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小杜

你好,小杜

從來沒有一個詩人,

能如杜甫一般,

穿越星辰大海,

被所有人崇敬。

那個愁容滿面、身材瘦弱的身影,

是杜甫刻在世人腦海中的固定形象,

無論歷史的橡皮如何擦拭,

也難以抹掉分毫。

一生會無數次遇到杜甫,每次的認識都不盡相同。

童年遇到他,擦肩而過千百次,依舊是路人。

少年遇到他,老師說,這個人很偉大,但與我無關。

青年遇到他,滿眼是詩,那樣的詩,非凡人所能創作。

中年遇到他,發現他的詩,掏盡了我們的肝和肺。

老年遇到他,看這個人,如同看我們自己。

有人說,讀懂杜詩,要從中年開始,

因為,杜甫流傳下來的詩歌,

大部分是四十歲以後寫的。

你好,小杜

杜甫也年輕過,而且跟你我一樣,年少輕狂。

在中國傳統上,七歲是大家經常提及的年齡。

向橐:我七歲為孔子師。

孔融:我七歲能讓梨。

駱賓王:你們那都是傳說,我七歲能詠鵝,還被編入課本。

杜甫笑了:我七歲也能作詩,不過不是詠鵝,而是鳳凰。十四五歲作品一籮筐了。

駱賓王:……

李賀笑笑:我十五歲已經名滿京華,與李益齊名了。

杜甫:……

杜甫很小的時候,母親便去世,杜甫自小被寄養在姑姑家。這位姑姑給了杜甫極度缺乏的母愛,為了他甚至犧牲了自己的孩子,這讓杜甫一生感念,也更富有犧牲精神。

也許不在父母身邊,杜甫自小收到的管束較少,十四五歲的杜甫,最喜歡做的事情是爬樹,尤其是在棗成熟的時候。

憶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復來。

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

除了爬樹,杜甫就跟自己的土豪同學們去騎馬遊玩,完全不同於日後辛酸窮苦的生活。

同學少年多不賤,五陵衣馬自輕肥。

20歲時,杜甫為了開闊視野,東遊吳越,一去就是四年。回來之後,在洛陽參加了一次科舉考試,沒有通過,之後好幾年杜甫都沒有再考,而是北遊齊趙八九年,過著“裘馬頗清狂”的日子。這一切得益於父親的支持,更在於杜甫生於那個朝氣蓬勃、充滿理想主義的時代,沒有那麼多的顧慮。

如果說人生有四季,那麼二十四歲的杜甫,正處在萬物肆意生長的春季。

那時候,孟浩然已經四十八歲,王昌齡四十六歲,王維、高適三十六歲,李白三十五歲,這些人在詩壇如日中天,經常有作品傳遍大江南北。而小號杜甫,儘管不斷更新,偶有大哥點贊,但僅限於朋友圈內傳播,還不足以給他帶來巨大的名聲。(唉,就像我們三館的作品一樣)他只能跟在這些大人物後面,陪他們喝酒,聽他們吹牛,也算見過了大場面。

杜甫的朋友圈中,最閃耀的無疑是李白和高適。

744年,杜甫與李白、高適結識於陳留一家酒肆,李白剛被玄宗賜金放還,高適也是仕途不順,三人喝得酩酊大醉。陳留之後,三人同遊梁宋,從此結下友誼。第二年,二人直接把高適甩了,相約齊魯,飲酒暢遊。

這段經歷,對李白來說,可能無非換了個酒友,但對杜甫而言,足夠用一生來追憶。李白一生寫杜甫的詩歌,大概不超過四首,杜甫寫李白的詩足夠讓後世動容。

杜甫看李白,永遠是四十五度仰角:大哥,我要像你一樣放浪形骸,藐視一切:

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

李白拍拍杜甫的肩膀:小弟啊,你還是太小,喝了這一杯,走吧,走吧:

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

有些人一生就是為一件事而活著。對杜甫而言,他活著的意義就是繼承先祖的遺志,無愧杜家祖先。 因此,與李白分別後,杜甫結束了“壯遊”生活,西入長安,滿懷豪情,準備開創一番事業。

你好,小杜

杜甫的祖輩出了很多名人,有兩位最為突出,一個叫杜預,一個叫杜審言。一位體現在事業上,一位體現在文學上。

杜預是杜甫十三世祖。這位官至司隸校尉、鎮南將軍,文能提筆注《左傳》,武能統兵滅東吳,人稱“武庫”。更難得的是,杜預長期關注民生,積極興修水利,發展生產,死後進入孔廟供奉,受到後世無比崇敬。杜甫一生的為官思想、入世情懷均傳承於杜預。

杜審言是杜甫的祖父,670年通過科舉進入官場,幾十年沉浮,在國子監主簿任上去世。杜審言是當時的一代文豪,位列“文章四友”之一,以五言律詩的成就最高。杜甫經常說“詩是吾家事”,即是指此而言。

杜甫一生,在這兩者之間努力著,掙扎著,取捨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