,在當時飲茶已不是僅僅為提神、解渴作用,已經開始成為以茶待客、並用來表示精神、情操的手段的社會功能。飲茶已不完全是以其自然使用價值為人所用,而且已進入精神領域,茶的文化價值開始表現出來。此後,“以茶代酒”“以茶養廉”慢慢成為我國茶人的優良傳統。

“以茶代酒”原來是這麼來的?

“以茶代酒”原來是這麼來的?

“以茶代酒”原來是這麼來的?

“以茶代酒”原來是這麼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